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善为五德者为仁,“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意思
是,仁者应当具有五德。五德就是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能恭敬
谦虚,人们就不会轻视你;为人宽厚,别人就会追随你;能讲信用,别人就
能信任你;做事勤奋敏捷,就能成功、有成绩;能以仁爱慈惠待人,则别人
会甘愿受你驱使。
[温]所谓的温,就是对人来说过冷过热都不适合。为此《论语·子张
篇》中孔子弟子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君子给人的印象会有三种变化:远望感觉很威严,接近感到温和可亲,
听他说话感到很严肃。“三变”之说很恰当地揭示了经营者应有的经营态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接近自己的部下时态度要温和。这样做,部下就会不断
与你接触,彼此就能顺利沟通思想。反之,态度傲慢,部下就会害怕老板,
不与老板接触。这样的话,老板与部下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整体感不
知不觉中也就消失了。
[良]所谓良,是指易亲近、正直。《论语·颜渊篇》中有“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前引文意
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后引文
意思是,夫子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该取的财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这些全是所谓
“良”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正直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良]所谓良,是指易亲近、正直。《论语·颜渊篇》中有“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前引文意
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后引文
意思是,夫子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该取的财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这些全是所谓
“良”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正直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恭]孔子的弟子们在赞美孔子伟大品德时常用“恭”字来形容他。“恭”
是孔于主张的“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儒教精髓之一。
恭,并不单指只在语言、态度上恭敬。《论语》中说:“恭而无礼则劳。”
(《论语·泰伯篇》)意思是,尽管你注意态度恭敬,但如不符合“礼”也
是徒劳的。就是说,不光有恭敬态度就行了,没有“礼”的恭敬对对方仍是
不恭的。理想的态度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
即:既温和又严厉,虽严厉但没有压抑感,既礼数周到又不让人感到拘谨。
人们都讨厌傲慢的人,称其为“讨厌鬼”,这种人被单位辞退的情况并
不少见。对经营者也是一样。经营者如对客户态 度傲慢,对方感觉不到你
的诚意,就不会同你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营者是被客户所“辞退”。
这样经营者经营的事物势必受到损害,不会有别的结果。部下对上司也是同
样,谁也不愿为态度骄横的人努力工作。因此,经营者在接人待物时必须恭
敬,有诚意。
[俭]孔子非常注重俭朴这种美德。孔子对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管仲
评价很高,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
称霸诸侯,统一天下,恢复了天下的秩序。如果没有管仲,也许到今天我们
还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像落后民族那样呢。但另一方面,孔子也批评
过管仲:“安不知俭乎。”就是说,管仲不是一个俭朴的人。而在俭这方面
被孔子奉为楷模的是禹。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
禹,我挑不出他的缺点。他每天吃得很俭朴,却向宗庙奉献了丰厚的供品,
他平常穿破衣,祭祀时穿的衣服却很华美,住在矮小的屋中却依然致力于水
利事业。对禹,我确实无可指责呀!
孔子对禹倍加赞赏,禹的俭朴作风应该也是现代领导者的榜样。中国古
代有名的经济学家陶朱公就制订过“决不可浪费一寸线、半张纸的家训。
[让]让,是指谦虚的美德。在《论语·里仁篇》中可以看到孔子以礼
让治国的主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治国)乎?何有(这有什么难的呢)?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又怎样对待礼仪呢)?”孔子认为把礼让的精神
用之于治国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强调切忌徒具形式,要从实质上推行礼让。
在一个经营机构,上下级之间若仅仅是形式的客套,忘记礼的精神,再怎么
讲究礼的形式也会与本来的礼背道而驰。
《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了一段话:“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
宣子让,其下皆让。栾庞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
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刑善,同行善。这段话的意思是:谦让,
是礼的主体。范宣子能谦让,他下面的人都谦让,就是栾庞这样蛮横的人,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是礼的主体。范宣子能谦让,他下面的人都谦让,就是栾庞这样蛮横的人,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因此,经营者决不能忘记孔子的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
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宽]宽——就是宽容。孔子的弟子子张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不能。”(《论事·子张篇》)意思是,君子尊重贤人,同时也能容
纳普通人;奖励好人,同时也怜惜无能的人。这既是子张的想法,自然也是
孔子的观点。因孔子曾强调过,君子在尊敬有德之人同时还应以宽容态度对
待普通人。弟子仲弓向孔子请教治国之法时,孔子回答“允许小过”(“赦
小过”,见“子路篇”)。在孔子的基本思想中,宽容是重要的一点。
把握好“宽”的分寸是一门学问。在人事政策上宽容,部下会放纵:反
之,过严厉,部下会害怕,畏缩不前,丧失主动性,企业活力也会受损。孔
于赞赏政治家子产“对宽容辅以严励,对严厉辅以宽容”的主张,就是说,
宽容中有严厉,严厉中有宽容,使两者取得平衡。(“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以是和。”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辩证法吧。
[信]《论语·子张篇》中写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
厉己也。”意思是,统治者得到人们信任后才能使唤人们。如还未得到人们
信赖就使役人,则人们会认为政府虐待他们。《论语·尧曰篇》中“信则民
任”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很久以前就以国家受人民信任程度为衡量政治的标准。那就是《论
语·颜渊篇》中的“民无信则不立”。就是说,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是立
不起来的。这不只对政界,对于现代经营者也可完全照搬采用。经营者得不
到职员的信赖,干什么也不会有成绩。如走到这一步,那他就是“孤立的经
营者”。而且没有信赖关系,组织的向心力就不存在了,活力也不能焕发出
来。
[敏]孔子说:“敏则有功”(《论语·尧曰篇》),就是说勤奋、行
动敏捷就能成功。在西方,有“只有早起的鸟才能吃到虫子”这样的谚语。
干事业也是这样,只有具备勤敏作风的人才能成功。
[惠]所谓惠,对政治家而言,要以“民之所利而利之”,即经常想到
国民的利益,给老百姓以恩惠。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则应常想到职员的利益,
就是应想法使职员能安心工作。这样职员就会拼命工作,为企业带来发展。
·以义致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君子忧
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君子而言,第一
任务在探求道之所在,而不是谋求衣食,耕田,常常饿肚子,而学习则能得
到俸禄。故君子担忧的是学问,而不是贫穷。
孔子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提出了“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孔子还认为,能
第一考虑“义”的是君子,而小人却是最先想到“利”。
所谓“利”,就是对每个人自己都方便合适的事物,所以一定会跟别人
起冲突。为追求利益而生活可说是追逐利益却反而丧失利益,就利来说这是
错误的,最后会造成无尽的悔恨。原因就在于不明了“义者利之本也”这句
话。
孔子说,品行方正的人常会以“道义”为标准,来体察万物;但是品行
不佳的人,在面对任何事时,只会马上以利来衡量而已。
品德方正的人注重道义,所谓“得道多益”就是透过道义给予他人利益,
且在不损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之下,品德方正的人最后会得到本身所应得的利
益。
就企业而言,今日最大任务乃是优先考虑对社会服务的公共性事物,来
增进国家利益及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为了己身的私利私
欲,忘却道义与义务,沉溺于金钱的追逐,使得社会成为个人私有物;或是
政治家忘却国民的整体利益而一味追求私利等等,这都是人类所应引以为戒
的事。
“安民”技法
“安民”技法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曾经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次论”。
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层到高层归纳五类:一是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安全
上的需要,三是社会性的需要,四是对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先秦儒家如孟子涉及马斯洛的前三类需要,对于后两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