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文学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文人的五言诗有了发展。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们反映了汉末尖锐的阶级
矛盾,风格含蓄,语言谐和而鲜明。
2。秦汉散文
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统治者专门崇尚法治,对于发展文化不大重视。
因此,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唯一的作家是李斯。西汉是一个泱泱大朝,
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其中散文成就最高。西汉前期,统治阶级及其所有
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家们都在认真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思考怎样避免
重蹈秦的覆辙,使汉王朝的统治长治久安。表现在文学上,最有力量的作品
是政论散文,其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西汉中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在文学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迁。西汉后期,社会
动荡,文学呈现着衰落的状态,较有成就的散文作家是桓宽、刘向。东汉时
期的文章著述比西汉后期还要迂腐沉闷,文坛上充塞着一种神学迷信和恶劣
的形式主义的迷雾,最有成就的散文作家是班固。而战斗性最强、思想水平
最高的是王充的作品。关于司马迁,将在下一个目作专门介绍。
(1)李斯
李斯 (?——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 (今河南上蔡县)人。秦代著
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战国末期,他和韩非同受业于著名思想家荀况。后入秦,历任长史、客
卿、廷尉,官至秦国丞相。他在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秦二世时,被赵高杀害。
李斯的文章留下来的有《谏逐客书》和《论督责》,见于《史记·李斯
列传》。
《谏逐客书》写于战国晚期的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是李斯
对秦王嬴政由于发现奸细而错误地下逐客令所上的一封奏疏。当时,韩国派
往秦国作间谍的郑国被发觉,秦王在宗室大臣的一致要求下下了逐客令。李
斯是楚国人,正在秦国作客卿,也被驱逐。于是,他上了这篇奏疏,历叙了
秦穆公以来客卿在秦国的统一事业中立下的功绩,并以异国的器物玩好作比
喻,指出这些东西虽然不产于秦,却为秦所用,批驳了逐客的错误,进而指
出用人不必限于本土,重用客卿,将无敌于天下: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
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
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
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
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文章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
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文章运用铺陈夸张、排比对偶的写法,
比喻形象,说理有力,文采华美,气势充沛,具有战国纵横家善于辞说的雄
… Page 57…
辩风格,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结果,秦王读了这封奏疏后,收回
了逐客令。
《论督责》是李斯向秦二世阿谀谄媚、推行严刑酷法的奏议。李斯的铭
文是他随同秦始皇巡狩封禅时刻在山上的文字,一般是四言韵文,歌功颂德,
对后世碑铭文有一定影响。
(2)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
家,也称贾生。少以博学能文著称,20余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被汉文帝
召为博士,擢拔为太中大夫。他提出了一套巩固地主政权的主张,力主中央
集权,强调以民为本,颇得汉文帝赏识。后因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被贬
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忧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散文皆见于刘向
编的《新书》中。
贾谊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政治家敏锐的目光、文学家杰出的手笔,
写出了匡时救失、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散文。其代表作为《过秦论》、《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总结了秦朝兴亡的历史原因,是脍炙人
口的名篇,其基本观点是秦国不了解打天下与守天下所用谋略的区别。作者
极力渲染秦国自孝公以来如何强盛,但终于二世而亡。文章深刻论述了以暴
力取天下兴,以暴力治天下则亡的道理,强调了民心的作用。秦始皇守天下
没有实行争取民心的政策,秦二世又暴虐无道,所以,陈涉、吴广揭竿而起,
伐无道,诛暴秦,富强无比的秦倾刻土崩瓦解。而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
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①所以,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必须使用儒家的仁义之术。
“过秦”,即指责秦政的过失。作者的写作目的是用“过秦”来“过汉”,
要汉朝以秦亡为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贾谊评价很高。
《过秦论》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来论述主要观点,文辞宏丽,笔致曲折,气
势纵横,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陈政事疏》针砭时弊,开头便用了一个非常恰当而形象的比喻将当时
隐藏的社会危机指了出来:“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
②
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作者大胆揭露了汉初存在的矛
盾和危机,提出削弱诸侯割据势力、全力抗击匈奴的入侵、注意民生等问题,
分析深刻,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汉文帝看了这篇奏疏后,当时就采纳了其
中不少建议。
《论积贮疏》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作了真实的叙述,提出:“夫积贮
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
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
③
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文章条理明晰,说理透彻,中心思想是要天下以
农为本,各食其力。
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汉书·贾谊传》。
③ 《汉书·食货志》。
… Page 58…
贾谊的政论散文都善用比喻,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语言明畅,保留着
战国散文的特点,对后世的政论文有一定的影响。
贾谊也是汉初的辞赋家。现存作品5篇,以 《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为代表作。《吊屈原赋》是他被贬官长沙途经湘水时所作,借吊屈原来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激昂感愤,哀怨悱恻,有屈原之遗风。《鹏鸟赋》是
他谪居长沙时所作,主要是自我伤悼、自我排遣,充满消极悲观的思想,也
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贾谊的赋采用主客问答体,大量使用四字句,形
式上趋向散体化,显示了楚辞向汉大赋过渡的痕迹。
(3)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颍川 (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前期
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任太子家令,称为智囊。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他
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抗击匈奴的入侵,削夺诸侯王国的部分封地,因而遭到
诸侯的反对。吴王刘濞联合六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
七国之乱。为了平定诸侯的叛乱,汉景帝杀晁错以退兵。著有《论贵粟疏》、
《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论
贵粟疏》。
《论贵粟疏》是晁错针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破产逃亡的社会
现象,写给汉文帝的一封奏疏。其内容是建议汉文帝重视粮食生产,提出了
重农贵粟、重农抑商的主张和办法。文章说: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
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
有爵,农民有钱,粟有以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
供上用,则贫民之富可捐,所谓 ‘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①
这些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割据势力,积蓄力量反击匈奴入侵是十分
必要的。汉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实施了这个办法,从而促进了当时农业生
产的发展。
晁错的文章逻辑严密,立论精辟,语言简练朴实,较之贾谊则略乏文采。
②
鲁迅曾评价贾谊、晁错的散文:“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4)桓宽刘向
桓宽 (生卒年不详),西汉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字次公。博学
多才,善写文章。汉宣帝时任为郎,官庐江太守丞。其代表作是《盐铁论》,
共60篇。
《盐铁论》记述的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上御使大
夫桑弘羊和贤良文学所进行的一场有关盐铁问题的辩论。辩论的起因是当时
有些人不满意汉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盐铁官营以及平准均输等各项重大经济政
策。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田千秋和他的下属丞相史、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他的下
属,还有代表一般商人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的“贤良”和“文
学”,共60余人。会议辩论很激烈,涉及的政治范围很广。辩论的结果以贤
良文学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各项基本政策基本上都没发生大的变化。桓宽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文学史纲要》。
… Page 59…
对辩论的旧有纪录进行了再创作。他的立场是站在贤良文学一边的。全书以
对话的形式,彼此诘难,相互辩驳,展开争论,再现了每个不同立场的人物
的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刻画出了桑弘羊的政治才干和他义正辞严的论辩
雄风。如《利议》中写道:
“大夫曰:作世明主,忧劳万人,思念北边之未安,故使使者举贤良文
学高第,详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