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15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15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尊回答他说:

    除了精进地修行七觉支,

    除了谨慎小心守护根门,

    除了舍弃世间一切纷扰,

    我不见众生有安乐之地。

    佛陀开示之后,苏巴玛天神与他的五百名天女证悟初果须陀洹。他得知自己获得无价的证悟之后,就开心地回到天界去了。

    因此应当了知,正如帝释天王与苏巴玛天神的例子,四念处法门有助于灭除忧恼。

    接着我要解释「成就正道」这一句。八圣道分称为正道或圣道(ariyamagga)。培育了世间的四念处之道以后,有助于证得出世间道。

    下一句经文是「现证涅盘」,这是指亲身直接体验不死的境界──涅盘。涅盘之所以得到其名乃是由于没有爱欲的缘故。修行此法门可以逐步地提升智慧,直到证悟涅盘。

    虽然讲到「使众生清净」这一句的时候,下面那几句所要表达的六种利益都已经包括在内了,然而除非能熟悉佛教字词的用法,否则不能了解下面那几句话的重要性。

    世尊并不是先让人熟悉佛教字词的用法然后才对他们说法,而是在经中直接解释字词的含义。因此,他以「超越忧愁与悲伤」等词句来解释「单一的道路」所导致的结果。

    或者可以这么说,佛陀如此解释是为了显示:「单一的道路」之所以能使众生清净,乃是由于超越忧愁与悲伤;能够超越忧愁与悲伤乃是由于灭除痛苦与忧恼;能够灭除痛苦与忧恼乃是由于成就正道;能够成就正道乃是由于现证涅盘。这宣示了借着「单一的道路」而达到解脱的方法。

    再者,这表达出对「单一的道路」之赞叹。正如世尊在《六六经》kk中以八种相来表达赞叹;在《圣种姓经》(Ariyavam中以九种相来表达赞叹;同样地,在本经中,他以「使众生清净」等词句所包含的七种相,来表达对「单一的道路」之赞叹。

    为什么世尊要如此地赞叹呢?因为要引发比丘们的兴趣。世尊心里想:「听闻了如此的赞叹之后,诸比丘就会相信此法门能够去除四种压迫,也就是由于内心郁闷所产生的忧愁、以言语混乱为特征的悲伤、由于身体苦受所产生的痛苦以及由于内心苦受所产生的忧恼。并且他们会相信此法门能带来清净、智慧与涅盘这三种非凡的成就。他们会确信应当学习、精通、熟记、背诵此教导以及应当修行此法门。」

    由于正念的目标有身、受、心、法这四种的不同,所以有四种「念处」。

    为什么世尊只教导四念处,而不教导更多或更少的念处呢?因为这样适合于堪受调伏者的根性。

    众生可分为两类,即钝根者与利根者。钝根者是指学习得慢的人;利根者是指学习得快的人。众生又可分为另外两类,即爱行人与见行人。爱行人是具有渴爱性格的人;见行人是具有见解性格的人。又可分为另两类,即止行人与观行人。止行人是先修行止禅,达到禅那之后才修行观禅的人;观行人是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禅的人。

    在堪受调伏者当中,爱行人(tanhacarita)与见行人(ditthicarita)各有钝根者与利根者之分;止行人与观行人也各有钝根者与利根者之分。关于这一点,有下列的陈述:

    对于钝根的爱行人而言,观察粗色身的念处法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爱行人而言,微细的法门──受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在这里,「身」(kaya)的意思是「群体」。根据《无碍解道》,身可分为三种:

    一、 呼吸身passasakaya入出息身);

    二、 所生身(karajakaya);

    三、 名身(namakaya)。

    呼吸身与所生身两者属于色身,因此可以说身可分为色身与名身两种。

    如果有系统地辨识呼吸中的四界,你就会见到呼吸是由许许多多微粒──色聚──组成的。分析这些色聚时,你会发现每一颗色聚里最少含有九种色法,也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这九种色法组成的群体称为呼吸身。

    所生身包括四种:(一)业生色:由过去生的业力所产生的色法。(二)心生色:由心产生的色法。(三)时节生色:由火界产生的色法。(四)食生色:由食素产生的色法。

    第三种身是名身,意思是名法的群体。名法生起的时候也是成群地生起,在一个心识剎那里有一个心和许多个心所同时生起。

    还有另外一种身,如头发、身毛等三十二个或四十二个身体组成部份。由于它们也是由究竟色法构成的群体,所以它们也称为身。

    在《大念处经》中,所谓的「身」是指色身与名身。

    对于钝根的见行人而言,不需要辨别许多差异的法门──心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见行人而言,需要辨别各种差异的法门──法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对于钝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能够轻易地取得禅相,所以身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无法持续地专注于粗的目标,所以受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对于钝根的观行人而言,不需要辨别许多差异的法门──心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对于利根的观行人而言,需要辨别各种差异的法门──法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佛陀教导四念处乃是为了要去除常、乐、我、净的错误观念。

    四念处是:

    一、 身念处(kayanup:正念注意在身;

    二、 受念处(vp:正念注意在受;

    三、 心念处(cittanup:正念注意在心;

    四、 法念处(dhammanup:正念注意在法。

    就身念处而言,身体是丑陋不清净的。但是有些人因为颠倒(vipallasa)的缘故,认为身体是清净美丽的。为了让这些人了解身体的不净,让他们舍弃错误的观念,所以佛陀教导身念处法门。

    就受念处而言,感受是痛苦的。但是有些人因为颠倒的缘故,认为感受能带来快乐。为了让这些人了解感受的痛苦性,让他们舍弃错误的观念,所以佛陀教导受念处法门。

    就心念处而言,心是无常的。但是有些人因为颠倒的缘故,认为心是恒常不变的。为了让这些人了解心的无常性,让他们舍弃错误的观念,所以佛陀教导心念处法门。

    就法念处而言,五蕴、十二处等法是没有实体的、无我的。但是有些人因为颠倒的缘故,认为法有实体、有我,或认为法是我的一部份,或认为法是我,或认为法有不变的本质。为了让这些人了解法的无我性、无实体性以及灭除蒙蔽他们的心的颠倒,所以佛陀教导法念处法门。

    疏钞解释说:身和受是造成渴爱的主要原因。要去除钝根的爱行人对身的渴爱,观察身的不净是适合的,因为身这个粗的目标是造成他们渴爱的要素。对于这一类人而言,第一种念处──身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为了去除利根的爱行人对感受的渴爱,观察感受的痛苦性是适合的,因为感受这个微细的目标是造成他们渴爱的要素。对于这一类人而言,第二种念处──受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心和法是造成错误见解的主要原因。对于钝根的见行人而言,依照本经所教导的单纯方法来观察心是适合的。心是造成常见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观察心是无常的,并且以本经的分类法,如有贪欲的心等等来观察心,以便去除认为心是恒常的颠倒错觉。所以对于这一类人而言,第三种念处──心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对于利根的见行人而言,依照本经所教导的各种方法来观察法或现象是适合的。法是造成我见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依照想、触等以及五盖等来观察它们,以便去除认为法是我的颠倒错觉。所以对于这一类人而言,第四种念处──法念处──是达到清净之道。

    心与法除了造成错误见解之外,也会造成渴爱;身与受除了造成渴爱之外,也会造成错误见解。然而,身与受影响渴爱的作用偏强;心与法影响错误见解的作用偏强。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注释继续解释说:佛陀教导四念处并不只为了去除四种颠倒,还为了去除四种瀑流(ogha)、四种轭(yoga)、四种漏(asava)、四种系缚(gantha)、四种执取(upadana)、四种邪行(agati)、以及遍知四种食(ahara) 。

    就背诵与集合于一处(涅盘)而言,四念处只是一种法;就原因及同样证入涅盘而言,四念处也只是一种法。但是就修行法门而言,四念处则是四种法。

    譬如一座城的四面都有城门,来自东方的人带着东方出产的物品从东门进城;来自南方的人带着南方出产的物品从南门进城;来自西方的人带着西方出产的物品从西门进城;来自北方的人带着北方出产的物品从北门进城。涅盘就好比是这座城,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就好比是城门,身、受、心、法就好比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以十四种方式修行身念处而证悟涅盘的人,就好比来自东方的人带着东方出产的物品从东门进城;以九种方式修行受念处而证悟涅盘的人,就好比来自南方的人带着南方出产的物品从南门进城;以十六种方式修行心念处而证悟涅盘的人,就好比来自西方的人带着西方出产的物品从西门进城;以五种方式修行法念处而证悟涅盘的人,就好比来自北方的人带着北方出产的物品从北门进城。

    疏钞解释说:因为进入同样的地方──涅盘,所以说四念处只是一种法。不同的念处却同样都会归到涅盘,称为「集合于一处」。

    在这里,大家不要误解说只修行四念处中的单一种念处就足以证悟涅盘。我要进一步解释这一点。在《相应部》中有两部《不遍知经》(Aparij,佛陀在经中说:「诸比丘,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一切名色法或五蕴法,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三种遍知是:

    一、 所知遍知(bata paribba):即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

    二、 审察遍知(tirana paribba度遍知):即思惟智与生灭随观智。这两种观智观照名色法及它们之因缘的生灭,所以称为审察遍知。

    三、 断遍知(pahana paribba):即从坏灭随观智起乃至道智。除了能够根本断除烦恼的道智之外,其余的观智只能暂时断除烦恼 。

    因此,根据《不遍知经》,如果想要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你就必须以三种遍知来了知一切名色或五蕴及它们的因,并且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

    再者,《阿毗达摩藏》的注释也解释说:只观照色或只观照名都不足以证悟涅盘。因此禅修者必须有时观照色,有时观照名。在观照名色法的时候,如果只观照内在或只观照外在的名色法,这样也不足以证悟涅盘。必须有时观照内在的名色法,有时观照外在的名色法。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身、受、心、法这四念处。修行身念处的时候,你注重在观照色法,但是只观照色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观照名法。同理,修行受念处的时候,你注重在观照受,但是只观照受是不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