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大唐惊变 >

第46章

大唐惊变-第46章

小说: 大唐惊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埋伏,命令他们说:“我如果领兵退却,叛军必定来追击,那时你们就登上垒墙,擂鼓呐喊然后就射箭。”这差不多是叛军总用的办法,如今请君入瓮,郭子仪也用起了伏兵。交战之际,郭子仪假装退却,引叛军追赶,来到垒下,伏兵一齐射击,箭如雨下,于是叛军败退,郭子仪便率兵追击,杀得安庆绪大败。此战,唐军俘虏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并立即杀了他。卫州平定。 

  安庆绪败逃,郭子仪率兵一直把他追到邺城,这时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也都领兵相继赶到。安庆绪重整残兵与唐军又战于愁思冈,结果又被打败。叛军损失了三万人,被俘虏的也有一千人。这样,安庆绪只好入城固守,被唐军包围。危急之下,安庆绪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并答应把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想要发范阳的十三万兵马来救援邺城,但他不敢贸然进军,就先派部将李归仁率领一万人驻扎在滏阳,和安庆绪遥相呼应。 

  在郭子仪那里取得胜利的同时,崔光远也率兵克复了魏州。肃宗本来任命萧华为魏州防御使,可这时史思明又把军队分为三路,一路出邢州、洛州,一路出冀州、贝州,还有一路从洹水进军魏州。战事紧急,郭子仪上奏请求由崔光远代替萧华,肃宗同意。史思明趁崔光远初到魏州之机,率兵大举进攻,崔光远派部将李处崟迎战,结果李处崟连战失利,退回城中。叛兵追到城下,扬言道:“李处崟召我们前来,怎么他现在不出来呢?”这是叛军的离间之计,可怜崔光远没有好好辨析,中计将李处崟腰斩。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却也不能轻斩大将,李处崟作战勇敢,深得军心,他被杀后,士气大降,军心涣散,崔光远抵敌不住,只好脱身逃回汴州。九个节度使中的一个,已经退了下来。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杀死三万余人。 

  过了两天,也就是次年(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天,自称为大圣燕王,此时史思明已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有野心了。李光弼说:“史思明攻占魏州后却按兵不动,这是想令我们松懈下来,然后趁我们不备,用精兵突袭我们。请让我与朔方军联合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鉴于嘉山之败,必然不敢轻易出战。这样旷日持久,拖住了史思明,安庆绪那边就好办了,我们必将克复邺城。一旦安庆绪兵败而死,史思明就失去了号召力,难以指挥叛军。”这本是一个围城打援的好主意,虽然有点冒险,但如果制住史思明,安庆绪这边的确好办的多,假如安庆绪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李光弼也不会轻易提出这个计划。如果真按这个办法来,或许唐军可以再创围洛阳破虎牢那们的神话,可惜鱼朝恩认为此计不可行,最后只好作罢了。 

  这时唐军剩下的八个节度使中,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在攻打邺城的过程中,被乱箭射中,于一月二十八日去世。李嗣业是一员大将,他的战死无疑是唐军一大损失。于是镇西兵马使荔非元礼接替李嗣业来指挥军队。 

  由于唐军人数众多,而且围城日久,打仗需要花钱,需要消耗粮食,唐军这一来二去,消耗甚多。原来李嗣业任命段秀实为怀州长史,主管留后事宜,到这时管后勤的人中就只有段秀实仍在运送粮草,招兵买马,用以供应镇西行营兵。 

  郭子仪等人包围邺城,不能总这么耗着,也得想办法攻城。于是唐军筑垒两道,挖壕三重,堵住漳河水,然后放水灌城。可怜邺城中,井里、泉里都是“水满为患”,人们只好构栈而住——奇怪,有个地方想不明白,当时正是从冬天到春天的这个时候,这时节北方应当早就结冰了,这水怎么这么抗冻?幸好邺郡的水没冻起来,否则郭子仪此计也无法实施了。安庆绪死死坚守,等待史思明能够率兵来解围,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尽,这时候一只老鼠价钱能有四千(老鼠往往成为粮绝之时的后续食品,也有点可怜点险准备讨伐安庆绪事宜。因为不久,唐 

  三月初六,唐军步、骑兵总计六十万人(即使没有六十万,也起码有二十多万了),在安阳河北岸摆开阵列,史思明没有出动自己的全部人马,因为就算全出来,也是十三万,人数上根本没有优势。而唐军几十万大军,虽然气势宏大,但是必然行动不便,史思明便从这方面下手,以自己的灵活来对战唐军的笨重,于是他亲率精兵五万前来交战。唐军远远望见,以为那只是一支游军,并不介意。这时史思明身先士卒,率军冲锋,唐军中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和鲁炅率先领兵迎战,与叛军杀伤各半,结果鲁炅还被乱箭射中。叛军是五万人,损失一半是两万五千人,唐军四路节度使人数怎么也超过叛军人数,所以其实是唐军损失更大。这时郭子仪率兵紧跟在后,还没来得及布阵,忽然刮起了大风,吹的尘土飞扬,甚至树木都被拔起,一时间天地一片昏暗,“风萧瑟而并兴,天惨惨而无色”,咫尺之间人马不辨,两军都大吃一惊,然后各自撤退。唐军向南退,叛军向北退,丢弃的兵器盔甲到处都是。郭子仪命令朔方军队切断河阳桥,以确保洛阳的安全。唐军损失惨重,一万匹战马只剩下来三千,十万甲兵差不多全部丧失。洛阳城中的官民十分惊恐,纷纷逃到山中,东京留守崔圆和河南尹苏震等官员向南逃到了襄州、邓州,各路节度使也都率领本部兵马逃回本镇。这些败兵沿路大肆抢掠,胡作非为,当地官吏和军中将帅都无法制止,闹了十多天才安定下来。众军中,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严肃军纪,全军返回。 

  郭子仪率军退回到河阳(今河南孟县附近),本想坚守城池,结果军队自相惊扰,只好又逃奔到缺门(今河南新息附近)。这时其它部将也都陆续赶到,大家一起点检人马,发现才有几万,从几十万到几万,的确是场大败了。几人一商量,洛阳怕是保不住,因此也不必死守,认为退保蒲州、陕州比较保险。但张用济认为蒲州、陕州连年饥荒,不如坚守河阳,如果叛军来攻,就全力坚守,郭子仪同意,当下便派韩游率领五百骑兵先进军河阳,张用济率领五千步兵继后。果然叛军周挚随后领兵来争夺河阳,由于他们晚到一步,无法入城,只好退去。张用济在河阳让士兵们筑南北两城准备坚守。此时段秀实带着镇西将士们的家眷和物资从野戌渡过黄河,在河清待命,荔非元礼到后也驻军于此。至此唐军才稳下阵脚来。从各处记载来看,似乎此战唐军主要吃亏在天气上,如果不刮那阵大风,等郭子仪列好阵,或许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可是,单是大风的作用,唐军便败退的为何如此狼狈?主要是唐军心理上的防线崩溃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否则史思明也是因大风而退兵,却没有像唐军这样狼狈。史思明先前敢于只带五万人前来冲击,对唐军士气影响是很大的,并且唐军是四个节度使包括李光弼、王思礼这样的大将来迎战,也未见能把这五万人怎么样。因此,如果大风不起,双方战斗的会持久一些,也许最后唐军能获胜,但赢得也必定相当辛苦。 

  此战过后,各路将帅纷纷上表谢罪,肃宗必定十分气恼,但将来平叛还要依靠他们,因此都没责问罪过,只是把逃跑的崔圆和苏震削爵贬职,以泄心头之愤。不过,鲁炅后来因为自己手下兵士抢东西抢的最厉害,畏罪自杀了,荔非元礼则正式代替李嗣业。至于挂名的副元帅郭子仪,肃宗起初任命他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暂代东京留守,后来因为鱼朝恩忌恨他,便借相州之败,在肃宗面前进谗言诋毁他。七月,肃宗召郭子仪回长安,改任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但朔方士兵们都舍不得郭子仪离开,痛哭流涕,拦住朝廷派来的宦官,请求把郭子仪留下来。郭子仪没办法,只好骗他们说:“我只是先去送别朝廷中使,不是要离开。”于是便跃马而去。 

  唐军的副元帅换成了李光弼,而李光弼和史思明正是一对老冤家,两人再次相逢于战场之时,又会如何呢? 

第八章 烽火再燃 

  唐朝失败了一次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叛军中又发生了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而且也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当初杀了安禄山当上大燕皇帝的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掉,虽然国号没变,仍然是大燕,但皇帝的姓氏却发生了变化,因此后人才会称这一次的叛乱为“安史之乱”。 

  一、大燕的第二次内讧 

  邺城的大会战结束后,史思明得知唐军败退,而且败退的比自己要狼狈的多,就在沙河整顿兵马,然后还军邺城之南。 

  唐军走后,安庆绪收集了唐军败退时留在营中的粮食,多达六、七万石。有了这些粮食,安庆绪认为自己可以固守邺城了,而史思明退而复返,目的不纯,安庆绪本来就是因为对史思明有疑心,才会使史思明有了那一次的投唐。向史思明求援也是迫不得已,答应以皇帝之位为交换条件,这无异于是剜肉补疮——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可是唐军现在退去了,你倒是把皇位让出来啊,不,安庆绪心里一定在想:让位?这可不行……而今唐军走了,你史思明又来做什么?分明是要夺帝位。于是安庆绪与孙孝哲、崔乾祐等人计议,决定闭城不出,不让史思明进来。既然不让人家进来,那你就客气的请人家走吧,可安庆绪既不容纳史思明,表面上的功夫也没下到,连犒劳都没有。不过,史思明也不可能因安庆绪一句客气的“请您离开”就当真离开,但这样的话理亏在安庆绪身上,如果他理不亏,也许后面还会给史思明带来些麻烦。这时众将都说:“我们现在怎能再背叛史王(史思明在前一年已称王)呢!”这个“再”字何解?安庆绪曾有一次派阿史那承庆等人去图谋史思明,造成了史思明投唐的后果,众将所谓的“背叛”当指此事吧。史思明这里,也不急着进城,什么情报也不通知安庆绪,当然更不会南下去追唐军,只是每天在军中宴请将士们。 

  邺城中,张通儒和高尚等人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来救援我们,我们应该去迎接表示感谢。”安庆绪说:“任公暂往。”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安庆绪还是不想让他们去的,否则说“善”、“好”就行了,干嘛说一句“随你们便”呢。史思明见到张通儒、高尚二人,痛哭流涕起来,摆出一付非常可怜的样子,令人无限同情。然后又对二人重赏,让他们回去。 

  史思明本是想通过眼泪策略让安庆绪中计,没想到安庆绪很是迟钝,居然无动于衷,等了三天,还是没等到他的人影。这下史思明可等不下去了,毕竟人家在城里,自己在城外,若唐军再来攻打的话自己就成了人家的挡箭牌,说什么这回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史思明暗中把安太清召来,让他去诱骗安庆绪出城一趟。不管安太清用了什么办法,弄得安庆绪无计可施,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称臣,并说等史思明安顿好部队入城后,就奉上皇帝的印玺。可能史思明用的是威逼的方法,所以安庆绪很无奈,但他仍然没有出城。史思明看了表后说:“何至于此。”然后把表拿给将士们看,他手下的将士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