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67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67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钤经》成书时间造成了更大混乱。
  《虎钤经》共二十卷,二百一十篇。具体篇目如下:
  卷之一:天功、地利、人用、三才应变、三才随用。
  卷之二:辨将、论将、出将、军令、船战、步战。
  卷之三:兵机统论、军谋、教战、先谋、先胜、胜败、知奸、夺恃、袭虚、任势、使间、分守。
  卷之四:十可击、五不可击、五异、五机、被围、围寇、防敌、候敌、追敌、诡敌、困敌、周备、远近。
  卷之五:料地、生地、死地、料山、料水、料尘、料敌阵、料敌营、料用天气、料用地形、逆用古法。
  卷之六:水战、水利、水攻、过水、寻水脉、火利、火攻、守城、筑城、城壕、防城、反浸、驽台、烽火台、望楼、马铺、游奕、守城具、攻城具、地听、失道。
  卷之七:旗帜、大将旗鼓、阵将旗鼓、金鼓、蠡角、鼓角、漏法、传箭、测影。
  卷之八:结营统论、六甲、地势、山势、四兽、握奇营、偃月营、教驽、教弓、教旗、校猎、军乐、军赐、大将军员、阵将军员、队将军员、征马、牧放。
  卷之九:四阵统论、飞鹗阵、长蛇阵、重覆阵、八封阵、飞辕阵。
  卷之十:相人、金疮统论、治金疮方、疫气统论、治疫气、治皲瘃、禳厌、相马统论、马忌、马毛利害、治马金疮、治马杂病。
  卷之十一:天时统论、出军日、四战图、孤虚、九胜法、地兵法、黄幡虚尾、游门、八卦、五姓、天罡、雷公、十二将、三九。
  卷之十二:六壬传课,遁甲游都、五行胜负、战位、八宫。
  卷之十三:占相兵临利害、占兵已交胜负、占伏兵、占疑左右近地伏兵、占偷城及掳掠、占疑有人谋己、占灾危、占野地立营正宿、占渡官梁探贼。
  卷之十四:占星统论、日、月、杂星、客星、妖星、流星、彗星。
  卷之十五:五星统论、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
  卷之十六:分野统论、老人星、大火、拆木、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卷之十七:云气统论、杂云气、胜兵云气、城上云气、将军云气、伏兵云气、奸贼云气、败兵云气。
  卷之十八:天、地、虹霓、雷霆、战候、杂占、占风统论、五音占风、刑杀占风、十二位占风、占逆风、风雨杂占、八节占风。
  卷之十九:时加占鸟情、运加占鸟情,杂占鸟情、时加占鸟、六甲占鸟情。
  卷之二十:誓文、祭毗沙门天王文、祭风伯雨师文、祭山川神文、祭黄帝文、祭蚩尤文、祭八神文、祭当境神文、禡牙旗神文、禡门旗文、禡五方旗文、禡六纛旗文、禡五兵文、禡马文、衅鼓文、回兵。
  从以上篇目可以看出,《虎钤经》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古代军事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自序中说:〃孙子之法奥而精,使学者难于晓用。诸家之法肤而浅,或用者丧于师律,浅深长短,迭为表里,酌中之理,诚难得焉!又观李筌所著《太白阴经》,论心术则秘而不言,谈阴阳则散而不备,以是观之,诚非具美。臣今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撮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或作于己见,或述于古人,名曰《虎钤经》。然则奇谋诡道,或不合于六经,既为兵家要用,故必贯穿条缕,以备载之;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风云气候,风角鸟情,虽远于人事,亦不敢遗漏焉;至于宣文设奠、医药之用、人马之相,得有补于军中者,莫不具载,自为一家之言。〃这段话概括了许洞撰《虎钤经》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从全书看,前十卷讨论了战争的胜负、治军、训练、阵法、料敌、作战的一般理论和备项具体战术原则,以及记时、方位识别、金鼓旗号、人马医护等军中实用的学问,价值较大;后十卷全为阴阳占侯,在今天看来,纯属谎诞无稽之谈,但在古代却是军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虎钤经》继承《孙子》、《太白阴经》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对军事上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有见地的阐述,含有甚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全书开篇首先提出了天、地、人三个概念,并认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是第一位的,〃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然后攻之必克敌也。〃〃人者,天地之心也。苟心不正,虽有其表,将焉用乎?〃所以,他特别重视将帅和士卒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王要依靠将帅,将帅要依靠士卒,〃师之成败见之于将焉〃。而将帅〃智敌万人,苟无万人之用,与愚者同矣。勇冠三军,苟无三军之用,与懦者同矣。〃提出了〃用兵之术,知变为大〃的作战指导思想。认为〃兵术万途,不可专一〃,〃兵家之利,利在变通之机〃,强调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来布阵作战。所以,他主张要弄清敌情以后再行动,〃动为客,静为主,观敌之动如何,乃应之。先胜而后举,神明之道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还提出了逆用地形,逆用古法的战术原则,就是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按照与古法相反的方法布阵作战,以出敌不意。当然逆用古法是有条件的,不可乱用,许洞指出:〃设若敌将不能以兵法使众,惟以勇敢为己任,我则顺古法待之也。或敌将善用古法,我则逆用古法待之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古阵法,他反对照搬照抄,主张〃因辨古阵之法,创造新意〃,书中飞鄂、长虹、重覆等阵就是他参照古法创造的新阵法。
  重视谋略的运用,主张〃用兵之要,先谋为本〃。作战要〃袭虚〃;〃夺恃〃,〃夺强以气,夺隘以动,夺勇以威,夺缓以诱。〃夺取敌人所依赖的优势;〃任势〃,〃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主张〃先胜〃,〃先胜〃的条件是〃三和〃: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阵;〃三有余〃:力、食、义有余;〃三必行〃:谋、赏、罚必行。
  在用将方面,重视将帅的作用,认为〃将者,国之腹心,三军之司命也。〃〃虽有百万之师,恃吞敌在将者,恃将也。〃主张要信任将帅,给将帅以自主权,〃择贤授柄,举无所疑〃,〃国不可以从外理,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共济,疑心不可以应敌。〃这些思想都是对《孙子》的继承和发挥。在用人方面,主张用人专长,扬长避短,指出:〃今之世取人也,每务其多学而舍其偏技,非良术也。兵家所利,随其长短而用之也。〃〃人无所弃,斯不怨,则动有功矣。〃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气候有寒热,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若能顺寒热之气,〃险而易之,易而险之〃,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变不利为有利。如他指出:〃天不能以气顺人,君能以人顺气〃,就是说,天气不可能因人对寒热的好恶而改变,但是,如果在北方打仗使用耐寒的北方人,在南方打仗使用耐热的南方人,就能顺应天气的变化。
  重视军乐在治军中的作用,指出:〃夫军中作乐,所以激扬壮气,和其心,滔其忧而已。故其乐但清历峭板雄壮之音,至于弹弦鼓簧柔媚之音,使人悲惑怨怼者,皆不可取焉。其戏亦取壮猛而可观者。〃在利与害、胜与败的关系方面,认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认为〃生地〃虽有利,但运用不当亦有害,对〃生地〃也要详审其利害;胜和败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战胜不可专,专胜有必败之理;战败不可专,专败有反胜之道。〃提醒人们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失败的危险,在失败面前不要忘记胜利的可能。指出了胜利时避免失败,失败时争取胜利的原则。
  《虎钤经》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和李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详细记载了古代各种军事知识。它先于宋仁宗时官修的《武经总要》而成书,是当时一部先进的军事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和军事史料价值。它和先秦兵书相比,理论色彩减弱,实用性(指当时)增强。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它揭示的一些一般军事原则外,其他一些记述古代具体军事知识的内容,都已过时,有的甚至变成反动的东西,如以貌取人选将、天人感应等封建迷信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要否定它的史料价值,又要批判它的反动思想内容。
  《虎钤经》宋刊原本已不可得见。现存较早的版本是明覆宋刻本,明刻本、明抄本,这些本子较好的保留了宋本的原貌。清嘉庆以后的刊本、抄本大多以曾钊的校订本为底本。现存丛书本主要有:《范氏奇书》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粤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第四节武经总要

  宋代官修兵书,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仁宗皇帝御制序》中说:〃深帷帅领之重,恐鲜古今之学,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等同加编定《武经总要》。〃〃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总领书局。〃这说明曾公亮是编纂官,而丁度是组织编纂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知会稽县,后知郑州、知开封府。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为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推荐王安石于神宗,共同辅政。熙宁二年(1069年)以年老自请罢相。加太保。卒谥宣靖。丁度(990-1053),字公雅,北宋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文字训古学家。
  仁宗时,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后拜参知政事,罢为观文殿学士,再迁尚书左承。卒谥文简。著述有《迩英圣览》、《龟鉴精义》、《礼部韵略》、《编年总录》、《贡举条式》等。另外,关于阴阳星占等内容是为古代军中专门学问,系由司天监杨帷德等参考旧说编纂而成。
  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康定(1040年)中,朝廷恐群帅昧古今之学,命公亮等采古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凡五年奏御。这就是说,《武经总要》共用五年编成,成书于1044年。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四、《宋史·仁宗纪》和《玉海》卷一四一记载,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乙卯诏修兵书,并命丁度提举。但未言及完成时间。
  《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各二十卷,共四十卷。其中前集的第十六卷、十八卷,后集的第十九卷各分上、下两卷。明弘正年间刻本移原第十六卷下的《北蕃地理》为第二十二卷,又把原第十八卷下作为第十九卷,改原第十九、二十两卷为二十、二十一卷。这样前集就多出两卷。后集亦如此例。所以有些版本和书目上著录为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合计共四十三卷。然绍定四年(1231年)赵休国跋称全书四十四卷,不知是计算有误,还是合并、缺佚?另外明正统间李进序刻本、明嘉靖刻本附刻《行军须知二卷》,明弘治间李赞刻本、明金陵唐富春刻本附刻《百战奇法》二卷、《行军须知》二卷。
  《武经总要》的篇目如下:
  前集:卷一:选将、将职、军制、料兵、选锋、选能;卷二:讲武、教例、教旗、旗例、习勒进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骑兵(鼓角金钲教场图等)、教法(教条十六事、三令五申)、草教法(并图)、日阅法(并图)、骑兵习五变图、步兵习四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