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52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52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守集成》共十六卷,十六篇,附图200余幅,约10万字。对于每篇的排列顺序,编者动了一翻脑筋,都有一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编者认为,本书以讲地方官弁防守土地为主,故以〃城制〃为卷首;有城不可无卫,故以〃保卫〃为卷二;既有城卫,不可不附民,故以〃保甲〃为卷三;既有民不可不教,故以〃乡团〃为卷四;有城有民不可不足食,故以〃积贮〃为卷五;内事既备,外患不可不知,故以〃烽堠〃为卷六;既知敌至,又必先据地利,故以〃设险〃为卷七;险阻既固,又必预为困寇之术,故以〃清野〃为卷八;野既清,而城中需用之物不可不备,故以〃需备〃为卷九;各物具备,更需器械以资捍御,故以〃守器〃为卷十;器械足资,则号令不可不明,故以〃约束〃为卷十一;令行必有禁止,故以〃严禁〃为卷十二;禁令严明,尤宜倍加谨慎,故以〃慎防〃为卷十三;布置周密,敌至临时措之方可裕如,故以〃措应〃为卷十四;各项具备,最终目的是为守城,故以〃城守〃为卷十五;又恐怕当今不知武略的人,或以为本书为纸上谈兵,空言无据,故以〃引证〃为卷十六。一至十五卷的体例相同,先有一段理论阐述,出自编者之手,是余书价值较高的内容。接着是罗列辑录的有关资料。一至十四卷均附载有图说,主要有城制图、防御工事图、阵图、防守器械图、武器装备图、旗帜图等。第十六卷〃引证〃系辑录的从先秦至明代关于防守城池的战例一百余条。全书除卷前一段序文外,主要是辑录的资料,但也有编者补写的内容,〃编中有武备诸书所未及载者,乃不揣鄙陋,以补其缺。〃由于本书所辑资料均未注明出处,编者补的内容也未注明,所以究竟那是编者补充的内容,难以分辨。
  本书与同类书比较,在编纂方面有些特点,一是比较全面地辑录了有关民防团练的内容,又删去了繁衍的部分,比较简练;二是注意揭露时弊,促进变革。编者在卷十五〃城守〃篇揭露当时官场,〃文吏游谈而养尊,武臣恬嬉而宝身。
  闲雅雍容之习成,而慷慨果锐之气丧,一闻寇警,如浇冰水。〃并声言〃因录《城守》以救弊〃。他还提出改革城制,学习西域城制,按营阵之法建城,大城包小城。这样一城破,其他城犹存。三是为便于粗通文字的军人学习,全书作了断句。四是所绘阵图,以兵器、旗帜代替抽象的符号,比较形象易懂。
  《防守集成》成书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它所防御的对象,除了外国侵略者及所谓土匪外,主要是防农民起义,所以在政治上有它反动的一面。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它所提出的一些防御思想,还是有借鉴价值的。对于守与攻的关系,它提出〃盖欲善守,必明善攻。预知患端,方能捍患。〃(卷二《堡卫》)〃欲战必先守,欲守必先清野,欲清野必先坚壁。〃(卷四《乡团》)要以战为守,积极防御,〃所谓守者,非徒闭门不出,可幸保全也。必按境内山川形胜,何处可扼要,令重兵屯守;何处可分据,令偏师犄角;何处可伏兵挫其先锋;何处可游兵,绝其粮道;何处可设机,以陷敌于死地。能以战兼机术为守,则守固。断不可遽闭城隅,自投绝路。故善守者,必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卷七《设险》)它还总结了一些守城的规律,如〃三道(正道、奇道、伏道),〃五败〃(壮夫寡,小弱众;城大而人少;粮少而人众;蓄货积于外;豪强不用命),〃三可力守〃(外有援兵;人士劲勇,刍粟丰备;城池完固,民人富实),〃三可决战〃(外无援兵;人劲马壮,兵甲坚利,储蓄不备;城池不完,士民穷匮)等。对于各种防御工事的修筑标准,它提出要以是否有利于杀敌为准,〃敌台、弩台,俱以杀敌为义,不能杀敌,无贵为台矣。(卷二《堡卫》)该书有清咸丰四年刊本传世。


  第八章兵制类

  第一节概述

  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宏《兵书略》著录的《司马法》155篇,与今本五篇有很大不同,班固将其归入礼类,其原因大概是其多为兵制内容。现存最早的系统兵制文献是《周礼·夏官》。它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兵制,夏官之长大司马,掌军政,统领军队,为六卿之一。夏官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86种官名。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中华书局点校本1382页)《索引》云:〃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中华书局点校本1383页)但是,自秦汉至五代,未见有兵制专书;史书亦无〃兵志〃一目,有关兵制资料入〃职官志〃。宋代对兵制研究有很大进展。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首创〃兵志〃,专门记载历代兵制设置及其兴废沿革。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敕命王铚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赐名《枢庭备检》),元时失传。南宋陈傅良研究各代兵制兴废沿革,写出了第一部兵制通史《历代兵制》。它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制专著。
  之后,钱文子又作《补汉兵志》,此为补史书〃兵志〃之始,清代有的学者效法,为没有〃兵志〃的正史补写〃兵志〃,如钱仪吉的《补晋兵志》。明清时又产生一些断代兵制和专门兵制,如《皇朝兵制》、《湘军志》、《历代马政志》、《历代武举考》、《旗军志》、《苗疆师旅考》等。
  在古代兵书分类法中,收录兵制方面兵书的类目也称兵政,如明祁承《澹生堂书目·子部·兵家类》即称兵政。兵制类收录的兵书比较广泛,举凡兵员征集、军队编制、数额、职官、营制、饷章、军礼、条例等军事制度方面的著作,都在收录之列。
  军事后勤是兵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早期兵书中有很丰富的军事后勤的论述,但宋元之前尚未见有军事后勤专书。明清之际有了军事后勤专书,如《军需则例》等,但多为记述后勤制度方面的内容,故亦归入兵制类。
  兵制属制度范畴,因此古代书目将兵制方面的著作多入史部之政书类。

  第二节历代兵制

  陈傅良撰。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少为文自成一家,后拜郑伯熊、薛季宣为师,共开永嘉学派先声。乾道(1165-1173)登进士甲科。光宗时为起居舍人,因进谏不被采纳而辞官。宁宗继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官至宝谟阁待制,死后谥文节公,学者称止斋先生。为学重〃经世致用〃,为官〃抗疏忠垦〃,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历代兵制》之中。著述除《兵制》外,还有《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止斋论祖》、《止斋文集》等。
  《历代兵制》八卷,按照时代顺序,分别记述了周、春秋、秦、西汉、王莽、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的兵制及沿革,阐述了后代兵制对前代兵制的继承和发展。内容包括兵种的建立、军队建制、兵员数额、将校设置、兵员征集、兵赋徭役、军功爵赏及有关战争情况等。
  对于周代的乡遂制,汉代的禁卫兵(南北军)、郡兵(轻车、材官、骑士),南北朝、隋、唐的府兵,北宋的禁军、厢兵、蕃兵等都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三国〃兵制后附有《八阵图赞并序》。
  《历代兵制》所记北宋兵制最详,史料价值最大。然而经考证,这部分文字并非陈傅良亲撰,而是对王铚《枢庭备检》的序文稍作删改后,并入本书体系的。据王铚之子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王铚奉命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赵构〃连夕观之〃,称其甚佳,赐名《枢庭备检》。原书二百卷,元时失传。《挥麈录》尚保留其序言,与今本《历代兵制》第八卷〃宋代兵制〃相对照,除个别文句有删改和最后被删掉一段以外,两文基本相同。陈傅良有改对的地方,如〃公师〃改为〃公卿〃,也有改错的地方,如〃幽陵〃改为〃山陵〃、〃亩〃改为〃万〃等。两文可对照阅读,以取长补短。
  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揭示当世兵制流弊,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四库全书总目》说:〃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因此,此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他采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每个朝代在叙其兵制沿革大略后,便加以评论,指出其利弊得失,〃以为世鉴〃。如在论述西汉兵制时评论说:〃兵制可采惟有汉氏,重兵悉在京师、四边。〃〃强干弱枝。〃〃终汉之世,上无叛将,下无骄兵。〃对东汉兵制评论说:〃由此观之,外内轻重一系于兵,三代之制为不可易矣。〃对唐的府兵则大加称赞:〃府兵之制,居则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于此。惜乎,后人之不能遵也。〃这最后一句话道出了他说古意在喻宋。所以对宋代兵制言之尤详。对于北宋初年赵匡胤集兵权于一身,亲卫殿禁,戍守更迭,京师府畿,内外相制,发兵转饷捕盗之制,持肯定态度,〃窃闻祖宗兵制之善者,盖能深鉴唐末五代之弊也。〃认为宋初〃兵虽少而至精〃。接着对咸平(998-1003)以后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象进行了抨击。指出:〃逮咸平西北边境之役,兵增至六十万。皇祐之初兵已一百四十一万今内外之兵百余万而别为三四,又离为六七也。别而为三四者,禁兵也、厢兵也、蕃兵也。离而为六七者,谓之兵而不知战者也。给漕挽者,兵也;服工役者,兵也;缮河防者,兵也;供寝庙者,兵也;养国马者,兵也;疲老而坐食者,兵也。前世之兵未有猥多如今日者,前世之制未有烦于今日者也。〃接着算了一笔账:〃总户口岁入之数而以百万之兵计之,无虑十户而资一厢兵,十亩(引者按:原文为〃万〃,据《挥麈录》校六〃亩〃)而给一散卒矣,其卫士之给又浮费数倍,何得而不大蹙也。〃而兵多又〃教习不精,士气不振〃,企图以此感悟当局精兵简政,减轻国家和民众负担,提高军队战斗力。
  纵观全书,陈傅良在兵制方面的主要思想是:(1)主张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事出战,无事耕田。(2)反对冗兵冗官,主张精兵减政,兵要少但要至精。(3)主张强干弱枝,〃天下之兵皆内外相制〃,反对〃诸王擅权〃(4)主张量力征收军赋,反对征调无度,认为〃兵虽可练,而重扰也。〃(5)主张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反对〃教习不精〃。(6)主张严明赏罚,认为〃凡统驭施设制度号令,人不敢慢者,功过必行明赏罚而已。明于赏罚则上下奋励知所耸动,而奸宄不少逾绳墨之外,事则必立,功则必就也。〃赞同宋太祖的〃抚养士卒不吝爵赏,苟犯吾法,惟有剑耳。〃《历代兵制》是我国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