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作心(kiriya…citta):这类心非业亦非果报。它虽涉及心识活动,但此活动并没有造业,因此不能产生果报。
触(phassa):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色法在撞击身根。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受(vedana):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受可以是乐、苦、或舍。其它心所只是间接地体验目标(所缘),但受则直接与完全地体验它。
想(sabba):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以便再次体会相同的目标时能够知道「这是一样的」,或者其作用是认出以前已体会过的目标;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征分析目标;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
思(cetana):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采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单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它弟子都背诵功课;所以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它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一境性(ekaggata):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它有令心专一的能力,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
名法命根(jivita):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俱生色法之命的命根色。二者之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
作意(manasikara):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才得以呈现于心。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后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寻(vitakka):寻把心投向目标。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近因即是目标。一般的寻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则能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appana),即把心安止于目标。寻亦称为「思惟」(sankappa),且分为「邪思惟」nkappa)与「正思惟」nkappa)两种。后者是八圣道分的第二道分。
伺(vica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作用是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
精进(viriya):其特相是支持、奋斗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现起是不放弃;近因是悚惧、逼迫感(samvega)或精进事,即任何能够激起精进之事。
喜(piti):其特相是「令欢喜」;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或遍布胜心生色至全身;现起是身心喜悦;近因是名色(或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动,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应分别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aga)。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痴(moha):痴是无明(avijja)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abbana,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它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掉举(uddhacca):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邪见(ditthi):此见是指错见。其特相是不明智(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等。
慢(mana):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它好比发了疯。
瞋(dosa):瞋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瞋怒事。
嫉妒(issa):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悭riya):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追悔(kukkucca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昏沉(thina):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
疑(vicikiccha):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宝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信: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现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须陀洹的素质)。
念(sati):词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或四念处。
惭(hiri)与愧(ottappa):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现起是退避诸恶;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无贪(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作用是不执着;现起是无着;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与舍离。
无瞋: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无瞋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
当无瞋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瞋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中舍性(tatramajj: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着与平等的态度。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别与不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
身轻安(kayapi)与心轻安(citta…pi):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正语(sammavaca):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废话)。
正业(sammakammanta):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jiva):正命是刻意远离邪命──如买卖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隶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悲(karuna):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到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随)喜(mudita):其特相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就。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藏》里,慧(pabba)、智(bana)、无痴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清净道论》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四界四大种色:因为它们「持有自性」所以称为「界」:
地界(pathavidhatu):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它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其它元素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水界(ap:水界令其它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们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动或溢出;作用是增长其它俱生色法;现起是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握在一起或黏着;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根据《阿毗达摩藏》的观点,水界与其它三大元素不一样,是不能直接通过触觉觉知,而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其它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
火界(tej:火界的特相是热或冷;作用是使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成熟;现起是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它三界。火界被体验为热或冷。
风界(vay:风界是移动及压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导致其它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它被体验为压力。
从整体来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维持;由风界支持。
净色(pasadarupa):是五种个别存在于五根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五种器官。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毗达摩藏》里则称为「混合眼」(sasambhara…cakkhu),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眼净色(cakkhu pasada)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