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之作者及其翻译-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
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釋。」
又卷二 (大正二五.六九下)說:
「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
憂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應刪)十部作毗尼藏。」
Lamotte依據『智論』,想像為:優婆離(Upali)誦出的律典,「
重眩税耸巍拐b出,「最後的定本為『八十誦律』。」到優波□多
(Upagupta)時,各部派各自改編,就是現存的各部律;說一切有部的
『十誦律』,就是優波□多改編的(裕10)。Lamotte 長於資料的蒐集
,但對律部的成立與分化,顯然是毫無所知的。
『智論』所說的二部律,並無古傳定本與有部縮本的差別。所謂
「優婆離重眩税耸握b出」,純屬想像铡庵o。其實二部律,只
是說一切有部律之分化為二:一、「八十部律」;二、『十誦律』。
「部」與「誦」是相通的,如「八十部」就是「八十誦」,「十部」
就是十誦。
說一切有部,是西方上座部(Sthavira)系,從摩偷羅 (Mathura)
而向北方罽賓(Kaspira)──烏仗那(Uddiyana)、乾陀羅 (Gandhara)
一帶發展而成的部派。摩偷羅傳來的『十誦律』,是有部中舊阿毗達
摩師、乾陀羅師所承用的。阿毗達磨的主流,迦濕彌羅(Ka'smira)系
之□婆沙師所用的律典,也是從摩偷羅傳來的,但含攝了多少本生、
譬喻、因緣,也就是稱為「八十部律」或「摩偷羅國毗尼」的『根本
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一(大正二四.五二五上)說:
「佛說廣釋並諸事,尼陀那及目得迦,增一乃至十六文,鄔波
離尊之所問,摩迹壬暌專岬缅炔⒈灸浮!
內容與『十誦律』大體相同。如「佛說」是「戒經」──二部「
波羅提木叉」 (Pratimoksa) ,「廣釋」是二部「波羅提木叉分別」
(Pratimoksa…vibhanga) ,「諸事」是「律事」──十六或十七事與
「律雜事」。這三部分,是「律藏」的主體,「尼陀那」以下,是「
附隨」部分,大都是『十誦律』所有的(裕11)。
47頁
「八十部律」,只有『智論』說到,此外從未有人提到。Lamotte
以為『十誦律』是晚於「八十部律」,其實不然。。先有『十誦律』
其後才有所謂「八十部律」的『根有律』。如『十誦律』,立七法、
八法──十五法,而『根有律』就十六事而十七事。『破僧事』在『
十誦律』中,還在雜誦」之內,但在『根有律』中己獨立為一事,與
『大莊嚴』相結合,而成為(唐義淨所譯)二十卷的大部,這是先有『
十誦律』的最有力証明。
其次,『十誦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九上)說結集論藏,是
為了「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智論』卷二 (大正
二五.六九下) 亦作此說。這與『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的「學處品」
第一相合(裕12)。『法蘊足論』是六分毗曇之一,可說是早期的論典
。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四0所說的論藏,是「摩窒理
迦」(大正二四.四0八中),與『順正理論』卷一 (大正二九.三三
0中) 相合。『大毗婆沙論』解說「譬喻」為:「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裕13),所說大涅槃譬喻,出於『根有律雜事』(裕14)。『順正理
論』與『大毗婆沙論』都是晚於六分毗曇的迦濕彌羅系論典。由此可
証明:較早期的是舊阿毗曇師所用的『十誦律』,晚出的「八十部律
」,則為迦濕彌羅毗婆沙師所用的『根有律』。
『智論』以為從「八十部律」省略了譬喻、本生而成為『十誦律
』,這是『智論』成立時代的一種傳說。如我國古代,也一向傳說『
小品般若』是從『大品般若』抄出來的,而事實上卻是先有『小品』
,而後有『大品』方增補。所以『智論』的說法,也只是隨順當時的
傳說而已,難免與事實會有差距。
說一切有部本來不重視傳說,但流傳於北印度,久而不免將譬喻
、本生融攝進去,遂成為大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智論』論主應該是從『十誦律』系而非迦濕彌羅系的說一切有
部出家的,所以不但對迦濕彌羅系統的論義作較嚴厲的責難 (如前「
毗曇門」之所述) ,而且說到結集律藏,也還是列舉『十誦律』的內
容。
其實不但是『智論』論主,太凡印度出家的菩薩,如提婆(Aryadeva)
、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陳那(Dinnaga) 等大論師,也
都是先從傳統的部派佛教中出家的。所以若因『智論』論主曾在西北
印的有部出家,而推論他不是南印度出生的龍樹(Nagarjuna) ,那是
不夠嚴謹的。再者,如前(第二章第一─三節)所述:『智論』的立場
是大乘的;從「大乘」的立場貫攝不同的聲聞法,如阿毗曇 (abhid…
48頁
harma)、空('sunya)、□勒(Karanda) 。論主決不是局限於說一切有
部的。
(裕1) 『摩訶僧祇律』卷三二:「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
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大正二二
.四九一下)
『彌沙塞部和□五分律』卷三0:「自餘雜說,今集為一
部,名為雜藏。」(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四分律』卷五四:「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
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
波羅延經、雜難經、拢式洠缡羌癁殡s藏。」 (大正二
二.九六八中)
(裕2) Lamotte『《大智度論》之作者及翻譯』(郭忠生譯,『諦
觀』六二期頁一一九─一二一)。
(裕3) 『大智度論』卷二:「大迦葉思維。。。。。。應當結集修妒路
、阿毗曇、毗尼,作三法藏。」(大正二五.六七中)。
(裕4) 不同部派的雜藏傳說及說一切有部三藏以外的偈頌,詳見
拙作『原始佛教拢渲伞唬撍牧に钠咚模
(裕5) 如『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引「『
眾義經』中所說偈」明第一義悉檀之殊勝。
(裕6) 『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三中─下)。
(裕7) 同上,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裕8) 同上,卷三(大正二五.八二下)。
(裕9) 『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九九中─下)。『小部』經
集三(南傳.一五七─一六0)。
(裕10)Lamotte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諦觀』六
二期頁一一五─一一六)。
(裕11)參看拙作『原始佛拢渲伞唬撍娜に娜澹
(裕12)『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一(大正二六.四五三下)。
(裕13)『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裕1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五─三九 (大正二四
.三八二下─四0二下)。
五、佛教的中國與邊地
49頁
『智論』卷二五(大正二五.二四三上)說:
「弊生處者,安陀羅,舍婆羅(裸國也),兜呿羅(小月氏),修
利,安息,大秦國等。在此邊國中生,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
。佛在迦毗羅婆中國生,故無所畏。」
邊國或「邊地」(Pratyanta…janapada)與中國(Madhyade'sa…jan…
apada) ,見於律典。釋尊所撸Щ貐^為中國,所不曾撸Щ貐^,即為
邊地(裕1)。
安陀羅 (Andhra)、舍婆羅 ('Sabara)、兜佉羅(Tukhara)、修利
(Suli)、安息(Arsakes) 、大秦,這些都是弊生處──邊國。安陀羅
,為龍樹時代興盛的大國,而『智論』稱之為邊國。Lamotte 乃以為
:『智論』作者所稱佛教之「中國」,僅指使用雅利安語,而又崇信
宗教之國度 (裕2)。而干潟龍祥則認為:龍樹住在安陀羅國,在此活
動,並受該國國王庇護。安陀羅為當時(二─三世紀半)南印度強盛之
文化國度,龍樹等諸學者輩出。而『智論』竟以此為「弊生處」,顯
見此非龍樹之言,而羅什面對如中華文化國之豪奢生活,方有稱彼安
陀羅為邊國之可能 (裕3)。此皆不知佛教中「中國」與「邊地」之定
義而引起之錯铡
※ ※ ※ ※ ※
佛法流傳南北之後,從前的邊地,佛教已大為興盛,當地的佛弟
子不甘於自居「邊地」,乃引起釋迦佛以神通撸Щ鞣降膫髡f。如『
智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六中─下)說:
「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中生,在迦毗羅國,多撸袞|天竺六
大城。有時飛到南天竺儯邮可崾芄B。有時暫來北天竺月
氏國,降阿波羅龍王。又至月氏國西,降女羅剎。佛在彼石窟
中一宿,于今佛影猶在;有人就內看之則不見,出孔遙觀光相
。如佛有時,暫飛至罽賓搿贤酉扇松缴希√摽罩校荡讼
人。仙人言:『我樂住此中,願佛與我佛髮佛爪,起塔供養。
』塔于今現存。」
佛到南天竺,是神通而至的。至北天竺,見『根有律藥事』(裕4)
,這是佛與金剛手夜叉 (Vajrapani…yaksa)乘空而往的。『智論』所
說四處,與『阿育王傳』所說相類似 (裕5)。這一乘空而往北天竺的
傳說,在『根有律藥事』中,共有十四處(裕6)。
這類神通撸Щ膫髡f,在佛教於阿育王 (A'soka) 時傳入錫蘭 (
Simhala) 後,也
50頁
開始在錫蘭展開。如『島史』(Dipavamsa) 說:佛曾去錫蘭三次,降
伏夜叉、龍王,並與五百比丘在島上入定 (裕7)。又如『增壹阿含經
』說:給孤獨(Anathapindada)長者女須摩提(Sumagadha),嫁在多信
裸形外道的滿富城 (Purnavardhana),焚香請佛,佛與大弟子們都乘
空而去。這是枺叺氐姆帜瞧磐幽牵ㄔ'8)。
錫蘭與枺竭叺兀褐钦摗浑m洠в姓f,但同是佛法擴展而引起的
傳說。『智論』作者重於南北印佛教,而北方的佛教盛行,傳說也就
更多了。
(裕1) 拙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三九七─四00)
,有比較『銅牒律』「大品」『皮革犍度』、『十誦律』
「皮革法」、『根有律』「皮革事」、『四分律』等之不
同傳說。
(裕2) Lamotte『《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諦觀』六
二期頁一0八。)
(裕3) 干潟龍祥『大智度論?作者????』 (『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七卷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