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⑸⒙遥╲itakka)等。这些将干扰你的禅定与观禅。下列的修行法门是去除这些障碍的最佳武器,即佛陀在《弥醯经MeghiyaSutta》当中指导的方法:‘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 metta bhavetabba byappahanaya; anapi bhavetabba vitakkupacchedaya。’──「要去除贪欲(raga),应当修行不净观(asubha…bhavana);要去除瞋恨(dosa),应当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要截断散乱妄想(vitakka),应当修行安般念。」
再者,专一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法。在禅定的修行中,八定是非常高超与有力的,因此对于想彻底修行八定的人,我们也教导十遍禅。如果想彻底了解图表,你应修行止观达到道智与果智;那时你才能完全了解这张图表。
为什么我对图表没有兴趣呢?因为在一页纸里不足以表达整个体系。我用了三千六百页以上的缅甸文'13'来解说这整个禅修体系:一页是不够的。
问7…14:愤恨的心能否产生许多代的时节生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并使眼睛怒光四射呢?
答7…14:除了结生心(patisandhi…citta)之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hadaya…vatthu)生起的心都能制造心生色聚(cittaja…kalapa);这些色聚当中都有颜色(vanna)。如果该心是止禅心或与观智相应的观禅心,则其颜色会特别明亮。这是巴利圣典、注释与再注释中所讨论到的;然而当中并未提到由愤恨心制造的心生色法也能产生光。
问7…15:辨识名色的心也包含在名色当中吗?它是否包含于智慧之中?
答7…15:在观禅的所有阶段中,你都能辨识到这种心,尤其是在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的阶段。正如《清净道论》中提到的:‘Natabcabanabcaubhopivipassati。’──「我们必须对所知(nata)与能知(bana)二者修行观禅。」「所知」指的是五蕴及它们的因缘,是必须被观智认知的对象。而「能知」指的是观智,它能认知五蕴及其因缘(亦即行法savkhara…dhamm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在此,观智是智慧,是观禅正见,它与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同时生起;于是总共有三十四或三十三个名法。它们是名法,因为它们会趋向对象──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为什么必须辨识观智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呢?因为有些禅修者会问到或想到:观智本身是常或无常、乐或苦、我或无我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辨识观禅心路过程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尤其是以观智为首,存在每一速行剎那中的三十四个名法。再者,有些禅修者可能会执着他们的观智,会因为能持续清楚地修行观禅而感到骄傲。为了去除这些烦恼,你必须辨识观智或观禅心路过程为无常、苦、无我。
问7…16:如何克服因长时间修行或独住森林所产生的乏味与厌烦心?这种心是否为不善法?
答7…16:这种心称为懈怠(kosajja),而且通常是与贪或瞋等相应的微弱不善法。这种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如果禅修者能改变不如理作意,而以如理作意取代之,那么他的修行将能成功。为了克服懈怠心,有时你应忆念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能成佛乃是因为坚忍不拔的毅力;你也应忆念那些精进修行、历经重大艰难而终于得以成就阿拉汉果的故事。若不经过奋斗,没有人能得到卓越的成就。尤其在修行的过程中,坚忍是必需的条件,如理作意也非常重要:你应照见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如此修行,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问7…17:可否请禅师举例说明不与无明(avijja)、爱、取(upadana)相应的愿望?
答7…17:在造作善业时,如果你能修行观禅,并且能辨识那些善业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那么无明、爱、取将不会生起。如果不能修行观禅,则你应发以下这个愿望:‘Idammepubbamnibbanassapaccayohotu。’──「愿此善业成为证悟涅盘的助缘。」
问7…18:如果五蕴是无我的,那么是谁在开示佛法呢?换句话说,如果五蕴是无我的,则没有禅师在开示佛法。因此五蕴与我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答7…18:有两种真理:一、俗谛(sammut世俗认定的真理);二、真谛(paramcca究竟胜义的真理)。
你必须清楚地分辨这两种真理:依照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禅师、有父亲、有母亲……;但是依照真谛而言,没有佛陀、没有禅师、没有父亲、没有母亲……。若有够强的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禅师、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禅师、父亲、母亲……。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所以行法在开示行法,有时也开示涅盘,完全没有我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否有关系」。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问7…19:佛陀曾教导比库蛇咒,诵念蛇咒与慈心观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种被引进佛教的婆罗门教传统?
答7…19:什么是咒?什么是蛇咒?我不知道咒是不是从印度教传下来的。但是在上座部三藏中有一部守护经(pari称为《蕴守护经KhandhaParitta》;佛陀教导这部守护经让比库们每天诵念。有一条戒(vinaya)提到:如果比库或比库尼每天不诵念这部守护经一遍,则他或她违犯一项轻罪。佛陀在世时,曾经有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库因为被毒蛇咬而死亡。为了这件事,佛陀教导这部《蕴守护经》。这部经的目的与慈心观相似,在经中提到散播慈爱给不同种类蛇或龙的方法,并且也称念三宝、佛陀与阿拉汉的功德。今晚我将诵念这部守护经。它非常灵验。你也可以称它为蛇咒,名字并不重要,可以随你喜欢而给它任何一种名字。在缅甸,有些比库为那些被毒蛇咬伤的人念这部经,结果很有效。当他们念诵了许多遍,接着让受害者喝下守护水之后,毒就慢慢地从受害者身上消退;通常他们都能痊愈。佛陀教导这部经乃是为了避免比库被毒蛇咬伤。如果比库恭敬地诵念这部经,并且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包括蛇类在内,他将不会发生危险。如果他持守戒律的话,他将不会受到伤害。
'1'守护诸根门-当六根(六门)接触六境(六尘)时,运用正念守护自心,不使心因为可爱的对象而生起贪着,或因可厌的对象而生起憎恶。(MAbhⅨ。28p。348)
证悟初果须陀洹的人就永远不会再故意违犯五戒。
'3'编者注:这五种业称为「无间业」(立即业),因为它们必定会在今世成熟,并且造成来世投生到地狱。
'4'阿奢梨acariya-教授师;指导老师。(P…EDictp。96)
上座部佛教的「净土」-这只是一种隐喻,因为上座部佛教中并未提到任何净土;涅盘也不是一个地方。
'6'以下四段回答依照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7'他们不了解那些微粒乃是究竟色法的聚集(色聚)。
'8'三十一界-众生所处的三十一个生存空间。从最低到最高的次第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七善道;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称为欲界六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的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二禅的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三禅的三层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第四禅的七层天;其中后面的五层天称为净居天,只有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拉汉居住。**共有十六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四层天)。(EssAbhp。181)
'9'有学sekkha-尚未达到圆满,还需要学习的人;指须陀洹道到阿拉汉道这些圣者。证得阿拉汉果的人称为无学(asekkha),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该做的事,不需要再学习。(P…EDictp。393)
'10'唯作kiriya-这种心只执行它们的作用,不形成业力,故不会产生果报。它们既非业因,也非业之果。(MAbhⅠ。10p。44)
'11'以下四段回答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12'学程图表-请参见本书后面。
'13'三千六百页以上的解说-帕奥禅师以缅甸文详细解释《阿毗达摩》,阐述三藏经典中佛陀所教导的修行体系。此巨着取名为《趣向涅盘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已印成五大册。
第八讲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纪念日开示'1')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角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盘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akusala…kamma不善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心(adhitthana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ka…vip及非色七法(arupka…vip的观禅进入阿拉汉果定(arphala…samapatti)。阿拉汉果定指:以涅盘为对象的阿拉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拉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盘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
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护寿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