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

第69章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中说,四十年过去了,自己家原来的园子已经三易主人,面貌大变,但那块作为“青障”的石头还在,不过已经成为“危石”了。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虞氏水香居”就是原来的洪昇园?请注意,《稗畦续集》中本诗一共两首,其二是: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挽弟妹,儿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诗中说,小的时候,自己经常与弟弟妹妹们在园中玩耍,与父母一起其乐融融,在他们死后对景伤情、步步垂涕。这不是自己家的故园是什么?

  不仅洪昇自己的诗中对这块石头有记载,后人凭吊洪昇园的诗中也有同样表述。清丁立中《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诗中说:

  白金鳞服沐恩多,秋宪归营安乐窝。

  边备万屯擐甲胄,功成四省息干戈。

  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

  五里松楸东穆坞,阳明墓表不刊磨。

  诗的上阕记载洪钟的一生功绩,尾联说的是洪钟墓地情况,请注意颈联,说的是在他凭吊之时,尚见“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的景色。他在诗前的小注中交代,洪园已经荒废,仅存夕日的“小邱”(同丘)和“奇石”。由此可见,洪园昔日确实有一块奇石做园门口的“青障”,这块奇石名气很大,在洪园多次易主废弃后,奇石犹存,令后人发思古之幽情。

  洪园这块石头,历史很是悠久,其中寄托着很多往事。在稍晚于洪昇的杭州著名文人厉鹗的《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在西溪钱塘》诗中写道;

  苔梯不扫狐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

  东凡一夜闻履綦,横出残梅点明。

  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

  咸宁侯印竟坠地,七女争妍犹拥髻。

  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

  二百年来如抹点,苍石无言泪如霰。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面对着洪园荒废后遗留的“崩云”“苍石”,回忆了“石头”见证的历史。诗中在“当日园开迎贵婿”一句后,有小注“仇鸾”二宁。仇鸾是蒙古原先侵略明王朝时期的一个将领,原系山西大同总兵,因“勤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咸宁侯”。此人投靠奸臣、专横跋扈、作战无能又贪生怕死,后被夺爵戮尸。此人的祖父咸宁伯与洪钟是同时的朝廷重要将领。“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具体所指不明(待考),似乎同洪钟与刘瑾的关系有关,又似乎洪家与仇家有过什么特殊关系。“咸宁侯印竞坠地”,所指应该是仇鸾被罢黜戮尸。“七子”所指,或者是文人“禽,籍,节,笈,筚,笛,箭”七事,或者是指当时的“前后七子”,“拥髻”乃熟典,表示愁苦之意。总的说,此诗描写了洪钟所在的明成化、正德年间的复杂历史.对洪钟在当时的功过是非并未掩饰,而是用巧妙的典故如实描写,并用“苍石无言汨如霰”一句结束全书,意思是“苍石”无言地见证了这段历史,因历史血泪之缘故,“苍石”也“泪如霰”。

  洪园中的这块石头,叫“奇石”、“苍石”也好,叫“青障”、“翠嶂”也好,在洪昇的青少年时期,经常与弟妹一起在其中玩耍“竹马嬉”,在她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中,也记录了二人少小时在园中石畔“编荆游憩”、青梅竹马的情景,所以记忆十分深刻。四十年后,洪昇回到故乡,洪园已经三易其主,园子中石头上已经是狐狸穿行、苔梯不扫的残破景象了,但“小邱”、“春池”、“奇石”仍在,令洪昇抚今追昔,不免悲从中来,这应该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用石头比喻自己的重要理由之一。洪园的遗址在何处,当今学术界有争议。因为洪园在洪家败落后,至少三易其主,园名必然多次变化,以至湮没无考。考察“虞氏水香居”,应是一条重要线索,列在这里供杭州同仁参考。

  三、无才补天的石头——国子监石鼓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即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磨练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顽石“幻形入世”结束后,石上刻有“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的作者不会真的相信女娲炼石补天曾经遗弃过一块“无才”顽石,在封建社会,“补天”即寓士大夫阶层“出仕”、“治国”之愿望,“补天石”亦即士大夫自况之譬喻:“无才”并非“无才”,乃是不成器,不合用途之意,表达的也是不得“补天”的忧郁心情。什么样的人应发出“独留一石未用”的感慨呢?落第举子不会发此感慨,落第者多矣,乱石滚滚,谈何“独留一石未用”?逸民隐士亦不会发此感慨,他们可能自譬顽石,但不会向往“补天”,而愿遁迹山林,更不会因“无才补天”而“自怨自叹”,说什么“枉入红尘”。发此浩叹者,必是一个如《红楼梦》中所说的在科举功名上“跌过筋斗之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间,发生了一起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文字狱。国子监生洪集士人名流在家里演唱《长生殿》。当时朝中“明珠党”(北党)与“南党”之间纷争激烈,洪昇因与“南党”亲善,故“明珠党”人借口佟皇后丧期未满,“国丧”期间聚众演戏而弹劾洪昇。康熙帝一怒之下,捕其枷号入狱,革除具国子监生籍,永远阻断了洪昇的仕进之路。时人慨叹此事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这个洪昇,不是有慨叹“娲皇”“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顽石的充分理由么?

  洪昇被革去功名后,受尽白眼挪揄。真称得上《红楼梦》作者所写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此时的洪昇如“试遣愚衷”,自譬“无才补天”的顽石,去写“身前身后”之事,并在功名绝望的前提下,借书中宝玉之口,拒绝“仕途经济”,大骂“禄蠹国贼”,是否是合乎情理的推测呢?据史料记载,清代“国子监”内,确有一块著名的大石鼓,石上刻满无人能识之古文字。此石来历久矣,据传是周宣王时所刻,石上字为史榴所书,记载的是周宣王田猎事迹。韩愈、苏轼、李东阳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题咏过此石。多数题咏者不知此石之来历及石上文字内容,有的文人则认为是女娲所遗之“补天石”,明代诗人黄辉的《石鼓歌》中,就有“仿佛娲皇五色坠,错落星辰尚堪摘”的诗句。洪昇的国子监生生涯长达二十多年,以此顽石自譬,并在《红楼梦》中借喻为女娲“独留”“未用”之石,应是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

  四、自怨自叹的石头——盘山摇动石

  《红楼梦》作者交代的那块女娲遗弃的因“无才补天”而“自怨自叹”的顽石,那个“造凡历劫”、经历了“风月繁华”的由顽石缩成的宝玉,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都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康熙二十八年中秋,洪昇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处分,彻底断绝了仕进前途之后,由于极度悲愤,曾经骑着一头驴子,抛妻弃子,牛衣肿目,独自一入跑到京东的盘山,在“清泉白石”间流连多日,意欲跳出红尘,遁入“空门”。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指的就是盘山。盘山有“三盘”、“五峰”、“八石”之盛。三盘中上盘松胜,盘曲翳天,中盘石胜,干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盘山五峰攒簇,怪石鳞峋,共有八百多块形体巨大形象怪异的石头。《盘山志》保存下来的洪昇《山中杂题》、《同拙公山行联句》等诗中,就有“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青松乱插连云石,石画苔痕虎行迹”的记载。盘山的石头确实比较大,与《红楼梦》说的“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仿佛。由于石头又多又大又怪,盘山自古便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的传说,《盘山志》对此有明确记载。盘山很早就建有盘古寺和女娲庙,说明古人早已把盘山同“盘占”开天辟地传说联系起来,视此地为盘古由“混沌”中开辟“大荒”之处,也把盘山同女娲“炼石补天”联系起来了,视盘山巨石为娲皇遗弃未用的石头。洪昇在《红楼梦》中把盘山称为“大荒山”,称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确属事出有因。

  “无稽崖”的出处令人拍手叫绝。洪昇遁入盘山时,曾阅读明代一个大学问家也是旅行家曹学(字能始)所著《名胜志》,把书中对盘山的记载同实地加以对照,发现书中记载“多谬”:书云“山南有砂岭,高二百余仞,陡绝难行”,应该是个悬崖;而洪昇发现“砂岭为入山孔道,亦不甚高”,地势平缓。于是洪昇发问:曹“能始有《盘山》诗,似曾亲游历者,何以多谬若此?”《盘山志》卷一保存的洪昇《驳名胜志》一文,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有趣逸闻。另据《盘山志补遗》记载,曹能始后,明“万历中僧明澄募资鸠工,去其挠确,凿为坦途。思未见昔日之险峭,”故误驳《名胜志》。请看,这一传说险绝而实为坦途的砂岭,在洪昇眼中,不恰是“无稽崖”的绝妙出处么?

  “青埂峰”的来历更让人击节赞叹!洪昇游盘山,投奔的是他的老朋友“智朴和尚”(洪昇诗中习称他为“拙庵大师”、“拙公”),下榻处就在“拙公”创建的“卓锡”处“青沟禅院”。此寺院当时建在盘山青杨峪,今遗址尚存。洪昇在“青沟禅院”居住的“旬日”期间,除了向佛门学法参禅、寻求精神解脱以外,还在“智朴”、“德风”等大德高僧的陪同下,遍游盘山名胜,并与“智朴”、“德风”和尚不时“联句”酬唱。“智朴”、“德风”和尚不仅佛学造诣深,文学修养也甚好,所以能与洪昇长期保持友谊。在《盘山志》中保存了三人此期间的大量酬唱赠答诗篇。这个“青沟禅院”,按谐音应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出处。青沟可以谐音青埂,但寺庙何以又称为“峰”呢?说来更是离奇。原来康熙皇帝游览盘山,在青沟寺盘桓,与拙庵和尚联诗,既欣赏这里的风光,又欣赏拙庵的道行,于是御笔为这里亲题“户外一峰”四字,后来人遂把这里又称为“青沟峰”了。青沟寺又名盘古寺,盘古寺三字,也是康熙亲题的。

  “青沟峰”(盘古寺)的拙庵和尚,人称“拙和尚”,但奇怪的是,他还有道人身份,当朝著名官僚文人王士、宋荦,在诗文尺牍中都把他称为“拙道人”。联想到为《石头记》“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十分发人深省。这个“拙和尚”文化修养很好,卷帙浩繁的《盘山志》就是他修篡的,他同当时很多著名文人交往密切,同洪昇是老朋友。洪昇在盘山“逃禅”期间,向他倾吐心事,阐述创作《红楼梦》的打算,是可能的,所以书中出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