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6)这番话也适用于德国启蒙运动。
在美学方面,这时期的英国美学著作和文艺实践也成为法德等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推动力。英国戏剧的成就帮助了狄德罗和莱辛发展出市民剧的理论,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桎梏;英国小说的成就帮助了卢骚和其他法国作家发展出反映市民现实生活的小说;英国带感伤气氛的歌颂自然的诗歌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在个别代表的成就上没有人比得上狄德罗和莱辛,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倾向对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却不是狄德罗和莱辛所能比拟的。他们有力地证明了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和重要性以及目的论和先天观念的虚幻性,对来布尼兹派的理性主义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对立面,推进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正是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对立才引起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企图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
夏夫兹博里和博克关于诗和画的见解都启发了莱辛在《拉奥孔》里所表现的思想。博克的关于崇高和美的学说是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动机之一,康德批判了他的美感等于快感的论点,但多少接受了他的美与崇高的对立以及崇高以无限大引起恐惧的看法。康德还接受了休谟的物的形式与人心构造内外相应的观点,作为他的美学体系的一个主要支柱。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说和美善统一说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响应,哈奇生的相对美和绝对美的区分对狄德罗的《论美》也可能起了一些影响。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一直着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并且企图用观念联想律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用生理观点的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否来区别美与丑,这样就把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指引到侧重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休谟和博克所提出的同情说为近代德国移情说打下了基础。立普斯在早期著作里仍用同情说,后来才把它发展为移情说,而移情说的法国代表巴希则始终把移情看作象征性的同情。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由于过分重视生理和心理的基础,把人只看作动物性的人而不看作社会性的人;由于过分重视审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就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理性方面。霍布士和博克都把美感溯源到满足人类情欲和本能的快感。这种片面的机械的观点往下发展,第一步就成为达尔文的美起于“性的选择”(美是为着吸引异性的)说,再进一步就成为佛洛伊特派的艺术起于“欲望升华”说。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对近代西方美学反理性一方面的发展也是“始作俑者”。
总之,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可以说是播种人,他们所播种的有香花也有毒草。
注:
(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一六三页。
(2)本段引文均见《学术的促进》,第二卷。
(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一六四至一六五页。
(4)《论人性》,第三章。
(5)《巨鲸》,第二章。
(6)同上书,第三章。
(7)《奥得赛》的英译序文。
(8)《巨鲸》,第八章。
(9)给达文兰特的《冈地博特》史诗的序文的回答。
(10)同上。
(11)他的主要著作有:(1)《论特征》(1711),这是关于“人,习俗,意见,时代等等”的杂感,其中《道德家们》,《给一位作家的忠告》等文涉及美学问题的较多;(2)《论特征》第二编(1713),副题为“形式的语言”,实即论艺术的表现方式。
(12)《道德家们》,第三部份,第二节。
(13)《论特征》,第二编。
(14)巴克莱(G。Berkeley,1685…1753),由经验主义转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英国哲学家。
(15)后一段虽是转述旁的哲学家的话,却基本上代表他自己的意见。
(16)《论人性》,第二卷,第一部份,《论美与丑》节。
(17)同上书,第五节。
(18)《论人性》,第二卷,《论美与丑》节。
(19)以上引文均见《论人性》,第二卷,第五节。(引文中简写为Ⅱ:5,下同)
(20)参见本编第一九章。
(21)象夏夫兹博里一样,休谟把美感和道德感看作是相通的。
(22)《人的知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接上面的引文,牛津版,第二九四页。
(23)《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24)原文是Swelling,字面的意义是膨胀,实指自豪感中的心情膨胀。
(25)杜博斯(Abbé Dubos,1670…1742),著有《诗与画的批判性的感想》。
(2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四二五页。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太,
卢骚和狄德罗
一 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朝前看,法国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朝后看,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的思想准备。文艺复兴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的第一次大进攻,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的勃兴,古典文化的“再生”,人类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基本上动摇了植根于宗教神权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各国工商业的发展不平衡,阶级力量的对比不一致,法国在十七世纪中,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结成巩固的联盟,对“第三等级”还占压倒的优势。资产阶级的上层依附了封建专制君主,造成了妥协局面。所以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文艺界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后果:它促成基本上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新古典主义运动,使对权威的信仰和传统教条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尽管理性主义的号召对于资产阶级文艺的发展也起了一些促进作用。但是法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毕竟是封建制度日落时的回光返照。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宫廷的豪奢生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所以到了十八世纪初期,社会阶级矛盾就日益尖锐化,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不断地出现,改变现状的要求一天比一天紧迫起来了。同时摆在法国人民面前的还有英国的先进榜样。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英国的代议制,培根和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以及伊利莎白时代英国戏剧和十八世纪初期的英国小说对法国资产价级,特别是启蒙运动者,都起了很大的激发作用。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从思想战线上接着文艺复兴进一步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所以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三大口号就是由启蒙运动者提出和宣扬开来的。“启蒙”(Illumination)这个词的原义是“照亮”,实际上就是思想的解放。在启蒙运动者看,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源在于思想的混浊,而这混浊是由宗教迷信造成的。所以改良社会制度先须破除宗教迷信和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先须“照亮”人们的头脑,为着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宣扬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因此启蒙运动者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上。《百科全书》的全称是“各门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他们认为凭这把知识的钥匙就可以打开人们的眼界,“照亮”人们的头脑,等到人们认识清楚了,社会自然就会日趋完善。法国人自己并不常用“启蒙运动”这个名词,他们常用的是《百科全书》,这对于他们就具体地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启蒙运动不但达到了它的“照亮”头脑的目的,基本上削弱了教会神权和封建统治,把西方哲学思想发展逐渐拨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正轨,替资产阶级制造了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但是启蒙运动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启蒙运动的领袖们都是些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他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他们认为单凭文化思想运动来“照亮”头脑,启发理性,就可以扫除社会一切病根,然后按理性去安排新的制度,就可以带来人类的普遍的幸福生活。恩格斯谈到启蒙运动时代说:“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同时,启蒙运动者的“理性的王国”“正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乎理性和不正义的。”(1)
从此可见,启蒙运动的领袖在社会思想方面,大半还是持唯心史观的。这还表现在他们对人所作的抽象的理解。这一点与他们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所以值得在这里提出。他们说到“人”时,所指的不是一定历史情况下的一定阶级的人,而是“一般的人”,这“一般的人”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理性。伏尔太说,“一般说来,人向来就是像他在现在那样的……他向来就有同样的本能,使他爱朋友,爱儿孙,爱自己的作品,并且爱他自己。从世界的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这个道理是永远不变的”。他又说,“我所指的规律就是自然在一切时代向一切人显示出来,以便维护正义的”,这就是启蒙运动者所说的“自然律”。他们认为人性中有理性,自然中也有理性,顺着这个理性,人类社会和自然就有无穷的“可完善性”(perfectibilité),就自然而然地向日益完善的境界的发展。这种乐观主义是建筑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
对自然的信念还导致启蒙运动的另一领袖——卢骚——对社会发展采取了反动的看法。他把自然和社会文化对立起来,认为人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是被社会文化教养坏了,在《爱弥儿》教育小说和在《民约论》里他一再宣扬过这种思想。因此,他认为近代人的出路在于“回到自然”,这就是说,回到人的野蛮状态。这固然反映出他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朽,但是他不向未来找出路,而要历史开倒车。启蒙运动者彼此之间思想也并不一致。伏尔太的看法和卢骚的却正相反,他鄙视原始与野蛮,拥护在当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文化,在“古今之争”中明确地站在今派方面,尽管他对近代文化中封建的和宗教的因素还是持敌对的态度。
二 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态度是和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一致的。在文艺领域,启蒙运动可以说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运动。新古典主义者是路易十四君主专制政体的歌颂者和反映者,而启蒙运动者却是上升资产阶级思想战线上的发言人,所以他们对新古典主义的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这方面他们的思想也并不一致。总的说来,他们反对新古典主义,远不如他们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权威那么明确而坚决。他们想用文艺来推进启蒙运动,使文艺更好地为上升资产阶级服务,对于新古典主义文艺的体栽种类(史诗,悲剧,喜剧等),题材(大半用古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语言形式(谨严的亚力山大格)和传统的“规则”(如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