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虎之力,找到了《盘山志》和《盘山志补遗》,翻阅之后,不禁大喜过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就在这两部志书中明明白白地记载着。
盘山位于蓟县西北45里,现在隶属于天津市。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现时盘山的名气不算大,大概好多北京、天津的市民也不知道盘山在何处。但在清代前期,盘山却是一座与泰山齐名的名山,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名胜》集,还把盘山和黄山、泰山、西湖等地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乾隆皇帝游盘山后,曾感慨道:“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可见当时盘山风景之美。据《盘山志》记载,从曹魏开始,唐、宋、元、明、清历朝,皇家都曾在盘山大兴土木、劈山建寺。如云罩寺、天成寺、盘古寺等。今天盘山遗存的寺庙建筑,多数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乾隆就曾在盘山按照承德避暑山庄的格局,修建一处规模浩瀚的离宫“静寄山庄”。康熙朝时,这些建筑尚没有,盘山经历了明末的长期战乱,还比较荒凉。考证“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必须借助康熙朝的志书记载,方可搞清楚。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指的就是盘山。盘山有“五峰”、“八石”、“三盘”之盛。上中下三盘中,上盘松胜,盘曲翳天,中盘石胜,千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盘山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共有八百多块形体大形象怪的石头。《盘山志》保存下来的洪昇《山中杂题》、《同拙公山行联句》等诗中,就有“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青松乱插连云石,石面苔痕虎行迹”的记载。盘山的石头确实比较大,与《红楼梦》说的“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仿佛。由于石头又多又大又怪,盘山自古便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的传说,《盘山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在盘山建盘古寺,说明古人早已把盘山同“盘古”开天辟地传说联系起来,视此地为盘古由“混沌”中开辟“大荒”之处。洪昇在《红楼梦》中把盘山称为“大荒山”,称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确属事出有因。
“无稽崖”的出处令人拍手叫绝。洪昇遁入盘山时,曾阅读明代一个大学问家曹能始所著《名胜志》,把书中对盘山的记载同实地加以对照,发现书中记载“多谬”:书云“山南有砂岭,高二百余仞,陡绝难行”。而洪昇发现“砂岭为入山孔道,亦不甚高”。于是洪昇发问:曹“能始有《盘山》诗,似曾亲游历者,何以多谬若此?”《盘山志》卷一保存的洪昇《驳名胜志》一文,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有趣逸闻。另据《盘山志补遗》记载,曹能始后,明“万历中僧明澄募资鸠工,去其挠确,凿为坦途。思未见昔日之险峭,”故误驳《名胜志》。请看,这一传说险绝而实为坦途的砂岭,在洪昇眼中,不恰是“无稽崖”的绝妙出处么?
“青埂峰”的来历更让人击节赞叹!洪昇游盘山,投奔的是他的老朋友“智朴和尚”(洪昇诗中习称他为“拙庵大师”、“拙公”),下榻处就在“拙公”创建的“卓锡”处“青沟禅院”。此寺院当时建在盘山青杨峪,今已无存。洪昇在“青沟禅院”居住的“旬日”期间,除了向佛门学法参禅、寻求精神解脱以外,还在“智朴”、“德风”等大德高僧的陪同下,遍游盘山名胜,并与“智朴”、“德风”和尚不时“联句”酬唱。“智朴”、“德风”和尚不仅佛学造诣深,文学修养也甚好,所以能与洪昇长期保持友谊。在《盘山志》中保存了三人此期间的大量酬唱赠答诗篇。这个“青沟禅院”,按谐音应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出处。
青沟寺何以又称为“青埂峰”呢?说起来更是令人不可思议。原来盘山的“盘古寺”、“青埂寺”的匾额,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盘古寺原名“盘谷寺”,康熙误题为“盘古寺”,由于是皇帝钦定的名称,从此就这么将错就错叫下去了。康熙皇帝为青沟寺题匾“户外一峰”,从此文人学者就称呼这里为“青沟峰”。
“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就是以盘山“摇动石”为原型的借指形象。据《盘山志》记载,洪昇在《驳名胜志》文中说,曹能始云“上盘顶有巨石,以指摇之辄动。今摇动石在千相寺后,与上盘无涉”。盘山“摇动石”形体巨大,因无根基,以手指便能摇动此石,历来为游客喜爱。在盘山确有此石是女娲炼后未用的“补天石”传说,《盘山志》对此有记载。洪昇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这块巨石自况,写出不朽名著《红楼梦》,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么!
笔者推断,洪昇初创《红楼梦》的念头,就是在盘山青沟禅院“逃禅”时产生的;对《红楼梦》创作的整体构思,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在盘山寻求解脱的“旬日”里,恰是洪昇刚刚经历了人生最惨痛打击之后,抚着身心伤痛,静对清泉白石,前半生中的所有“新愁与旧愁”,一齐涌向心底。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此时向佛门寻求解脱,是必然的选择。《盘山志》记载的洪昇在此地所作的诗篇中,就有大量看破红尘、向往空门的表述:“积岁坠尘网,灵襟坐迷惑。久思访名僧,人事苦羁勒。”“苦为尘情累,蹉跎逾半生。”“世俗憎兀傲,遂为祸所婴。”“冀垂慈悲念,鉴兹归依诚。眼膜籍金铋,回光豁我盲。”“决计深山独住,喧嚣怕杀浮名。”“始信今古高士,超然不列儒宗。”“形神都已敝,身世竟无成。不学空门法,真为负此生。”“似是功名末路心,英雄末路多归此”等等。
洪昇在盘山佛门禅定静思的“旬日”里,抚今追昔,确实意识到了自己前半生的种种“荒唐”,友人王泽弘说他“晚抱知非叹,追悔多内愧。避户日穷经,先探羲文密”。这正是《红楼梦》中“作者自云”“背父母”、“负师兄”、“无能”、“不肖”的思想根源。此时,洪昇在痛悔自责之余,也必然想起妻子之贤,姐妹之慧,“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下决心创作《红楼梦》,不使“闺阁中历历有人”湮没无闻。追忆昔日人间花柳繁华的“色相”,对比今天自己的悲惨下场,更加重了“色空”观念,正可谓“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洪昇的后半生始终虚无主义思想严重,但此次在盘山却没有出家,“妻儿待米难淹留”,“明日风尘下界行”,不得已又回到“烟火寒朝昏”的贫苦生活现实中。
回到家中的洪昇,据友人吴雯诗中记载:“牛衣肿目垂涕痕”,“肮脏亦不登朱门”,哭肿的双眼中还在淌着辛酸的泪水,破衣烂衫蹲在家中羞于见人。下山后的洪昇做什么呢?“坐对孺人理典册”,翻阅过去自己和妻子、姐妹们的作品,开始了《红楼梦》的初期创作。妻子黄蕙确实贤惠体贴,尽管生活达到揭不开锅的地步,黄蕙不仅没有牢骚埋怨,反而“拔钗沽酒相慰劳”,让身心交困的夫君一醉解千愁。有贤妻若此,难怪洪昇在《红楼梦》中对情人的描写表现出了极大的尊敬和终生不渝的爱恋。第二年,洪昇携家返回杭州故乡,直到康熙四十三年洪昇逝世,似乎一直没有中断《红楼梦》的创作修改。康熙三十八年,洪昇还对友人褚人获(古典小说《隋唐演义》的作者)说,打算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笔之成帙”,但由于“性懒善忘”,“忽忽暮年,迄无就绪”,可见洪昇五十五岁时还没完成创作。直到死前,大概才最终定稿,并带到江宁织造府,把“行卷”交给曹寅看,曹寅看后写下了“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的诗句,并答应为此书“问世”。把洪昇的经历同《红楼梦》对照看,洪昇从盘山开始直到暮年笔耕不辍、长时期辛勤创作的,不是《红楼梦》又能是什么?!
综上所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同作品《红楼梦》和作者洪昇的依存关系,而同曹雪芹没有任何联系。曹雪芹是否到过盘山,未见任何记载。曹雪芹似乎也会吟几句有点“魏晋风度”的鬼诗,从今天仅存的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看,水平似乎也不怎么样。但以《盘山志》收罗之详,不论水平如何,只要是游盘山吟留的诗,一般不会略过不录。最大可能是曹雪芹一生未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谋面。那么,《红楼梦》中“青埂峰”下的那块“自述行迹”的顽石,只能是洪昇自况。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么,大概真是“荒唐”、“无稽”了。
第四节 两淮盐政
《红楼梦》书中,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父亲,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姑夫林如海,是“盐课林老爷”。所谓“盐课”,就是皇帝钦派的“巡盐御史”的简称。在封建社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自然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明清两代,朝廷设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课,皆是肥缺,其中尤其是两淮盐课,更是肥得流油的美差,是官员们趋之若鹜的角色。
据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曾轮流担任两淮盐课十几年时间,期间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极端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以,红学专家们推断,这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间接证据之一。
此说表面上看似有理,但细细思考起来,却又大谬不然!为什么呢?两淮盐课确是美差,曹寅、李煦当的也是美差,可是《红楼梦》中,“盐课林老爷”当的似乎并非美差,简直就是个苦差、穷差、滥差!
朋友们如若不信,可细细品味书中的描写:堂堂盐课老爷,只有一个妻子贾敏,并无三妻四妾,这在封建士大夫阶层是极不正常的;妻子病死后,连续弦的能力也没有,父女二人苦苦度命;家里不要说没有田产美宅,恐怕制钱也没有几文,连几个像样的丫鬟都养活不起,心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去依附外祖母家生活,只可怜兮兮地带一个不懂事的小丫鬟雪雁,随身也没有为女儿带一点零用银子,在贾府中受尽势力小人的白眼,与宝钗的阔绰形成鲜明的反差。父亲死后,黛玉回去奔丧,回来时没见到带回一点遗产,只买了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送礼。生病吃一点燕窝,还得靠宝钗施舍。与宝玉盘算结婚时的嫁妆,林家是一点也没有,完全靠贾家的钱财。
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穷盐课么?整个大明王朝没有,整个大清王朝也没有!红学家们找不到生活原型,便毫无来由地说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疏忽。如果《红楼梦》作者的文笔疏忽到了这分天地,还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么?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是在赞美《红楼梦》还是在丑诋《红楼梦》!
这样的穷盐课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红学家考证错了地方!明清两代确实没有穷光蛋盐课,但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期间,两淮盐课却真的是个既穷得叮当响又苦不堪言的糟糕差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南明小朝廷卖官鬻爵,名器厮滥,两淮盐课本是个美差,但朝廷一放就是好几个,谁也不是专差,谁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结果一个美差变成了一堆滥差!
二是当时两淮地盘上为军阀“江北四镇”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