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内幕-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务是监督俞作柏和回广西的桂系部队。
不久,蒋以五十七师杨腾辉部驻防柳州,郑在南宁无法兼顾,又将郑所兼十五
师政治部主任免去,改令其兼五十七师政治部主任。郑这时便经常来往于南宁、柳
州之间。他一面在广西省政府内暗中布置爪牙,一面利用政治部派在部队内的政工
人员为他搞特务活动。
当时与郑一同派到广西为蒋介石搞特务工作的还有不少人,而与郑经常有联系
的是梧州海关监督饶毓琛,专门控制广西的财政收入。当时梧州海关监督是广西第
一肥缺。这个关的收入为广西主要财源,被蒋介石派人掌握以后,广西部队回到这
个地瘠民贫的地方,军政费用便都得仰蒋的鼻息。俞作柏的困难一天天增加,弄得
一筹莫展。郑介民和饶毓琛两人伙同一气,暗中进行对俞部下收买拉拢,又重演在
武汉的故伎。这时,俞虽然知道他们是在捣他的鬼,但由于是蒋介石派去的,表面
上还得客气三分。郑虽然是个空头的省府委员,却对省府各项措施都要过问,并把
一切情况随时向蒋介石报告。
一九二九年秋天,汪精卫、陈公博等联合阎锡山、冯玉祥、唐生智及张发奎等
酝酿反蒋的时候,派人去游说俞作柏和他的部下将领。俞等均感到与其受蒋压制困
死在广西,不如起而反蒋,“向外面打”,另谋出路。郑介民在南宁听到一些风声,
一面急电向蒋报告,一面连夜赶赴柳州,企图掌握和分化杨腾辉部。
同年十月初,俞作拍在南宁宣布就任讨蒋军总司令职,以响应在宜昌通电反蒋
的张发奎时,郑介民还在柳州活动,他不敢再回南宁,便连夜从柳州化装只身逃往
广州。
俞作柏发动反蒋后,各方面的反应并不如他的理想那么大。他部下中被郑、饶
收买了的吕焕炎、黄权等部又起而反对;张云逸、李明瑞率部在右江树起红旗,还
有一部分军队自行溃散。俞作柏弄得狼狈不堪,未待出兵,便已垮台。
同年十二月间,郑从广州经香港回到南京。这次他去见蒋介石的时候,便不像
上次从武汉回去那样受到蒋的重视。蒋当面责备他,因为广西不但发生了反蒋运动,
说明郑在控制分化广西部队方面没有多大成绩;特别使蒋痛恨的是有不少广西部队
起义当了红军,这是他最头痛的事。
郑这次回来,蒋介石给他冷了一个时期,才派他到参谋本部去当了一个上校参
谋。他整天无事可做,便专心阅读有关军事、政治、哲学等书,郑以后经常对人说,
他在这一段时间内很看了一些东西,对他有极大帮助。
蒋介石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找过他,他也不敢去见蒋。但他在人前一直没有发过
半句牢骚,却常向人表示,认为自己在广西工作做得不好,辜负了蒋的期望,不能
为校长担忧分劳,用以自行谴责。这些话慢慢地传到蒋介石的耳中,因此蒋对他又
慢慢重用起来。
复兴社特务处时期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黄埔学生讲话,宣布成立复兴社,郑介
民立即请求参加,并被选为该社干事会干事。郑在这个法西斯集团中,一直担任着
重要的角色。一九三六年刘健群任书记时,因赴北平工作,蒋介石指派郑介民代理
书记,直到同年冬康泽接任书记为止。
一九三二年三月,蒋介石召集复兴社高干们开会,决定成立特务处。会前,蒋
先找康泽和桂永清谈话,征询他们的意见。蒋想要康任处长,康当时表示不相宜,
蒋不作声,也未再问桂。等到开会的时候,蒋提出复兴社应当成立一个特务处,准
备以戴笠为处长、郑介民为副处长,征询在场的人有什么意见。大家一听,人选已
由他提出,只好表示同意。郑当时默不作声,不敢表示不愿意,而心里却很不痛快。
因为他了解戴笠的为人,知道这个人不容易共事,也有点不甘心居于这个六期同学
之下。
特务处成立前夕,戴笠和郑介民两人出面在南京大宴宾客时,前者兴高采烈,
后者却表现得很勉强。在确定特务处的组织人事时,戴虽然请郑介绍些亲友参加,
但他推说没有适宜的人,完全由戴笠把他的“十人团”作为基干。以后郑才介绍了
邢森洲、王昌裕、郑公弼等小同乡和侄子到特务处工作。
郑任特务处副处长后,参谋本部的职务并没有取消。开始他很少去特务处办公,
并想摆脱这个工作,另谋出路。戴每次离开南京请他主持特务处工作时,他对人事、
经济和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都不愿处理,往往要蒋介石派在该处任书记的唐纵决定,
极力避免在这些方面和戴笠发生摩擦。他曾两次请康泽向蒋介石保他干别的工作。
康曾经保举他担任中央军校西北训练班主任,以后还保他担任过政治部第二厅厅长,
但蒋介石都没有批准,还告诉康,说此人做事无魄力,让他留在特务处,以后不要
再保荐他。
蒋介石对特务处的工作异常重视。他知道郑不安心,曾找他去谈过话,叫他好
好帮助戴笠把这项工作做好。郑知道蒋不会调动他,便只好和戴笠相处下去,戴也
很了解他的心理,所以对他表面上很客气。
郑为人谨慎而又爱说话。在一件工作没有做好以前他是不随便向人谈出来的,
可是一旦做出了成绩,他又爱向人夸耀。他在这个时期内,最得意的事有这样几件:
“一二八”以后,十九路军开赴福建时,蒋介石指示特务处要多派人打入这个
部队去充当中下级军官。其中除了少数是通过特务处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布置外,大
多数是由于他个人关系派遣去的。这些人平日与特务处没有什么关系,仅和他个人
保持联系,身份不易暴露,活动更为方便,后来起的作用也更大。如他派去的海南
岛文昌县的小同乡云大沂,策动七十八师师长云应霖投效蒋介石。云大沂还提供很
多情报,当时特务处福建省站所得到的有关十九路军的情报,往往不及他所了解的
多。
十九路军在福建反蒋时,郑介民正在北平,戴急电把他找回南京。蒋介石原想
要郑去福建主持瓦解十九路军的活动,但他顾虑很多,迟疑不决。他认为认识他的
广东人不少,几年间,通过他的关系打入十九路军去工作的人还有些去后一直没有
和他联系,态度不明,怕被这些人认出后出卖他。戴笠知道他胆小,不好勉强他去,
便要他把一些可靠的关系交出来,由戴笠自己带了几个人潜往鼓浪屿坐镇指挥。
通过郑所派遣打入十九路军的特务和福建省站的特务活动,戴笠不仅掌握了福
建全部情况随时向蒋介石报告,甚至连十九路军总部与所属部队及对外联络的密电
本都全被特务盗取出来,弄得总司令部竟在事变发动后无法向部队下达命令。部队
发回的电报也无法翻译出来,彼此均失去联络。
“福建事变”很快结束,戴笠回到南京后,虽然最初对郑介民不肯前往有些不
满,可是事情出乎意外顺利地得到解决,又庆幸自己大功独得,反过来对郑表示好
感。由于郑介民事前所布置的广东同乡和海南岛小同乡从中所起的破坏作用收效很
大,戴笠曾当着许多特务面前称赞郑有“制敌机先”之明。蒋介石听到戴笠的报告
后,也很称赞了郑一番。
一九三三年春天,华北局势非常紧张,何应钦感到穷于应付,蒋介石叫戴笠派
重要特务去主持华北方面的工作。戴便向蒋提出派郑去兼任华北区区长,对外活动
则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上校参谋名义作为掩护,将特务外在华北地区的工作重新
作了一番调整部署。
古北口战事刚发生的时候,蒋介石生怕日军大举进攻,急于要了解随时发生的
情况。当时华北区掌握这方面的材料很少,古北口一带又没有派遣特务组织,蒋介
石骂戴笠不懂得工作的轻重缓急。戴便急电郑请他亲自去布置并了解一下情况,临
时才成立了一个小组带了一部电台,随他一同赶到古北口。郑在那里只住了两三天,
把那个小组和电台留下,自己赶忙回到北平。以后他一直向不了解情况的人吹嘘,
他曾经参加过“古北口的抗日战役”,实际上便是这么一回事。
郑介民在华北区长任内最得意之作,是一九三三年五月七日派人在北平六国饭
店打死张敬尧。这是由他亲自出马,化装成为由南洋回国的华侨资本家进行侦察活
动,等到把张的情况弄清楚以后,便派华北区行动组组长白世维带领行动员黄泅钦
等将张击毙。
郑介民自主持刺杀张敬尧后,即回到南京,再也不愿去北平,害怕张的旧部和
日本特务对他进行报复。一九三三年秋天,戴笠改派王天木为华北区区长,郑连办
理移交手续都不敢去,好在他是以副处长身份兼任区长,也没有人难为他。
一九三四年春,蒋介石为了要效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决心
挑选一批人去学习。郑介民也被选中了。当年夏天,郑介民和潘佑强、杜心如、滕
杰等一行七人,以军事考察团名义前往欧洲考察,实际上主要是去德意两国。蒋介
石给他们的任务,一是学习法西斯统治人民和反共防共的一套办法,一是发展复兴
社在欧洲的组织。他们先后到过德、意、英、法、奥。瑞士等国,在德、意的时间
较长。他们对这两个独裁统治集团各方面都作了研究。郑对学习他们的特务工作方
面的组织活动等花的时间最多,搜集了不少材料,由戴笠整理后送给蒋介石。戴参
照他这个报告,对他领导的特务处作了不少的调整。
最初戴对特务处的工作究竟应当怎样做,提不出一套完整的办法。郑这次考察,
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当时特务处和改组为军委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及以后的军统
局所搞的那些活动,不少是通过郑的这次考察和唐纵在德国任国民政府驻德大使馆
副武官时所学到的一套搞起来的。像通过特务组织去控制交通和通讯,监督无线电
台和收音机及干扰广播,派特务渗入机关、工厂、学校,加强警察机构等等的措施,
以后在反共反人民方面都起过作用。
他们在欧洲时,每到一地总要召集留学生开会,宣传复兴社的组织和作用,告
诉他们这个社是蒋介石自兼社长,叫所有的留学生都要参加这个组织。郑向留学生
讲话时很干脆,常常毫不避讳地说,蒋介石决心不再依靠国民党,所以组织复兴社
来代替。他为蒋介石大肆吹嘘,说蒋如何有决心把中国治理得富强康乐,而国民党
已经老大腐朽,没有朝气,只有靠复兴社来复兴中国。据郑自己说,他的这些话常
常受到留学生们的欢迎。因为这些人对国民党中一些老朽昏庸的权贵们早有不满,
平时敢怒而不敢言,郑的这些话正投他们之所好。
郑等在德国时,曾多次请求晋谒希特勒致敬,经过几番周折,等了好些时候,
才被允许接见他们。希魔看到这些不远万里而来向他致敬的徒子徒孙时,态度非常
傲慢,但他们却以能见到“元首”一面而感到心满意足,均认为不虚此行。
他们在意大利时,据说墨索里尼在接见他们时态度比希特勒要好得多,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