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7三国史 >

第32章

07三国史-第32章

小说: 07三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死之日,乞以西方为属。 
  至秋,抗死。孙晧使抗子晏、景、玄、机、云分领抗兵。自是之后,不见吴国再有象陆抗这样富有韬略和远见的将帅。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十一月羊祜病笃,举杜预自代,晋以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预至镇,简选精锐,掩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政乃吴之名将,耻以无备取败,不以实告孙晧。预乃进行离间,将战利品还给孙晧,晧果中计,将张政召还,另派武昌监留宪代之。吴国既无良将,内政又极昏乱,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晋灭吴     
  晋武帝登位后,就着手准备灭吴。他首先与羊祜密谋,让羊祜在荆州筹措各种伐吴事宜。如前所述,羊祜镇荆州,“与吴人开布大信”,与陆抗也有一定情况下的宾礼相待,因之流传下一些敌国将帅间的往来佳话,而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儒将。但羊祜的主要功绩还在于他采取了灭吴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是: 
  (1)使军粮供应日趋丰足。如《晋书》卷34《羊祜传》载: 
  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2)为灭吴,推荐了适当人选。《羊祜传》载: 
  祜以伐吴必藉上流之势……会益州刺史王濬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因表留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檝,为顺流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 
  杜预和王濬在以后之灭吴战争中均立有大功。可知羊祜有知人之明。 
  (3)积极备战,并首建平吴之策。《羊祜传》称: 
  祜缮甲训卒,广为戒备。至是上疏曰:“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晧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对于羊祜的建议,当时晋廷多有异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赞成。羊祜死后,杜预继镇荆州,也积极谋划灭吴事宜。 
  为了灭吴,晋武帝又命益州刺史王濬在蜀造大船,练水军,准备顺流而下。王濬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棹之盛,自古未有。”王濬对于伐吴尤为积极,曾上疏重申羊祜前议: 
  孙晧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晧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由于在荆州、益州等地作了长期充分准备,加上张华、杜预、王濬等人不断上表或面陈,催促尽快出兵,晋武帝终于在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下诏大举伐吴: 
  遣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 
  安东将军王浑出横江; 
  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 
  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 
  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 
  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东下。 
  以上六路军共二十余万人,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的二路军队进展颇为顺利。二月,王濬、唐彬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先是吴人于江中要害之处,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阻挡晋船舰。王濬为破除此等障碍,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于是船舰无阻。晋军相继克西陵、荆门、夷道。 
  杜预遣牙门将周旨等率奇兵八百泛舟趁夜渡江袭乐乡,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旨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拒王濬,大败而归。旨等率伏兵随歆败军入城,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王濬水军继之而至,遂克乐乡城,杀吴水军都督陆景。杜预亦克江陵,杀伍延。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州郡皆望风而降。杜预仗节称诏而抚安之。 
  在东面,吴军更遭到惨败。孙晧闻王浑之军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迎战。至牛渚,沈莹言:“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不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宜畜众力,以待其来,与之决战。若幸而胜之,江西自清。今渡江与晋大军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张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众心骇惧,不可复整。及今渡江,犹可决战。若其败丧,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捷,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胜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士众散尽,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三月,悌等渡江,围王浑部将张乔于杨荷桥(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乔众才七千,闭栅请降,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属以救兵未至,力少不敌,故且伪降以缓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进前与晋扬州刺史周浚结阵相对。沈莹率丹阳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晋军因其乱而乘之,吴兵奔溃,将帅不能止。张乔自后击之,大败吴兵于版桥(今安徽含山县北)。诸葛靓率数百人遁,悌为晋兵所杀,孙震、沈莹等亦阵亡,吴人大震。 
  是时,王濬已破武昌,乘胜顺流,直趋建业。孙晧遣游击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象众望旗而降。濬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军势甚盛,吴人大惧。时王浑及司马伷亦临近境。王濬最先入于石头。孙晧面缚舆榇,诣军门降。濬解缚焚櫬,延请相见。收其图籍,领州四(荆、扬、交、广),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吴自孙策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始入江东,据有丹阳、吴郡,至此(280年)历85年而亡。于是中国复归统一。            
一、募民屯田的举办     
  关于曹魏屯田的兴办,本书第三章已经提及,这里再进一步探讨如下: 
  曹魏屯田,颇为史家重视,唯其中一些问题,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因之在叙述时,便不能不按照自己认为稳妥的想法陈说。屯田制度固完善于曹魏,其渊源尚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我先民自古即注重农事,操国柄者皆知战胜或御敌,都离不开军粮供应。故晁错《论贵粟疏》引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神农”虽非真有其人,但假托者至少亦为战国时人,则可相信。秦孝公时,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像商鞅这样给移民以国有土地而令其耕作,再以所产粮谷供应军食的策略,已与曹魏募民屯田有类似的目的与情况。《竹书纪年》载:“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以西)0916_0207_1;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斥逐匈奴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置四十四个县城。以上两种措施显系移民垦殖,以供军食而固边防。《汉书》卷64上《主父偃传》载主父偃对汉武帝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其中“内省转输戍漕”语,无论对秦对汉都同样适用,如果说秦始皇置县移民,原无就地产粮供军以省从内地运粮的用意,未免低估古人。可以相信屯田从战国时已见端倪,至秦而完成。 
  晁错在其著名的《守边备塞疏》,即吸收了前代移民实边的经验而发扬完善之。其要点为使移民有配偶、室屋、土地、田器;还建立伍、里、连、邑组织,于农暇进行军事教习,并修筑防御工事。疏中所言安置内地移民诸措施,如“审其土地之宜”;“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都与曹魏屯田相类似。其渊源关系不言而喻。汉武帝时,随着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和西域的开通,汉在河西、新秦中等地屡兴屯田。东汉初年,陇西太守马援在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兴办之屯田,将收获物与田户中分,为屯田收租开一新法,而为曹魏所沿用。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徐州牧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登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秔稻丰积”。陈登屯田时间较曹操在许屯田早三年。 
  所有以上事实,表明屯田之制,并非曹操独创,而是商鞅变法以来长期积累演进的结果。至于曹魏屯田规模与作用之大,则为前代与后世所不及。 
  曹魏屯田的兴办,陈寿在《三国志》卷1《武帝纪》只有极简短的叙述: 
  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裴注于此下引《魏书》言: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资治通鉴》卷62建安元年载: 
  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从以上三处记载看:裴注引《魏书》把屯田的创办,归功于曹操本人,未提谁曾向操建议屯田之事。《通鉴》则引用了《魏书》对当时诸军普遍缺粮的叙述,可是只字未提操本人原来对兴办屯田有何想法,同《武帝纪》一样突出枣祗的屯田建议,而只言操从之。我以为《魏书》所引操鉴于“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而积极主张屯田之语,必有所本。从《曹操集》看,操素有“三年耕为九年畜”和“为战士爱粮”的农战思想;他自幼熟读兵书,对足食强兵之道,早有借鉴;且生死攸关的军食需要也必定使操产生兴办屯田的意图。操起兵后,屡遭败衂,兵少粮单,时而因粮尽退军,时而不得不吃人肉脯,直到建安元年在往迎献帝途中,仍不得不令士兵食干椹充饥。因此,操本人不能不产生修农畜粮的强烈要求。故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