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精装『全』-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普军侵入萨克森。意大利立即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从南方牵制奥军。7月3日,普军在萨多瓦战役中取得了对奥地利的决定性胜利。
战后,在和约谈判和处理战后德意志事务方面,俾斯麦施展了极为灵活的政治手腕。他不仅及时阻止了普王威廉一世要进军维也纳、羞辱奥地利的计划,而且签订了一项对奥地利来说远为宽容的和约。在他看来,奥地利已不再具备称霸德意志的条件,而真正的危险则是来自欧洲列强的干涉,首先就是法国的战争威胁,因而必须以获得战争的主要结果为满足。普奥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国家,这对促进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867在北德联邦和南德诸邦之间缔结了协定,规定了共同的关税和贸易措施,从而在实现政治统一以前,首先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全德机构。这个在德国历史上“不出名的普鲁士—德意志国家”是德意志帝国成立的预备阶段。普奥战争的结局还使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这是继1648年瑞士脱离德意志之后又一块重要的德意志土地被剥离出去。1867年2月,奥地利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因战争失败而激化的国内矛盾,被迫对地主贵族做出妥协,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君主国——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奥地利帝国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完成,而且也标志着曾经由普奥两国共同主导的德意志历史的“终结”。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
大功告成的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的干涉,南德的四个邦依然滞留在北德意志联邦之外。法皇拿破仑三世宣称:“德意志应划分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如果把南德意志诸邦拉进北德意志联邦,法国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因此,普鲁士要最终完成德国的统一,就必须克服法国的阻挠。1867年俾斯麦指出:“与法国的战争肯定会到来,法国皇帝显然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于是,他决定发动第三场王朝战争,向法国开战。拿破仑三世也同样在进行战争准备。相比之下,俾斯麦的处境要更为有利,因为统一的形势已日新月异,德意志各邦的民族运动给了他足够的支持。同时,俾斯麦还于1868年,同俄国缔结了一项互助条约,规定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如在战争中受到威胁,互助将立即生效。这无疑给普鲁士增添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后盾。此时,对于俾斯麦来说,惟一缺少的就是一个与法国决裂的适宜的借口,这个借口最好能给人一种印象,即侵略者不是普鲁士而是法国。他注意到,如果使普法战争的性质变成民族防卫战,就可能使南德诸邦同情北德联邦的统一计划。他指出:“鉴于法国的态度,我认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迫使我们进行战争。”拿破仑法国对德意志事务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干涉态度,恰恰为俾斯麦所利用。
霍亨索伦亲王莱奥波德竞选西班牙王位一事成为普法战争的导火索。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莱奥波德是王位候选人中的一位。但法国却坚决不同意这位亲王参选,担心如果西班牙和北德联成一体,那么自己将来会腹背受敌。普王威廉一世慑于法国的战争威胁,在同法国驻普大使的会谈中答应劝说亲王放弃王位候选。7月13日,在法国大使的强烈要求下,威廉一世委托普鲁士外交部将此事电告身在柏林的俾斯麦,并允许他转告新闻界和普鲁士驻外使节。普法战争的危险似乎已经远去。但就在这一天,发生了“德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件事。由于普王同意了法国的要求,俾斯麦的感情受到了激怒和伤害,感觉自己的全部计划正面临失败。正当他闷闷不乐地和将军老毛奇一起喝酒,并准备愤然辞职时,突然接到了外交部发来的那份电文。俾斯麦发现急电可能大有用场,于是立即动手进行了删节,尽管未加一词,却语意大变,使电文读起来像是“对挑战的耀武扬威的答复”。俾斯麦估计,电文一旦在报纸上发表,很快就会传到巴黎,到时“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事实果然不出俾斯麦所料,稍加改动的电文在巴黎引起了愤懑和狂怒。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俾斯麦终于得到了他所期望的民族保卫战的局面,而当时的大部分人尚不知道究竟因为何故。开战之时,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到柏林的一次“军事散步”。他哪里知道,自己要面对的将是强大的德意志民族的全力对抗,因为德意志各邦都为了民族的统一事业而团结起来。德军的优势力量和高涨的士气很快击溃了法国人的抵抗。在著名的色当战役中,10万法军投降,连拿破仑三世本人也当了俘虏。
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俾斯麦继续挥戈直逼巴黎。“在普鲁士胜利引起的一片狂欢声中,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饥饿的、时刻准备战斗的巴黎人民面前,俾斯麦正式宣告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72米长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大业至此完成。这一天,正好是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加冕170周年的纪念日。在德国军刀和勋章光辉的映衬中,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勃然兴起了。但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英明一世的俾斯麦,此刻也许都不会想到,这个令他们感到兴奋异常的“镜厅加冕”行动,却在法德之间埋下了难以去除的仇恨的种子。
欢乐与悲哀的二重交响曲
俾斯麦是一位“白色革命家”。这位出身于保守派阵营的容克,使用了战争暴力手段,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关系,完成了300多年来德意志民族不断追求的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俾斯麦统一德国,较之以往的德意志分裂,是一种‘革命’,但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道路,较之无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的‘红色’革命道路,则是一种‘倒退’。”由此不难看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巨大历史进步性和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保守性。因此,统一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具有两重性。
从历史进步性来看,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而这个问题从16世纪德意志农民战争失败以来就尖锐地摆在德意志民族面前。至此之后,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不再任由欧洲强邻的欺压和宰割。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有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不仅如此,它还为德国工人阶级在全德范围内开展反抗资产阶级的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其历史保守性而言,主要是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另一方面,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煽动并利用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此深入了德国的各个领域,戕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肌体,使德国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不安定的根源之一。此外,强占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做法,不仅在法德之间结下了世代相袭的民族仇恨,而且促使法国投入俄国的怀抱,由此形成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立争霸的局面。这些都给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极为不利的影响。
但总起来说,德国的统一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工业革命为促进德国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俾斯麦的活动顺应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因而在欧洲政治的舞台上表演得有声有色,也使他成为德国乃至欧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和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英雄。
四、强大的德国:是福是祸?
进入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继续增强,俾斯麦试图保持德国仅仅作为一个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德国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改弦易辙,逐渐从“大陆政策”向“世界政策”转变。对于一个日渐强大的德国而言,这种转变究竟是福是祸的确难以简单断言。但从德国所经历的历史来看,紧要关头看似偶然出现的个别人物,往往导致整个前进方向的彻底改变,或许背后代表的乃是历史合力的选择。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机,经过20多年的跳跃式发展,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欧洲一流的经济强国,显示了超强的实力。德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其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强大之后的德国,就像一个暴发户,一下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结果走上了滥施国力、扩张争霸的的毁灭之路。
寻找阳光下地盘的国家
德皇威廉二世(1890年~1918年)在位的时期,在历史上称为“威廉时代”。他所煽动的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浪潮和所采取的扩张攻势,成为这个初绽头角的国家全部活动的主旋律。而这种“威廉主义”的方针政策,是同俾斯麦时代内外政策的主旨完全相悖的。威廉时代,整个德国的特点是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伴随着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的大发展,对于政治和工业成就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前景的乐观展望,成为当时德国社会的普遍心态。1913年威廉二世即位25周年的庆典声势浩大,社会各界一齐高唱赞歌,大献谀词,其盛况超过对以往所有的德国皇帝。对此,只有少数人发出了不和谐之音。左翼《新观察》杂志就曾悲叹:“现今的德国人变得非常耽于声色,实利主义,而且几乎完全成了头脑空空的专业人员。他们已逐渐变得冷酷而实际,对一切不能立即增强经济力量的活动都抱怀疑态度。”对于这些批评者,皇帝不屑一顾,称他们是“绵羊脑袋”、“阴郁的悲观者”。在他心中,统治世界的梦想早已使扩张的欲望不可抑制地膨胀起来。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主要代表了德国大工业家和大地主把德国从大陆强国变为世界强国的渴望,同时也混杂了德国思想界对中世纪具有大一统性质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旧情绪,其主要点就是殖民主义和军国主义政策。由于德国工业的起飞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个后起的现代化工业强国不能容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只留给它一点残羹剩饭,因此德国统治集团叫嚷着“缺乏空间”、“领土太小”,迫切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时任德国外交大臣的比洛就曾公开宣称:“德国占有陆地,让邻居拥有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要求德国大使、德国商人、德国货物、德国的旗帜和德国的商船在中国像在其他国家一样受到尊敬——我们不想让任何人都相形见绌。但我们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为了能拥有同其他强国分庭抗争的资本,德国政府不断增加军事投入,扩大军队规模。自1891年起担任总参谋长的施利芬,从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埋头制订在欧洲东西两线作战的行动方案。1897年中,主张海外扩张的冯?蒂尔皮茨海军上将成为政府的海军大臣,他很快便出台了庞大的海军建设方案。德皇威廉二世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使自己放弃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有一段时间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他不被视作一个大国,今天我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