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佛陀解释瞋恨盖如下:
「内心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瞋恨。』内心没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瞋恨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当你心中有欲欲时,必须了知心中有欲欲。同样地,当你心中有瞋恨时,也必须了知心中有瞋恨。为什么呢?如果你不能先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恨,又怎么能够观照它呢?因此你应该了解为什么自己心中会有瞋恨。
对可恨相不如理作意会产生瞋恨;在这里,瞋恨本身及造成瞋恨的目标称为可恨相。无论在何处,不如理作意都具有同样的特征,即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例如有人会因为作意「她很美丽」或「他很英俊」而感到嫉妒与生气;如果他作意「他很令人讨厌」,他也会因此而生气。当一个人对可恨相重复地不如理作意时,瞋恨就会生起,因此世尊说:「对可恨相的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起的瞋恨增长与增强之因。」
借着对慈心解脱的如理作意,可以灭除内心的瞋恨。这里的「慈爱」是指近行定或安止定而言;「慈心解脱」则单指安止定而言。无论在何处,如理作意都具有同样的特征,即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当如理作意透过慈心观而变得强而有力时,就能灭除内心的瞋恨,因此佛陀说:「诸比丘,透过慈爱能达到心解脱。对慈爱数数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灭除已生起的瞋恨之因。」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瞋恨:
一、学习慈心观;
二、致力于培育慈心禅那;
三、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
四、数数如理思惟;
五、亲近善知识;
六、有助于培育慈心与灭除瞋恨的适当言论。
注释者解释说:借着对个别的人散播慈爱可以灭除瞋恨;借着整体地散播慈爱,不局限特定的人或方向,也可以灭除瞋恨。
通过对七类或二十八类有限定的对象、五类或二十类无限定的对象或十方的众生培育遍满慈爱都能灭除瞋恨。关于有限定与无限定对象的遍满慈爱,过后我会为大家解释清楚。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灭除瞋恨:「你生气对他有什么作用?」「你能抹煞他的德行等法吗?」「你难道不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在这里?未来你还不是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对他人生气就像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火红的铁条、粪便等损害之物而想打击他人一样。」当你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或火红的铁条想打击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打伤,但你肯定会先烧伤自己。同样地,当你用手拾起粪便想丢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丢中,但你肯定会先弄脏自己、沾上粪臭。
也可以对所生气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气的人又能对你怎样?」「他能抹煞你的德行等法吗?」「他也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并且还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他的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礼物退回给他自己一样,也像逆风投掷灰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自己的头上一样。」时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他人所造之业是他人的财产,就能灭除瞋恨。
亲近乐于修行慈心观及谈论在四威仪中修行慈心观的善知识者也能灭除瞋恨,所以说这六种方法有助于灭除瞋恨。如此灭除的瞋恨最终会被阿那含道完全灭除。
慈心是一种梵住(brahmavihara),是解脱瞋恨的境界。慈心观的详细修行方法可参见《清净道论》,以下是从各种注疏及《清净道论》汇集出来的纲要,有助于初学者修行慈心观。
慈爱与世俗爱不同。慈爱是基于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善愿,而不是想要拥有所爱的目标,它不是想要独自占有的心。慈心观的目的是要达到平等无差异地将一切众生包含在自己的善愿中。「慈心解脱」只是指安止定而言,如果还未达到安止定,就还不能有效地解脱瞋恨。修行慈心观时不可采用死人作为对象,因为如此修行肯定不会成功。对单一人散播慈爱时,不可采用异性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异性生起贪爱。初学慈心观者开始时不应对以下三种人修行:
一、 你讨厌之人,因为可能会对他生起愤怒。
二、 你对他无好恶感之人,因为可能会修得很疲累。
三、 你非常亲爱之人,因为很难对这样的人生起没有执着的慈爱,而且很容易在那人稍遇困难时就为他担心不已。
「学习慈心观」是指激起以善愿涵摄一切众生的慈爱。「个别地散播慈爱」是指以下列的次第连续地散播慈爱:对自己、对亲爱者、对无好恶感者、对厌恶者。「整体地散播慈爱」是指借着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与分别而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如果要灭除瞋恨,你应该修行慈心观。要如何修行呢?根据许多禅修者的经验,当他们修成十遍八定,尤其是白遍第四禅之后,再转修慈心观很容易就能成功。《慈爱经》中显示了这种修法:有一次佛陀教五百位比丘修行十遍八定及观禅。之后那些比丘去到一座森林里修禅,而且很快地修成十遍八定及修行观禅达到生灭随观智。那时该森林里的众树神惊吓他们,使他们不敢再住下去,所以他们回去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慈爱经》,吩咐他们背诵该经及依照该经修行慈心观。他们回到那座森林修禅之后,能够很快地培育强而有力的慈心禅那,并且向十方散播无量的慈爱。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他们已经修成十遍八定。
因此,如果你已经修成十遍八定,就应该在每次开始坐禅时先进入第四禅,例如白遍第四禅,直到定力之光非常明亮。出定之后先以四种方式向自己散播慈爱,即:「愿我没有仇敌、愿我没有内心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爱两三遍。虽然向自己散播慈爱不能证得禅那,但还是要如此做以便推己及人:正如你希望你自己快乐,别人也都希望他们自己快乐。
当你的心充满喜悦时,可运用明亮的定力之光,照向一个你敬爱且与你同性的人。你应该看到他全身,尤其注意他那充满笑容的脸,然后以四种方式向他散播慈爱,即:「愿此善者没有仇敌、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此善者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此善者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爱四至五遍之后,应该从当中选你最喜欢的方式,譬如「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然后不断地以该方式向他散播慈爱。由于你以遍禅第四禅为基础而修慈心观,所以你能很迅速地证得慈心初禅。在开始的阶段,你应该练习长时间安住于禅那,例如一、二小时或更久。满意之后,你可以省察禅支。如何省察呢?首先必须入初禅大约一小时,出定之后即刻观察有分心(意门),然后再看回你散播慈爱的对象。当该对象出现在有分心时,五禅支就会很明显地出现,那时你可以逐一地省察它们。熟悉于省察禅支之后,你应该修行初禅的五自在。成功后你可以进修慈心第二禅及第三禅。
至此,你已能用「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这个方式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接下来应该逐一地运用其它三种方式来散播慈爱,直到以每一种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
然后选另一个你敬爱且同性的人作为对象,同样以四种方式逐一地对他散播慈爱,直到以每一种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成功后再选另一个你敬爱且同性的人,以同样的方法对他修行……直到修完至少十位。
然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它三种人修行慈心观,即你非常亲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取讨厌的人为对象来修行慈心观时,如果无法生起对他的慈爱,你应该重复地对自己、亲爱的人及无好恶感的人修行慈心观,直到慈爱强而有力,再向讨厌的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但若你没有讨厌的人,就不必对这种人散播慈爱。
修行成功之后,可以更进一步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如何修行呢?你应该轮流地向四种人散播慈爱,即你自己、喜爱的人、无好恶感的人、讨厌的人。由于这时你对敬爱的人及非常亲爱的人的慈爱已变得同等,所以将它们归纳为喜爱的人,因此只剩下四种人。应该以刚才所说的四种方式向自己散播慈爱两三遍,然后逐一地向其它三种人散播慈爱,直到各以四种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应该不断地轮流向四种人散播慈爱:除了你自己之外,对于其它三种人,每次都选换不同的人,修行到你对四种人的慈爱完全平等,那时就破除了人际之间的界限。
然后可以进修遍满慈。遍满慈分为两种,即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与有限定对象的遍满慈。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可分为五种或二十种,而有限定对象的遍满慈可分为七种或二十八种。什么是五种或二十种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呢?有五种不限定的对象,即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pana)、一切生物(bhuta)、一切个人(puggala)、一切有生命者(attabhavapariyapanna)。为什么称他们为不限定的对象呢?因为他们每一种都涵盖一切众生。
开始修行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时,应该先选定一个范围,例如一个寺院的范围,以慈心禅的光明照见该范围里的各种众生,包括天神、人类、动物及其它恶道的众生。然后以四个方式向他们散播慈爱:「愿一切有情没有仇敌、愿一切有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一切有情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修到以每一个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然后再用相同的四个方式,向该范围里的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个人及一切有生命者散播慈爱,直到以每一个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由于对每一种对象都有四个方式,所以总共有二十个方式。
接着可以修行有限定对象的遍满慈。众生可分为七种,即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类、一切恶道众生。
在此有一点要说明:向单一人散播慈爱时,不可取异性为对象,但向异性整体地散播慈爱是可以的。举例而言,如果你是男人,就不应向单一个女人散播慈爱,但可以向女性整体地散播慈爱。
先以光照见这座寺院范围里的一切女性,然后逐一地以四个方式向她们散播慈爱,即:「愿一切女性没有仇敌、愿一切女性没有内心的痛苦、愿一切女性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一切女性愉快地自珍自重。」直到以每一个方式都能证得第三禅。接下来应以同样的方法对这座寺院范围里的一切男性、一切圣者 、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类、一切恶道众生修行慈心观。对每一种对象都有四个方式,所以总共有二十八个方式,加上二十种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一共四十八种遍满慈。
成功之后,可以将范围扩大至二或三间寺院,再以四十八个方式来散播慈爱。成功后,再渐次地将范围扩大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一个市镇、两个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