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精装『全』 >

第47章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47章

小说: 大国崛起-精装『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诗人就把铁路称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而铁路网建设的发起人也是李斯特。他把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形象地比喻成“连体的双胞胎”,认为两者“相互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到19世纪60年代,关税同盟地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文化。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核心力量日渐形成。
  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时机。1848年以后,沙皇俄国依然是德国统一的最大国际障碍,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其既定方针。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和近东霸权引起的一场火并,沙皇本以为能得到德意志邦联的支持,事实却大为不然。奥地利不仅不支持俄国,反而站在西方列强一边,踢了俄国一脚,使沙俄遭受了惨败。战后签订的巴黎和会协定规定了黑海中立、俄国军舰不得停泊等不利于俄国的条款,实际上堵截了沙俄向东南欧扩张的通道。这是沙俄在争霸欧洲道路上遭遇的重大挫折,不仅引发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且动摇了它在德意志地区拥有的霸权地位和影响。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沙皇政府,决心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采取报复。19世纪50年代后期,沙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它在国际上勾结拿破仑三世,在德意志内部支持普鲁士,首先要打击的则是奥地利。沙俄在欧洲霸权的丧失和对德意志事务控制的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特别是给普鲁士统一德国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弥漫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鲜空气的熏陶下,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古老的德意志肌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机也逐渐成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即将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三、铁血宰相俾斯麦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推动统一的强制力量,这是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甚至连一些邦的诸侯贵族也感到,如果他们对抗统一的潮流,将会被德意志和历史所抛弃。当时统一德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容克的肩上,因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太不幸,它生来得太晚了。当它兴盛的时候,德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已经日趋活跃,这使它惧怕同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手中既无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又抛开了人民群众这一无组织的暴力,无力承担实现统一的领导重任,只能对统治阶级统一德国的道路报以热烈地支持。而对德国的无产阶级来说,它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还不成熟,还不足以使德意志的民族运动转变为人民革命,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统一的道路还难以付诸实践。尽管在德意志,存在着统一的潮流和众多可能选择的道路,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只有普鲁士—俾斯麦的统一道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事实上,也正是俾斯麦通过发动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一位资产阶级化的容克
  俾斯麦出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的一个世代容克的家庭,两岁时随家迁往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就其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说,俾斯麦的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种专横暴戾作风在他身上却很明显。据说大学期间他曾与人进行过13次决斗。俾斯麦的母亲来自有名望的资产阶级家庭,给俾斯麦诸多的影响。他又在学习中进一步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他所处的容克阶级却正在“时代的双重革命”,即工业革命和思想革命面前急速地下沉。因此,新旧社会交替而迸发出来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的激烈冲突,在他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到19世纪50年代初,俾斯麦已经认识到如果不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容克阶级就将完全破产。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俾斯麦同汉堡大富商的接近,远超过同其他容克同道的接近。俾斯麦的这种变化,也决定了他政治上的转变,他从一个与“宫廷党”立场一致的保守派,逐渐转变成一个主张由普鲁士掌握领导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利益的德意志统一论者。

  总体来说,俾斯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具有极为强烈的功名心,是一个重视行动,讲究现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意志坚强,富有感情,并且性情暴烈,干劲十足的人。他的军旅生涯并不成功,大学时光也都被花在酗酒和女人上,他的外交经历也没有为他赢得什么朋友,但他的确拥有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拥有的才能:他具有估量对手的超凡能力,是一位第一流的政治家;他还有一个赌徒的直觉,知道何时下注,何时离桌。与大多数普鲁士保守主义者不同,他了解德国民族主义的暗潮涌动,并看到了普鲁士或者顺潮流而昌,或者逆潮流而亡的历史命运。
  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当时就已认定,德国统一已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种形势下,由普鲁士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不仅可以阻止“自下而上”的革命威胁,保存普鲁士君主政体,而且可以保证容克地主的特权地位,因此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最有利的方式。同时,俾斯麦还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德意志各邦的统治者,还是俄、法两个大国,都不愿看到德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前者惧怕丧失自己的政治特权,后者则把保持德国的分裂当成自己在欧洲事务中取得政治优势的重要条件。有鉴于此,俾斯麦特别欣赏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认为实现德国统一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剑,由一个邦支配其余各邦。”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正是沿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德意志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开始了实现统一的历程。
  一石二鸟的德丹战争
  俾斯麦上台以前,普奥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日趋紧张。俾斯麦力图把德意志两大强权之间纯粹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尽可能同德意志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把奥地利突出成阻碍和破坏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力量,而把自己充作民族运动的“矛尖”。
  1863年秋,当俾斯麦发现重新激化了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是同德意志民族运动和自由主义的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他就立即介入了这场民族运动。问题涉及的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劳恩堡三个易北河公国地区,后两个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德意志人,而前一个地区却杂居着德意志人和丹麦人。根据1852年由英、俄、法、瑞典、丹、奥和普共同签订的《伦敦议定书》,这三个公国同丹麦结成同盟,而荷尔斯坦因和劳恩堡同时也是德意志联邦的成员。但丹麦的民族运动却力图将这些公国纳入丹麦的版图,而德意志联邦则要求按照德意志的意愿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1863年11月,丹麦议会通过新宪法,加快推行合并石勒苏益格的计划。这无疑将两国民族运动的矛盾冲突推上了新的高峰。就在丹麦新宪法通过两天后,丹麦国王去世,新王签署批准《丹麦—石勒苏益格新宪法》。但他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的继承权却没有得到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承认,于是引发了关于公国王位继承权的争执。这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感情的巨大浪潮,要求对丹麦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在这种形势下,俾斯麦采取了明智的策略。他打出维护1852年《伦敦议定书》的旗帜,堂而皇之地避免了英、法、俄等国的干涉。他还拉着奥地利一起行动,既可以掩饰普鲁士吞并两公国的野心,又能使奥地利紧随普鲁士的政策,从而使普鲁士掌握德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也为日后发动对奥战争埋下了引线,真可谓一举三得。经过周密策划,普奥两国于1864年2月联合进攻石勒苏益格,迅速击败了丹麦军队。丹麦政府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被迫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将三个公国交给了普奥两国。
  德意志各中、小邦一直呼吁由奥古斯滕贝格公爵为三公国地区的公爵,奥地利稍后也予以支持。俾斯麦却独排众议,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因为他相信出现一个独立的诸侯不会给德意志统一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如果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成为诸侯独立邦并获得联邦和国际列强保证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原则范例,即必须保证德意志联邦中所有中、小邦的独立地位,而这是普鲁士所不愿看到的。普鲁士不仅不能统一“小德意志”,甚至也无法实现普鲁士在北德意志的霸权。1865年8月4日,普奥签订了关于共管易北河诸公国的《加斯坦因协定》,规定石勒苏益格由普鲁士管理,荷尔斯坦因由奥地利管理,而小小的劳恩堡公国干脆以250万塔勒的价格卖给了普鲁士。

  俾斯麦根本没有把这种安排当做最后的解决办法。他一直认为,普奥两方在解释协定条款上会发生摩擦和冲突。他设定的唯一出路是由普鲁士“统一”两公国,这样做最终能得到“小德意志”民族运动的支持,而且为了达到此目的,当然也毋须惧怕一场普奥战争。
  目的有限的“普奥战争”
  俾斯麦为统一德国所发动的第2场王朝战争是对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要实现普鲁士主导下的德国统一,必须用军事手段排除奥地利的阻挠。因此,他一结束对丹麦的战争,就将尚未冷却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
  俾斯麦首先着手在国际上孤立奥地利的准备。当时对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争霸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国际因素主要是俄、法两大邻国的态度。由于奥地利在1853年~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反对俄国,因此俄国自然可以站到普鲁士一边。对于法国,俾斯麦则主要采用了拉拢诱惑的办法,主动向法国发出暗示,表示将承认它对比利时的占有权。法皇拿破仑三世信以为真,表明将不会站在奥地利一边。此外,俾斯麦还笼络了希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威尼西亚的意大利,与之签订了同盟条约。俾斯麦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实则令对方难以接受的条件,要求在不将其并入普鲁士的前提下,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两公国交由普鲁士亲王管理。奥地利对普鲁士吞并两公国的企图心知肚明,为了打击普鲁士的野心,提出将两公国的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议会决议,以便使普鲁士与整个联盟为敌。但这却正是俾斯麦等待的机会。他立即宣称,奥地利此举破坏了奥普两国的协定,于是命普军于6月7日开进荷尔斯坦因。6月14日,德意志联盟通过反对普鲁士的议案。普鲁士则以联盟议会越权为由,宣布联盟解散。15日,普军侵入萨克森。意大利立即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从南方牵制奥军。7月3日,普军在萨多瓦战役中取得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