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

第16章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才女,在结诗社活动中,确实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模仿当时文人的习惯,为自己各取一个雅致的别号。在钱凤纶的诗中,就曾透漏“偕同社寿季娴凝香室宴集”,“季娴”是柴静仪的字,“凝香室”则是她的诗集名称,“寿”就是为她庆贺生日。钱凤纶自己的别号是“天香楼”,她的诗集就名为《天香楼集》。她的妹妹钱静婉别号“古香楼”,作品集就名为《古香楼集》。林以宁的别号是“凤潇楼”,诗集亦名《凤潇楼集》,还曾创作《芙蓉峡传奇》。冯又令的别号为“湘灵楼”(亦作“湘云楼”),诗集名《湘云集》(一说《湘灵集》)、《和鸣集》。洪昇早期的别号为“啸月楼”,诗集亦名《啸月楼集》,与姐妹们一样,其中都有一个“楼”字。 
 
 
 
第二节  金陵十二钗与西陵十二钗


  从《红楼梦》中出场的人员分析,大观园诗社主要表现的是以“蕉园七子”为原型的年轻女子们的文学生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李纨就曾说:“我们七个人起社”,七个人是,发起者探春,她的大嫂子李纨,姐妹迎春、惜春,表姐妹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哥哥贾宝玉。宝玉非女子,后来又加入一个史湘云,还是七人之数,与“蕉园七子”数量暗合。

  最有趣的是七子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蕉园诗社”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海棠社”、“菊花社”、“桃花社”是基本一致的。《红楼梦》书中的林黛玉,其原型应该就是林以宁,是个不折不扣的“林妹妹”。林以宁字亚清,是洪昇的表妹,与洪家三个表兄弟关系密切。林以宁的父亲是“进士林纶”,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如海原型,书中交代的“探花”就是进士中的三甲;他没当过什么“巡盐御史”,生活比较清贫,又早死,以致女儿自小孤单,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家庭状况仿佛。

  据史料记载,林以宁工诗词,擅丹青,尤善画竹。一生除创作了大量诗词外,还曾创作过传奇作品《芙蓉峡》。林以宁生前十分崇拜墨子和庄子的思想,她的作品集就命名为《墨庄诗钞》和《墨庄词余》。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爱竹成癖,喜欢阅读戏曲作品,与宝玉共读《西厢记》,也曾为了打破宝玉参禅,说他“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问宝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弄得宝玉无言以对。这些都与生活原型林以宁完全一致。

  据史料记载,林以宁是“蕉园诗社”后七子的发起人兼社主,《红楼梦》第七十回就描写她“重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其中一社是“填柳絮词”,潇湘妃子的词“缠绵悲戚”,枕霞旧友的词“情致妩媚”,蘅芜君的词“翻得好气力”,为众人之尊。其实,“蕉园诗社”诸女才子的词作成就要高于诗作,史有明载。

  最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起诗社时取别号“潇湘妃子”,使红学界诸多大师大惑不解:一个闺中少女,何以用“妃子”命名?当你知道了林以宁在“蕉园诗社”中所用的“室名”后,就会恍然大悟了!原来,林以宁当时所取的“室名”是“凤潇楼”,诗集就命名为《凤潇楼集》,“凤”就是妃子,“潇”就是潇湘,兼寓血泪斑竹之意。《红楼梦》中探春说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这几乎就是对林以宁真实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刻画!

  《红楼梦》中的“宝姐姐”薛宝钗,生活原型应是钱凤纶。钱凤纶是钱开宗和顾玉蕊夫妇的长女。她的妹妹钱静婉应该就是《红楼梦》中宝琴的原型。姐妹二人都是“蕉园诗社”的重要成员,都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清初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兄弟钱元修、钱肇修,似乎也就是《红楼梦》中的薛蟠、薛蝌兄弟的生活原型。洪昇的伯母姓钱,似乎就是钱开宗的姐姐或妹妹,两家的表亲不仅来源于此,钱开宗还是洪昇的表丈。

  《红楼梦》中“宝姐姐”出场时,是薛姨妈领着“一窝一拖”来到荣府、寄人篱下的。红学界好多人也感到奇怪,以薛家之富贵,何至于寄人篱下,在“梨香院”委屈居住?原来,清初江南“科场案”中,“宝姐姐”的父亲钱开宗是副主考,因为受贿作弊,被皇帝砍了脑袋!全家也都被逮捕到北京下狱,第二年遇赦获释,正是这个“薛姨妈”顾玉蕊领着儿女,“一窝一拖”,千里迢迢回到故乡杭州。当时家已经被抄了,没办法只好寄住在亲戚家。

  《红楼梦》中薛家姊妹的名字均以“宝”字开头,她家又“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描写似乎都同她们的“钱”姓有关系。钱氏姊妹都刊刻过自己的诗集,分别命名为《天乡楼集》和《古香楼集》。《红楼梦》中的宝钗,吃“冷香丸”,取别名“蘅芜君”,都来自诗集的“香”字,蘅芜就是“香草”的学名。书中的宝琴,最著名的文学活动就是咏十首“怀古诗”,不也正是“古香”二字的寓意么?

  林以宁是钱肇修的妻子,钱凤纶的弟妇,顾玉蕊的儿媳。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钗曾当着黛玉面对母亲戏说,要把黛玉给哥哥薛蟠提亲;薛蟠看到黛玉“风流婉转”,竟“酥倒在那里”,似乎并非无迹象可循。林以宁似乎是钱肇修的继室,婚后夫妻生活并不幸福,钱肇修做官前流荡频繁,狎妓宿娼是常事,做官后又长期居住北京,夫妻间聚少离多,以至林以宁长期抑郁痛苦,向老庄寻求解脱。洪昇与表妹林以宁的关系很好,但与表弟钱肇修的关系似乎并不密切。洪昇倒霉期间,钱肇修官至监察御史,二人之间并无往来。在钱肇修的诗中,竟直呼表哥洪昇为“洪大”,也谈不上一点尊重。洪昇在书中把他处理成“呆霸王”形象,不为无因。有人可能要问在;钱氏兄妹既然是洪昇的表弟表妹,红楼梦中何以要称其为“宝姐姐”、“薛大哥”呢?须知书中宝玉的生活原型并不完全是洪昇自己,而是还有他二弟洪昇昌的影子。洪昌年长于林以宁,却小于钱氏兄妹,称呼自然是“宝姐姐”、“林妹妹”了。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应是“蕉园诗社”中的骨干分子冯娴。冯娴,字又令,父母早逝,自己又青年早寡,陪着老祖母苦度余生。她为人开朗,心地坦荡,对困苦生活无怨无悔。她的事迹,同《红楼梦》中“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荥心上”的史湘云是一致的。冯娴的诗集取名《湘灵集》(一说《湘云集》),这也大概是《红楼梦》作者为其取名湘云、取别号“枕霞旧友”,说她的下场是“水涸湘江”的来历(繁体灵字与云字字型相近,易混,灵、云、霞三字同为雨头,容易产生联想,究竟孰是无考)。由以上可知,《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三个女主人公黛玉、宝钗、湘云的名字,都来源于她们生活原型的作品集名称。

  《红楼梦》书中“海棠社”的发起人探春,为自己取的别号是“蕉下客”,理由是园中“芭蕉梧桐尽有”,自己“最喜芭蕉”。联系到“蕉园诗社”名称,难道不发人深省么?书中黛玉嘲笑探春说的那个“蕉叶覆鹿”的故事,似乎也是“蕉园诗社”起社时姐妹之间的嘲噱语,被洪实录书中。

  书中交代,姐妹们起诗社的地点是“秋爽斋”,也叫“芦雪庵”,其实就是今天杭州西溪的“秋雪庵”。这里以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而得名。秋雪庵位于西溪纵横交错的水道之中,非乘船不能到达《红楼梦》书中探春写给二哥宝玉的“花笺”中,就希望他能“棹雪而来”,“棹”者,乘船也,“雪”者,芦荡也。起诗社的时间是八月二十日前后,时值中秋,不会真的下雪,只有乘船从芦花荡中穿行方可以正确解释。如果是在家庭园林中,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棹雪”行为的。

  西溪河道纵横,水中盛产红菱和白藕,所以《红楼梦》书中迎春居住的地方称“紫菱洲”,惜春居住的地方称“藕香榭”。书中的大观园虽然有水,但不会有天然河流穿过,而姐妹们做“菊花诗”的地点“藕香榭”,却是“山坡下两棵桂花开得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的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河当中居然有亭子,显然并非引水的沟渠,当然不是家庭园林景色。因此,可以判断,洪家虽有一个后花园,但大观园却是根据西溪这个更广阔的场景描写的。西溪古有八景,是踏雪、观竹、赏梅、咏芭蕉、海棠、桃花、柳絮的好地方,历史上文人雅士确实经常在这里聚集活动。洪昇的故居“洪府”就在今天西溪的深潭口,距秋雪庵很近,大约两三公里水程。今天的秋雪庵,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景象。

  朋友们可以作深一步分析,《红楼梦》作者为什么把大观园诗社的活动场所,都安排在“芦雪庵”和“藕香榭”?因为书中明确交代这里是探春和惜春居住的地方。探春和惜春是谁?是宝玉的妹妹!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洪的亲妹妹。洪昇诗中记载,他确实有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的少女。“蕉园诗社”在这里活动,就是在洪府及其周边美丽的西溪八景中活动。杭州西溪历来是文人雅士热中吟颂的美丽地方,当然也是洪昇与姐妹们青少年时代的天堂!你听过腾格尔唱的“天堂”么?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芦雪庵〃和“藕香榭”就是终生无法忘怀的天堂!

  还有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就是洪昇是否有可能与这些表姐妹发生恋爱关系。洪昇出生于1645年,比林以宁大十岁,洪昇结婚时,“林妹妹”尚未成人,二人之间决无可能爱得死去活来。林以宁结婚时,洪昇还曾作《后同生曲》祝贺,也未见吃醋的味道。洪昇与妻子黄蕙同庚,结婚时友人曾作《同生曲》祝贺,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同日出生,钱长林三岁,因此洪昇为之作《后同生曲》。钱凤纶和钱静婉是钱肇修的姐姐或妹妹,她们的年龄应该与林以宁仿佛或略大,也似乎不可能与洪昇发生恋爱关系。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中的宝玉,是家中的“二爷”,而洪昇却是家中的“大爷〃。洪家的“二爷”是谁呢?就是洪昇的二弟洪昌!洪自己说“同父三兄弟”(注意,是“同父”,并非同母,老三中令是妾生),老二洪昌字殷仲,仲就是行二。洪昌的年龄,与林、钱、冯等表姐妹仿佛,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文学青年之间,在明末清初那段相对思想开放、言情文学泛滥的时期,发生恋爱关系,就是完全可能的了。不过此类韵事史籍向来不加记载,考据是很难的。

  这个洪殷仲与洪昇确实是一对难兄难弟!在康熙十二年前后,兄弟二人因为“家难”,一起遭遇了“天伦之变”!大概是由于庶母等人的挑拨,兄弟二人“大杖愁鸡肋”,在有性命之忧的时刻,双双逃离了家庭!洪昇夫妇从此一直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但毕竟熬过来了。可怜的二弟,竟在漂泊中年轻轻地悲惨客死异乡了。康熙三十一年,洪昇回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