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 >

第18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羔羊回答说:“那时我还没生出来,怎么可能骂您呢?现在我还在吃奶。”“如果不是你,那就是你哥哥。”“我没有哥哥。”“那就是你族里的某一个;因为你们、牧羊人、还有那些狗,对我一点儿也不放过。

  人家对我说:此仇必得报。”

  狼随即把羔羊拖到森林深处,无须其它形式的审判,便把它吃掉。

  在这幅画面中,恶狼蛮横无礼,滥施淫威,尽管理屈词穷,但凭着一口置人于死地的利齿,最终如愿以偿。羔羊虽然清白无辜,但因柔弱可欺,终未逃脱被吞食的厄运。这则寓言生动地概括了“强权即公理”的强盗逻辑,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弱肉强食的本质特征。

  《死神和樵夫》

  在《寓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所寄予的同情。《死神和樵夫》向人们展示了,十七世纪末法国封建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境遇:

  一个穷苦的樵夫,身上落满了碎枝叶,在柴捆和岁月的重压下,呻吟着,弯着腰,迈着沉重的步子,费力地走回他那冒着炊烟的茅屋去。

  他终于筋疲力尽,痛苦不堪,他放下柴禾,寻思起自己的不幸。

  他自从来到人间,何曾享过欢乐?

  世上还有比他更穷的人吗?

  常常吃不上面包,从来没有过休息:

  妻子、孩子、兵痞、捐税,债主,还有徭役,这一切勾勒出一个穷人的完整画面。

  读罢这篇作品,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散文家拉布吕耶尔描绘的另一幅画面:“在您眼前的男女是一群群分布在乡村田野间的某种特殊的野蛮动物——被太阳晒焦了的黑黑的赤裸裸的躯体,脸色发青,带铅灰色。他们朝土地弯着腰,顽强地耕种着。看来,这些生物还会说话,在他们直起腰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们还长着人的面孔。实际上这些正是人啊。夜里他们回到自己的洞穴,在那儿靠着黑面包和菜根过活。”在路易十四统治的后期,法国民困财乏,封建王朝开始衰败。拉封丹透过“盛世华年”的表象,了解到下层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状况,作品中的“樵夫”就是当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农民的缩影。

  《葡萄太青》

  拉封丹的寓言诗,具有法兰西民族所特有的轻松、优雅的幽默感。在《葡萄太青》中,我们可充分地领略到这一点。狡猾而自大的狐狸在饥渴难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个葡萄架,上面的葡萄又紫又大,十分诱人。垂涎三尺的狐狸本想痛痛快快地吃个饱,但无奈架子太高,一粒葡萄也采不到。面对一串串“可望而不可即”的紫葡萄,狐狸自言自语地说:

  这些葡萄还太青

  吃了可能患胃病;

  只有粗人才爱吃,贪嘴可夺穷性命!

  贪婪成性的狐狸因达不到目的,不惜诋毁事实,聊以自慰,使人觉得既可悲又可笑。但在笑过之后,我们不妨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因吃不着葡萄而攻击葡萄酸的人难道没有吗?

  拉封丹 《寓言诗》的特征

  一 匠心独运地处理题材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艺批评家圣佩魏指出:“拉封丹的独到之处在于手法而不在于素材。”确实,他的素材无甚新颖之处,大部分都是从古代寓言和民间故事中借用的。在《寓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别的寓言作品中出现过的有关乌鸦与狐狸、恶狼与羔羊、蜻蜒与蚂蚁之类的故事。拉封丹正是在现成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从而使《寓言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超过前人的成就。为了说明问题,在此我们把《伊索寓言》中的《橡树和芦苇》与《寓言诗》中的同名寓言作个比较。

  在《伊索寓言》中,这个故事非常简短:

  橡树和芦苇在一起争论到底谁强大。

  不久,刮起了大风,芦苇摆动着,随风仰倒,免于被连根拔掉;橡树则竭力抵抗,结果被连根拔掉了。

  这个故事是说,不应同强者竞争。

  下面是拉封丹的《橡树和芦苇》的全文:

  一天,橡树对芦苇说:“您完全有理由控告大自然;

  一只莺雀对您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偶尔吹起一丝风儿,水面微微泛起涟漪,便迫使您低下脑袋。

  可是我的额头,宛若高加索一般高耸。

  仅仅挡住阳光尚不满足。

  还要抵御风暴的袭击。

  对您来说,一切犹如劲风,对我来说,一切犹如微风。

  倘若您生长在我遮蔽四方的枝叶下,兴许您用不着这般受苦:

  我会保护您免遭暴风雨的侵袭;

  可是,您却常常长在生风的水泽边沿上。

  我觉得,大自然对您很不公正。”

  芦苇回答道:“您的同情,乃出于善良的本性;但请您消除这种顾虑。

  对我来说,风并不如对您那样可怕,我弯腰,但不会折断。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您始终腰杆挺直地对付了呼啸的狂风,可是,咱们等着瞧吧。”正说着,孕育至今的最可怕的北方之子,狂怒地从天边飞奔而来。

  橡树挺立着;芦苇弯下腰。

  风加大了力量,把那脑袋接近苍天,脚跟触及冥府的橡树连根拔掉。

  原作提醒人们,不应同强者竞争,寓意较为消极,而且橡树与芦苇的形象也十分平淡。经过拉封丹的加工,故事中的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各有所喻:橡树——高傲而无知;芦苇——谦虚而自信。这样,作者就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道理:骄横蛮干必自毙。

  由此可见,拉封丹对于现成题材的处理,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变原作的文体或加长原作的篇幅。他从古代寓言家那里汲取灵感,然后重新安排故事情节,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具魅力,在思想上更积极乐观。

  二惟妙惟肖地刻画形象

  拉封丹阅历丰富,对于乡间、都市、平民和上流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都有所感受,并广泛接触过各阶层的人,这为他塑造社会中各种人物提供了生活基础。

  在《寓言诗》中,他活龙活现在勾勒出国王、朝臣、教士、市民、樵夫、农妇、女工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拉封丹热爱大自然,长期的乡间生活使他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情况,因此,往往只需数笔,他就能准确地刻画出它们觅食、饮水和奔跑的形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他笔下的高傲的狮子、凶残的恶狼、狡猾的狐狸,孱弱的羔羊、阴险的母猫,无一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三一丝不苟地锤炼文字

  据统计,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拉封丹所使用的词汇最为丰富,社会各阶层的语言,从典雅到俚俗、从商贾行话到哲学术语,他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此外,他还实行“拿来主义”,把其它文学著作中的人名借用到自己的寓言里。我们知道,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中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伪善的宗教徒。拉封丹把他的寓言中假装虔诚、前去进香的猫和狐狸,称为“两个真正的达尔杜弗”,起到了既幽默又形象的艺术效果。他喜欢使用自由诗体,韵律千变万化,通过这些变化,使他的《寓言诗》获得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为了使诗句质朴自然、精巧贴切,他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他认为,“时间为所有艺术杰作做出贡献”。《寓言诗》总共才二百三十九首,但他却花费了近三十年的创作时间。拉封丹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收集了不少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民谚和格言,例如,“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慈善本是好的;但对谁讲慈善?问题就在这里”;“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要工作,要勤劳: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手的劳动是最可靠和最迅速的援助”等。他把这些来自生活的启示,视为寓言诗的灵魂。

  最后,我想以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拉加尔普的一段话,来结束本书对于拉封丹的评价:“只有行家,才能正确地估价拉封丹这位诗人,才能懂得他在诗歌方面发现了多么广阔的天地,从那里取得了多少宝藏。他所创造的大胆的比喻往往被人忽视,因为这些比喻是那样贴切,运用起来仿佛是再简单不过了,在我们的诗人中间,谁也不能这样自如地掌握语言……人们常常指责我们的诗法单调乏味,但他的诗作却毫不单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