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5三国三十六计 >

第19章

25三国三十六计-第19章

小说: 25三国三十六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知道范德比老奸巨猾,范德比若留在国内,自己是斗不过他的,因此,就使了调虎离山计。 
  华尔克重金收买了范德比的私人医生,由他劝说范德比必须去法国休养半年,否则生命有危险。此外,他还收买了一些与范德比家有往来的夫人、太太,让他们去范家,在范德比的妻子、儿媳和女儿面前吹风,说范德比劳累过度,必须休养一个时期,美国的空气不如巴黎,若不去巴黎,将会心脏病发作等等。妻子、女儿、儿媳听后十分着急,一天三次地规劝老范德比出国休养,老范德比终于中计,于1855年10月动身赴巴黎休养去了。 
  老范德比的前脚刚跨出纽约,华尔克就开始行动了。他运了好几百名打手和满船军火前往尼加拉瓜。登陆后,他同内奸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尼加拉瓜首都,查摩罗总统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一命呜呼。华尔克扶植了一民族败类做总统,自己则任尼加拉瓜军司令。不久,新政府宣布取消查摩罗与范德比的协定。 
  釜底抽薪之例说——船王的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计,可以由挖对方“墙脚”开始,创弱对方战斗力。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在西方世界商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使用这类花招。 
  1953“年夏,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驶进了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这艘名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谁都知道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所有。奥纳西斯夫妇既非度假旅游,也非到麦加朝圣,他们来沙特阿拉伯究竟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到奥纳西斯在舰舰阿拉伯的石油,否则他到吉达一事就无法解释。但是他将怎样对付拥有开采那里的石油垄断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猜测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5亿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亿吨,而且每年增长5千万吨至1亿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气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几乎连一点缝隙也没有。其它公司只好望洋兴叹,含恨而归。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缝隙。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石油公司大为不利,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石油业的愿望了。 
  带着美好的憧憬,奥纳西斯在吉达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他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 
  “年高德重的国王啊,安拉将人间的财富赐给您,您为什么不想法把您应得的钱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开采,通过运输又嫌到两倍的钱。您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理应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 
  听了船王这番话,国王由惊愕变得兴奋……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能开吗? 
  奥纳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闪电外交”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成功地攻击对手的生命线。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有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应该懂得,无论他多强大,都有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就是沸水锅底的燃柴,找出来并抽掉它,再和他斗智斗勇,就容易得多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以色列打破埃及军工计划1962年初,以色列摩沙迪得到了有关德国专家在埃及所起作用的情报。原来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急需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莫斯科满足不了埃及的要求,纳赛尔无奈,便请求德国科学家到埃及来建立军火工业。 
  不久,一批德国科学家来到了埃及。担任制造超音速驱逐机的设计师是威廉·梅塞施米特,他曾是希特勒最主要的战斗机设计师。威廉设计师的副手是费迪南德·布兰德纳教授,他曾是希特勒时代容克式飞机工厂的总工程师。他们俩领导的几百名德国人在开罗南郊的勒赫万开始建起了两家飞机工厂。他们帮助埃及建造的超音速飞机能把以色列飞机拒之在埃及领空之外。与此同时,埃及还招募了几百名德国导弹专家。其领导人是哈桑·赛义德·卡米尔。在这批科学家中最有名的是欧根·森格尔,他曾在1935年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箭研究中心。这些昔日希特勒的导弹科学家,在开罗帮助埃及研制3种导弹。它们是:战胜者式导弹,预计将能携带半吨重的弹头,射程为500公里;探险家式导弹,它将是最先进的导弹,射程为900公里;征服者式导弹,它能够携带1吨重的炸弹。到1962年埃及已拥有了两种中程地对地导弹。由于埃及缺乏人才,在哈桑·赛义德·卡米尔的领导下,瑞士的两家企业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为埃及提供火箭零件,斯图加特城的英特纳公司也参与了此事。 
  以色列领导人得知埃及的这一情况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知道埃及这项军火计划如顺利完成,以色列面临的将是什么命运。以色列摩沙迪首脑伊雷·哈塞尔亲自跑到德国,对联邦德国特工部门的负责人赖因哈尔特·格伦施加压力。但是,哈塞尔得到的是这样的嘲讽:“我最要好的朋友恰恰都是犹太人,怎么能说我支持这些老纳粹分子呢?”显然联邦德国对此事不闻不问。 
  以色列领导人看通过外交途径无法解决此事,他们就采纳了伊雷·哈塞尔的建议,即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伊雷·哈塞尔认为,埃及兴建新兴军火企业的主要组织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德国科学家,如果这些人不干了,埃及这一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或中途搁置。这些德国科学家因埃及所给待遇丰厚而甘愿效劳。以色列阻止这些德国科学家继续效命的有效办法是干掉他们,或者是威胁他们的亲人、家属。万一以色列这一暗杀、威胁的行动被发现,世界舆论谴责以色列,那么与此事相连的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造军火企业的事也会暴露于世。那时即使德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在世界舆论压力下撤回自己的科学家。 
  按照伊雷·哈塞尔的计谋,摩沙迪开始了暗杀、威胁计划。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哈桑·卡米尔太太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死亡;埃及的德国导弹研制组重要成员海因茨·克鲁格在1962年9月被绑架,之后就永远消失了;另外有5名德国科学家在上述这类“意外事件”中死于开罗市中心。一天,一个寄给同德国科学家一起工作的埃及卡姆尔·阿扎兹将军的包裹被送来。当人们打开包裹时,它突然爆炸,5名德国工程师当场炸死。在联邦德国,此类事情也在发生。一天汉斯·克莱因围希特尔博士险些遭无声手枪打死。他正在领导一项埃及人控制的研究计划,这次计划要解决在开罗制造的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开罗的德国科学家开始胆战心惊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和亲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在德国的朋友也越来越频繁地收到警告信。这些德国科学家开始惶惶不安了。 
  1963年9月,两名以色列摩沙迪成员在瑞士实施暗杀计划时被发现。瑞士保安部门和德国当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瑞士法庭也对这两位杀手进行了诉讼。这一系列活动不但未导致这两位以色列入遭判刑,反而使他们得到了中立国瑞士国民的同情。由于这一诉讼案,德国和瑞士科学家帮助埃及研制新式武器的勾当暴露了出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波恩政府通过了一项禁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公民在纳赛尔的军火工和火箭厂供职的法令。这样德国的专家们纷纷离开埃及,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瑞士也对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作出了严格规定,禁止它们向埃及提供所需的军火零件。 
  以色列运用谋杀、恐吓手段,达到了釜底抽薪的目的。德国科学家迫于畏惧和舆论压力不得不撤离埃及,使纳赛尔聘请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立军火工业的计划破灭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赫鲁晓夫击败尼克松 
  访美即将结束时,赫鲁晓夫在苏联驻华盛顿的大使馆举行告别宴会,尼克松代表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出席。宴会上,尼克松特意走到赫鲁晓夫的面前,在很多记者注视下,热情地对赫鲁晓夫说:“我相信您对美国的这次访问一定非常成功、顺利。您在美国受到了非常有礼貌和非常热情的接待和欢迎。”尼克松觉得这句恭维的话已经够到家的了,赫鲁晓夫再没有理由不满和恼恨自己了,自己同他的关系总算可以缓和一点了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听完这话后,忽然勃然大怒。他气狠狠地对尼克松说:“如果我的访问真的顺利,那决不是因为你想要让它顺利。据我得到的报告,你非常希望这次访问失败。” 
  尼克松挨了当头一棒,一时显得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在场的记者们也目瞪口呆,继而把这件事做为头条新闻发了出去。 
  尼克松慢慢怀疑,赫鲁晓夫对自己的这种好战态度,背后定有极深的用意。自己并没太得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就是再恨自己、再没有修养,作为一个大国首脑,一个政治家也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赫鲁晓夫好像根本不想掩饰自己,而且在很多场合,他几乎是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对尼克松的怨气,越是人多的时候,越是有记者在场的时候越这样。这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 
  尼克松猜测的不错,赫鲁晓夫正是在实行着他的一个政治、外交战略。1960年是美国大选年,艾森豪威尔两次任期已满,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肯定要参加竞选。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厨房辩论”在美国传开后,他的威望日益升高,当选总统很有希望。而这,正是赫鲁晓夫不愿看到的。 
  于是,赫鲁晓夫制定了战略。在他访美期间,他故意时时流露出对尼克松的强烈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