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81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81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五卷(缩微胶卷,原书藏台湾省),著录为宋朱服等校定,张蓉镜等跋。此外还有宋刻元明递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二十一年陕蕃刻本、明国子监刻本等。注释本《武经七书直解》曾在明代盛行一时,现在尚能见到的有明成化二十二年赵英刊本、明万历九年莫与斋刊本、明崇祯十年翁洪业刊本、明刊本等。然而到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竟未收录全书,只收《三略直解》一种。其他六种及至民国才得以从丁氏八千卷楼旧藏中发现出来,影印、排印行世。明清以来各种注释本相继刻印,流传至今的也较多,如明万历乙未年筹胜堂刻周国雍注本、明天启四年李逢申刻李清集注本、明天启元年茅震东刻王守仁评注本、明万历三十二年陈汝忠弘锡堂刻何守法音注本、明末东壁斋刻李贽参同本、明万历十六年刻赵光裕标题正义本、明末金陵唐锦池刻标题正义本、明末金闾十乘楼刻陈玖学注释本、明王立贤刻黄榜重编考注本、明末刻谢弘仪辑注本、明崇祯九年经世堂刻沈应明辑注本、明崇祯十年吴氏富酉堂刻黄华旸类注本、明龚绍山刻陈元素辑注本、明崇祯刻孙履恒裒谷子商骘本、明崇祯刻沈际飞合笺本、明崇祯九年刻黄献臣开宗本、明崇祯五聚堂刻开宗本、清康熙沈定远订正开宗本、清康熙四十八年宝旭斋刻鲁经会解本、清刊(清康熙三十九年刊、四十四年三畏堂光启堂合刊、康熙年间怀山园刊、光绪二年古经阁刊、辉发索绰氏岭南校刊)朱墉汇解本、日本宽文辛丑年(清顺治十八年)日本嵩山堂刻张居正辑注本、清康熙赐书堂刻丁洪章全解本等。

  第三节施氏七书讲义

  《施氏七书讲义》,亦称《武经全书讲解》,是注释《武经七书》的兵书。宋施子美注。施子美,《宋史》无传,生平不详。与其同郡的江伯虎为本书写的序言中保存了点滴资料:〃三山施公子美为儒者流谈兵家事,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今得其所著《七书讲义》于学舍间。〃由此可知,《施氏七书讲义》问世之后,影响较大,曾作为学习兵学的教材而流传于当时的学校中。福州别称三山,但查有关工具书,未见有施子美其人,且我国地名为三山者不止一处,故其里籍不可遽定。日本文久3年刊本之江伯虎序后署〃贞禡壬午〃,〃贞禡〃为金宣宗年号,故也有人认为施氏为金人。据查年表,金宣宗贞禡年间并无壬午之年,金宣宗元光元年为壬午年(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说明《施氏七书讲义》成书于公元1222年以前。
  《施氏七书讲义》四十二卷,内容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唐太宗问对》等七部兵书的原文和注释。七部书的注释体例基本一致。
  书前都有解题,概述作者、成书、存佚等情况,如《司马法》解题:〃《司马法》出于何时?当威王之世,大放穰苴之法以用兵,而诸侯朝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穰苴在齐司马也,因号为司马穰苴,故其书曰《司马法》。今考其书,有春秋之法,有振旅治兵之法,有发之九禁之法,是皆得于古司马遗意也。尝考之艺文志,曰:古司马法得百三十篇。今所存者五,何者?
  历世既久,简编残缺,而为后世之所删定。学者能于五篇之中而攻之,亦足以发矣。不然,虽多亦奚以为。〃另外,《孙子》十三篇和《尉缭子》的《天官》篇也有解题,概述本篇主要思想。
  《施氏七书讲义》均采用分段注释的方法。每段先解释文意,后引史实相参证,史论结合,比较有说服力,如对《孙子·始计》中〃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解释:〃此言制敌之机,不可不密也。吾本能矣,而示以不能,彼必以吾为不能,而不吾敌(注:不以我为敌手),吾乃可以施其能。吾欲用矣,而示以不用,彼必以吾为不用,而不吾备(注:不防备我),吾乃可以施其用。李牧收堡雁门,匈奴以为怯;韩信半渡而走,龙且以为怯,是皆能而示之以不能也。
  班超欲击莎车,诡说散去;裴行俭欲袭都支,伪示间暇,是皆用而示之以不之用也。〃《施氏七书讲义》不仅引用其他文献如《管子》、《老子》等进行注释,而且注意引用七书中的相同观点进行解说,如引《三略》中的〃与众同好靡不成〃解释《孙子》的〃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引《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解释《三略》的〃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等等。这样,不仅便于理解原文,而且便于读者了解七书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施氏七书讲义》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盲从,有肯定也有批评,如对《孙子》〃道〃的解释就批评了曹操的解释,肯定了杜佑的解释:〃道者何?曹公曰导之以教令,恐未足以尽之也。杜佑《通典》释道曰德化,此说是也。〃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摆出不同的说法,阐明自己的意见,如对《司马法》〃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的解释,首先指出:〃中人有二说,一曰:中人执中者也。一曰:中人者宦人也。宦者之说如唐使宦者监军容是也。执中者如孟子所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中人之所为,守一而不知变,是孔子所谓未可与权之也。权变之道,实出于战,岂守一不变之中人所能为哉!此汤武之所以兴,汉高祖、唐太宗之所以起。战为有权,中人岂知所谓权!此泓之战,宋襄所以败;井陉之役,陈余所以死,皆中人之所为,不足以言战之权也。〃当然,此书中也有一些地方因袭传统错误的观点,如认为《三略》为姜太公著作等。
  《施氏七书讲义》是第一部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的兵书,在兵书编纂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作为兵学教材,内容丰富,在当时比较通俗易懂,对传播军事知识有积极作用。
  《施氏七书讲义》为江伯虎得到后,〃于是锓木以广其传〃(江伯虎序)。这说明此书曾有宋刊本问世。然而,在我国,不仅宋刊本早已不得见,而且此后未见刻印,仅在明代《文渊阁书目》中见到一条〃武经七书讲义一部二册阙〃的记载。宋刊本传到日本以后,日本建治2年(1276年)武将北条实时曾命其子北条显时抄写,即所谓〃金泽文库〃抄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抄本。所据底本宋刊本在日本也已亡佚。北条实时是〃金泽文库〃的创立者,北条灭亡后,藏书散佚。至近代,曾搜集到〃金泽文库〃《施氏七书讲义》抄本残卷。在日本,宋刊本和〃金泽文库〃抄本虽然先后亡佚和散佚,但多种抄本、活字本和刊本却相继问世。据有关书目著录,日本现存抄本有〃金泽文库〃抄本残卷,足利学校旧藏天正4年(1576年)校定抄本、米泽市立图书馆藏抄本;活字本有日本庆长12年(1607年)活字本、日本元和7年(1621年)岩田七兵卫活字本(山口图书馆藏)、日本宽永(1627--1643年)活字本;刊本有元禄11年(1698年)刊本、文久3年(1863年)官刊本等。我国目前收藏较多的是日本文久3年(1863年)刻本。民国16年(1927年)自强书局据日本文久3年刊本石印,封面改题《武经全书讲解》,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有收藏。

  第四节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是古代关于冷兵器制造、操练的兵书丛书。
  全书由四部子书组成:《少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明程宗猷撰。程宗猷,字冲斗,新都海阳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少年习武,得少林棍法真传,武艺超群,对古代冷兵器有研究。在火器大量出现以后,他认为,火器虽然是制敌利器,但它也有短处;冷兵器能行于古,也能行于今,可以补火器之不足。所以撰写了这部关于冷兵器的专著。
  《少林棍法阐宗》上、中、下三卷。论述了棍法与兵法的关系,认为少林棍法与兵法一样,〃有正有奇,有虚有实,度众寡强弱之势,决高下劳逸之机,识前后左右之局,审彼己主客之形。有长而匿短,有短而见长,有呼而动九天,有吸而静九地。能阴能阳,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纵可横。〃(《少林棍法阐宗·总论》)记述了少林名棍源流、棍法棍谱和套路图,解说了有关少林棍法训练中的问题。其卷目是:上卷:纪略、总论、大圣紧那罗王显神像、紧那罗王赞、名棍源流、小夜叉第一路棍谱、小夜叉第一路棍图、小夜叉第二路棍谱、小夜叉第二路棍图、小夜叉第五路棍谱、小夜叉第五路棍图、大夜叉第一路棍谱、大夜叉第一路棍图、阴手第一路棍谱、阴手第一路棍图、破棍谱并注凡六路、又破棍谱并注凡三路。中卷:棍式一图、枪式三图、棍势五十五图、棍式歌诀五十二首。下卷:回答四十条。本书《武备志》改题《少林棍法》,坊间排印本改题《少林棍法图说》。
  《蹶张心法》一卷,详细记述了弩和弩箭的形制、用料、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还记述了作者根据古弩机创制的新弩机。制弩之法到明代时已失传。程宗猷偶从寿春一土人手中购到一个古代铜弩机,经过精心研究,制成了力量可达三十六钧(合当时1080斤)的腰开弩。这是程氏的一个贡献,也反映了明代的技术革新情况。全书内容有:蹶张弩说、蹶张弩铭、戒射禽铭、古铜弩机说、法古制铜弩机分寸说、改古新制铜弩机说、改古新制铜弩机分寸说、造弩身用木色说、造弩身尺寸说、造弩担用竹说、造弩担尺寸说、鹞子担说、造弩托尺寸说、弩担扎用绳索说、造弩弦说、造膝绊脚索说、造上弩弦腰绊说、用腰绊上弩弦说、造削弩箭刀说、造削弩箭刀鞘说、削弩箭说、削弩箭歌诀、造弩箭筒说、造弩箭端说、造铁箭头说、造盛药壶说、脚踹上弩说、膝上上弩说、搭弩箭说、发弩说、轮流发弩进弩上弩说、射弩兼用枪刀说、弩兼枪刀行阵说、弩兼枪刀临敌说、腰开弩说、腰开弩铭、古铜大弩机说、古铜弩机分寸说、造弩担用木色并上弩弦说、造腰开弩身担尺寸说、腰开弩担铁绊说、造腰钩说、造腰绊说、造箭筒说、造铁箭说、上腰开弩说、发弩说、窝弩说、造窝箭说、窝弩铭、下窝弩说。上窝弩说。有说有图,共附图四十七幅。
  《长枪法选》一卷,古代的枪就是矛。记述了古代长枪的源流、枪法枪势,每一势即每一个动作都有解说,有图像,共附图十八幅。主要篇目有长枪说、六合原论并注,散札拔萃二十六条、长枪势说、长枪式图、长枪图势十八式并说。本书坊间排印本改题《长枪法图说》。
  《单刀法选》一卷。记述了古代刀法源流、刀法回路和各种动作,图文并茂,附图三十八幅。其篇目有:单刀说、单刀式说、单刀式图、单刀势图二十二式、续总刀图说、总叙单刀一路、总叙单刀图、续刀势图十二式。本书坊间刻单行本改名为《单刀法图说》。
  《耕余剩技》是明代关于冷兵器的重要兵书。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茅元仪不仅将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