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69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69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一(古九洲、北直隶、南直隶、浙江、江西);第七卷:地理二(福建、湖广、河南);第八卷:地理三(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第九卷:地理四(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第十卷:两直各省事宜(北直隶、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第十一卷:兵柄、将权、将帅;第十二卷:选将、任将、赏功、赏罚;第十三卷:简阅、选兵、教兵、训练;第十四卷:威武、怀远、京辅、郡国;第十五卷:征讨、军行、下营法;第十六卷:军制、经武、军情;第十七卷:屯戍、屯田、城守、守边;第十八卷:马政、相马、车战、用骑、奇伏;第十九卷:师律、师戒、号令;第二十卷:叙战、百战、战地、战阵;第二十一卷:攘夷、外夷;第二十二卷:四夷、夷情、译言、译语;第二十三卷:北狄、胡名;第二十四卷:东南海夷、朝鲜、东倭;第二十五卷:江防、水战;第二十六卷:遏盗;第二十七卷:攻城;第二十八卷:守城;第二十九卷:器械、器图、营器、火器;第三十卷:剑经、附长枪;第三十一卷:漕河、附漕运海运;第三十二卷:烽燧、间谍、谋主、祭祷、医药;第三十三卷:阵图一;第三十四卷:阵图二;第三十五卷:阵图三;第三十六卷:阵图四;第三十七卷:奏疏一;第三十八卷:奏疏二;第三十九卷:奏疏三;第四十卷:奏疏四。
  《登坛必究》是古代〃专事汇集而鲜发挥〃的综合性兵书(《登坛必究凡例》)。它与其它兵书相比较,又有如下特点:
  一是探源求全。它体系庞大,全书七十三类,约一百万字,五百六十余幅图,〃自天文地理,内夏外夷,江河海防,以及选将行军,攻城象敌,樵苏茇舍诸类,虽一器一艺无不具载。盖本之六经,以讨其源,博之左、国、子、史以谈其变,考之《武经七书》以求其法,参之历代将传以验其用,稽之近世明臣封事以采其识,旁及百家众技、稗官小说以尽其能。〃(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二是重视辑录改革方面的内容,敦促明廷革除弊政。他多次抨击时弊,如在第十二卷《选将》篇中指出:〃世久承平,武事废弛,机败于中制,而权轻于外监,事失便宜,动唯掣肘。〃并在本卷中辑录了欧阳修规劝宋仁宗改革以资品选将制度的言论:〃革去旧弊,奋然精求,有贤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
  三是从当时国家军事形势需要出发,采集近世人有关筹边御倭的方略。如第十卷,〃是编采集海防图编及诸书有切于倭情者,乃备录之,即东南半壁环而万里,一按籍而计若视诸掌。〃记述了海、边防的要害之地,设防之方,以及卫所建制和分布情况,辑录了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郑若曾等人的御倭方略。
  四是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材。本书《凡例》第一条就指出:〃止取别刻有关兵事者。〃通观全书,确实贯穿了这一选材原则。如《地理》类,着重从军事的角度辑录有关省府州县远近,道路险易,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边塞关隘,江海设防,水路运输等内容,与军事无关者未录。
  五是辑录了许多农民起义的资料。作者在记述各省府形势时辑录了一些农民起义的资料,如刘六、刘七起义,邓茂七起义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起义,但客观上却保存了一些农民起义的资料。
  六是所辑资料大都注明来源或原作者,便于核查。
  《登坛必究》虽然是一部军事类书性的兵书,作者在辑录的各类材料之中〃未尝参入己见〃(《凡例》),但在每类之前都写有一篇小序,不仅对本类起到提要钩玄的作用,而且追溯历史,抨击时弊,积极为明廷出谋献策,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
  在国防建设方面,他主张积极备战,防患于未然。指出:〃国家不可一日忘战,而诸将士不可一日忘韬钤。〃(第二十卷《辑叙战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无事常为有事之备。〃(第十六卷《辑经武说》)〃事事乃有备,有备无患。〃(第十卷《辑两直各省事宜》)对防倭提出要水陆结合,〃合用木料预先从里河取运,合用兵夫预先于沿海召集,合用器械预先发各处打造,一面清野练兵备之于陆,一面鸠工造舟御之于海。〃(第十卷《北直隶事宜按》)〃造舟秣马,水陆兼防。〃(第十卷《辽东事宜》)他还针对东南沿海倭寇往往与内奸相勾结的情况,提出〃其扰不独在倭夷也,备中国以制东夷,犹为胜算。〃(第二十五卷《辑水战说》)
  在将帅的选拔任用方面,重视选贤任能,指出〃规制法令乃一时制御之术,而选将任贤,尤万世行军之要也。〃(第十五卷《辑下营法说》)主张不拘一格选拔将帅,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将帅;对于安排不当,不利于发挥其特长者,要及时予以调整。认为〃将始于择,终于任。不择而遽任之,是犹责千里于款段也,过也。既择矣,而不终任之,是犹系骐骥之足,而责千里也,亦过也。夫天下有才将,有智将,有贤将,将或不宜于军,而军或不宜于将,易置之而矣。〃(第十一卷《辑将权说》)他还主张要给将帅临机指挥大权。认为选拔任用了好的将帅,〃而不稍假之以权,则将轻,将轻而令不伸,令不伸而三军不肃,三军不肃而边陲日益多事,积弱之势其渐渍然也。〃(第十一卷《辑将权说》)所以他极力反对对将帅〃中制〃、〃外监〃,〃任将而中制者败,用兵而外监者疑。夫独任者,事成之宰也;专令者,势行之机也。〃(第十一卷《将权》)并把〃中制〃、〃外监〃比喻为就象系住千里马的脚,缚住勇士的手,驱之上战场,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提出国君要了解将帅,将帅要了解士兵,否则〃君不知将,以将与敌;将不知兵,以卒与敌。〃(第十五卷《辑征讨说》)
  在训练方面,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首先对明军的现状提出看法,认为主要矛盾不是兵少,而是训练不精,〃目今吃紧,至计不在增兵,而在练兵,习威仪,明少长,严赏罚,陈号令,赴汤蹈火,麾之必从。〃(第十三卷《辑简阅说》)对于选与训的关系,强调平时的养成训练,认为〃选用之精在一时,而鼓舞之机在平日,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赏,蓄锐养威,以决胜于一战。〃(第十三卷《辑选兵说》)对于训练,他认为,〃训字有一半工夫,练字有一半工夫。〃(第十三卷《辑训练说》)所谓〃训〃,就是将官耐心地把金鼓旗帜,进退行止等逐项讲解明白,让士兵知道什么是遵令,什么是违令,与士兵建立亲密关系。所谓〃练〃,就是实践和运用〃训〃的内容,日日操演,件件学精,事事学熟。在训练方面非常推崇戚继光的练兵方法,认为〃戚太保所著诸例,条析详明,最为切要。〃(第十三卷《辑教兵说》)
  主张练兵要先练心,〃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人手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第十三卷《辑教兵说》)
  在赏罚方面,主张慎用赏罚,〃赏功之典所以彰国恩,所以振士气,赐予之际不可以不慎也。〃(第十二卷《辑赏功说》)要使赏罚确实能达到〃赏一人而有功者劝;罚一人而有罪者惩〃的目的。所以极力反对〃僭施〃、〃吝予〃,更反对赏无功之辈,罚无罪之人。
  在战法的运用方面,他继承了古代传统的优秀军事思想,并有所发挥,提倡活用古法,反对生搬硬套。认为〃战以隐微为胜,夫既谓之隐微,则其法不在行列,不在金鼓,不在赏罚之劝惩,而因敌制胜,变化无穷,故在为将者以心运之而已矣。〃(第二十卷《辑叙战说》)并形象地指出:〃尔若必欲循法而后战,何异按谱而对弈,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善出奇者,无穷仰天地。〃(第二十卷《辑百战说》)对于古代阵法,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阵法也必然随之而改变,〃古今沿革不同,有一代之兵戎,则有一代之阵法。〃(第三十五卷《辑阵图说》)如果〃制阵而泥法〃,那么〃法存而阵愈离〃(第三十五卷《辑阵图说》)。所以,他又指出,〃今考阵法,亦多杜撰,无关决胜似宜有所去取其去其取在为将者因时变化,慎毋拘拘于成法为哉。〃(第三十三卷《辑阵图说》)对古代阵法推崇诸葛亮八阵,认为八阵〃最妙为游兵。八阵其四时也,游兵其闰也。其间变化若循环无端,不过触处为首一言以尽其变。〃〃阵法不拘方园曲直,唯能触处为首。〃(第三十四卷《辑阵图说》)
  王鸣鹤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注意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对封建统治者的威胁,指出〃一夫作难,遂足以倾危王室,可惧哉。〃(第二十六卷《辑遇盗说》)所以,他规劝统治者为了长远利益,要体察民情,仁爱人民,〃惟民是保,而利于上。〃(第三十二卷《辑医药说》)所以,他在解说〃攘外安内〃时,对〃安内〃的解释着重在减轻人民的负担上面,〃安内者,省刑罚,薄税敛,使民入孝出弟以敬其长上。〃(第二十二卷《辑夷情说》)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登坛必究》中也辑录了许多阴阳占侯,奇门遁甲,太乙六壬之类的内容,其中有可资参考者,如天文星图等,但多为迷信诡诞之说。对这部分内容撰者有所说明,如《凡例》中指出:〃天文及阵法内有无裨实用者,姑悉存之以备参考。其间可信与否,智者能辩之。一或删削,恐好事者疑为未备,妄增奇异,愈繁愈诡,徒乱耳目。〃《登坛必究》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兵书,它联系实际,抨击时弊,内容丰富,探源求全,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登坛必究》初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到清代又进行了翻刻,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第六节兵录

  何汝宾撰。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苏州)人,《明史》无传。据《吴县志》记载:〃汝宾字寅之,苏州卫世袭指挥。天启二年调昌国参将,行伍用命,扑洪宇于石浦,覆林洪于近洋,蹙林淑舟,踣张一老,所至奏捷。喜文翰,尝辑《舟山志》。迁广东都督签事。〃魏浣初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写的序称:〃仲升何公世勋之裔,少即为子威(引者按:子威即刘凤,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佥事)刘先生所器重,该通经史,慨然有封狼居胥意,手辑《兵录》,聚米画而指掌绘,不啻书生白朴而尤刻励砥廉节,所至驭军严而有恩,未尝牟一毫利,稽一日赏。〃何汝宾出身将门,受家庭影响,少年习武,于兵书无所不窥,积累了较丰富的军事资料。他在本书自序中说:〃家居无聊,披阅古今兵法,意简练揣摩〃,〃总括群书,钩其玄要,而间附以己意,采辑成帙,题曰:《兵录》。〃自序时间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本书亦当成书于这一年。这为他以后的军事成就奠定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兵录》十四卷,约二十五万字,附图四百八十四幅。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论将总说、选士总说、编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