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地质旅行 -作者:夏树芳 >

第26章

地质旅行 -作者:夏树芳-第26章

小说: 地质旅行 -作者:夏树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现象问题。从此,感受到了“文革”
  以后广大群众渴望获得科技知识的迫切心情并感到科普创作的大好形势正在形成,我应当担负一些责任。
  1976年末,上海科技出版社编辑邓荣辉同志向我建议,是否写一本介绍化石的书。当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的《化石》杂志已经问世两年,并得到毛主席的赞扬,群众对化石知识也颇感兴趣。她的提议,引起我的触动,于是答应下来。虽然科普文章我己写过多篇,可是科普著作,尚未尝试过。好在邓荣辉富有编辑经验,双方共同合作下,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完成《化石漫谈》一书,1978年正式出版,初版7 万多册,半年就卖完了,以后又作第二次印刷。
  当《化石漫谈》出版后不久,我陆续收到来自工人、农民、学生、基层干部的来信,他们都谈到阅读后的收获,或提出他们见到过的若干地质现象及其疑问,有些还附上素描图、照片,甚至寄来标本,要求鉴定。读者的热烈反响,提高了我科普创作的兴趣,更增强了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信心,从中明白了钻研专业与群众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道理。
  此时,香港《文汇报》上也发表了一篇评论《化石漫谈》的文章,认为这是一本质量较高的科普作品,读者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化石知识,而且还学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还赞扬书中的插图也画得好,以为出自富有经验的画家之手,其实,他们都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家”,只是在作画时与我密切配合,共同切磋完成的。
  1980年,本书获得《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此后,我陆续写了地球历史、地质旅行、人类起源等方面的科普小册子好多本。
  1990年,获得由全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发的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回顾这些年来的创作,感受是很丰富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科普创作的灵魂是科学性,也就是说,每一篇科普作品必须把各个学科的最基本的、严格而准确的概念告诉读者,绝不能认为科普作品是写给一般普通群众阅读的,不是科学论文,可以随便地写作,甚至把不符合科学实际(或规律)的纯幻想传授给读者,避免造成误导,以讹传讹。
  我曾经接触过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在组织科普稿件时,总希望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科学家来写,道理就在于此。
  二、科普创作应尽量具有文艺作品的吸引力。一般而论,科学论文强调逻辑思维,文艺创作则强调形象思维,而科普作品,我认为必须两者兼备。也就是说,一篇(本)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科学与文艺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科普作品时感到轻松愉快,不费脑力,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内行人看后感到没有错误,外行人看后感到饶有兴味。
  三、科普作品要含有较多的信息量,写作时要善于旁征博引,借题发挥,把本专业应有的知识“亮相”以外,还要吸收相关的、有联系的其他知识。如果写作时仅局限于某个小问题阐述,有时会感到施展不开来,问题也说不清、讲不透。如果把笔头开拓一下,触类旁通,游刃有余,问题也就能说清讲透。比如我遇到过不少有相当文化水平的读者,他们分不清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概念,当他们弄清楚化石与文物的概念以后,再结合实物来理解,这问题就解决了。
  四、科普作品要吸收一定的文学知识,特别是古典文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是相当发达的,古籍中自然现象的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例如,有关我国地震的记载,早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就提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诸如此类的科学问题,在许多古典诗词中均屡见不鲜,当我们提到现代科学时,适当联系一下古代科学,对我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很有好处的。
  五、科普作品要写得通俗易懂。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首先念给群众听听,征求他们的意见,达到“老媪都解”的境地。我想,既然科普作品是让广大群众阅读的,行文时必须注意用字遣词的通俗性,尽量避开晦涩的字或词,不然就不能叫科普作品了。
  今年(1998)正好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我的第一本科普读物出版也正随着改革开放的足迹走过了20周年,所以,此次《地质旅行》的修订也算是对我从事科普创作的鼓励,我将为繁荣科普创作而奋斗终生!
  1998年岁暮于南京大学
    

  中国读书网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
  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