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
那么,除了“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外,徽商还养活了哪些傍其生存的行业?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没落又说明了什么呢?
以木雕为例,一所不过3000平方米的房子,光是木雕就由20个师傅做了4年。窗户基本都是木雕。然后还有砖雕,不是一般的砖头,上面还刻着花纹。院子是小桥流水,上面有石雕。陈祠堂贴的黄金就高达100两,筹建成本大概是60万两白银。此外呢,比如说建园林,那个更不用说了。他们有各式各样的园林,建园林的目的就是私人会所,让领导来家里玩,这个习惯倒也流传至今。另外还有炒地皮,我以鲍氏家族为例,鲍氏家族远在扬州,为什么在扬州呢?因为当时的扬州是货物集散中心,因此使得这一批徽商跑到江苏扬州去干事情,我们可以这么说,当时在江苏的扬州基本上是徽商。我们查到的数据就是,鲍氏家族在徽州就购买了2000亩(义)田,不是帮助老百姓,是帮助自己宗族的。所以当时扬州就是一个最奢侈、最繁华的人间天堂。其实我想很多人都很羡慕当时的繁荣,就连我都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而除此之外,徽商还花了大量的钱在一些玩物丧志的东西上面,比如女人、琴棋书画。我举几个例子,有两个被称为“扬州二马”的人,是两兄弟,姓马,都是大盐商。他们搞了个小玲珑山馆,占地面积非常非常大。虽然名叫小玲珑,但是一点都不小,大的不得了。而当时所谓的扬州八怪,不是长得怪,是文风怪,扬州八怪就在这里待过,干吗呢,画園。比如说郑板桥同志,他就是八怪之首,他是最善于画竹子的。
背景提示
徽商身上的文人情结,在大把金钱的支撑之下爆发了出来,他们不仅造就了扬州八怪,也造就了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出现做了铺垫。而当像戏曲、书画乃至所谓“痩马”被无节制地推向奢靡的极致,潜藏危机的脚步声也就越来越近了。
再看看徽商还怎么奢侈,他们还请戏班子到家唱戏,这种事我们现在也常干,当时很多徽商办什么庆生晚会,就常常请名角,比如说唱一出《牡丹亭》,他们给的小费是16万两白银,《长生殿》40万两白银。还有一个,叫瘦马。比如《桃花扇》里面的李香君,她就是瘦马。还有陈圆圆和顾横波,也都是。什么叫瘦马?瘦马就是杨州“夜总会”里的名妓。当时由于扬州这些徽商做得太好了,钱都没地方花,就去包小姐,咱们现在干的事当时他们都干过。有一种人非常有趣,叫做阻侩,这是一种职业,他们本来是买卖牲口的,最后世道不好,不买卖牲口了,买卖人。这些人到农村挑很多身材苗条、皮肤好、脸蛋好的女孩,由于他是做牲口的,所以把这些瘦廋的女孩子取名叫瘦马。这个“马”很有意思,马子,也是女人的意思。这个话在东南等地,包括在台湾都是常用的。“介绍一下,这是我的马子”,就是我女朋友的意思,这个名字就是从那时候来的。
阻侩将这些女孩子买来以后,就从小对她们进行训练,使得她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训练好了之后,这个阻侩把扬州的徽商请过來,就像你们去夜总会一样,把这些瘦马叫过来站一排,让这些商人们品头论足,看看你的皮肤怎么样,行了就带回家做小妾。还有很多瘦马最后沦为妓女,像陈圆圆就是瘦马出身,特别漂亮。这么腐败的事是从谁开始的?就是从我们徽商开始的。我讲到现在,你有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说徽商在这个时刻是勤勤恳恳把这些钱投资在最有生产价值的地方的内容,有没有过?没有过,基本上就是吃喝嫖赌,花天酒地。我觉得这八个字形容徽商是最恰当的,多可惜。他们怎么垮的呢?
六、徽商的没落
背景提示
徽商曾经是因生计艰难而沖破世俗,踏入商途的,这时的“徽骆驼”充满了勇敢进取的精神。但是,当拥有了巨额财富之后,他们又返身向传统寻求归宿,一旦面临剧变,徽商的致命弱点就暴露了出来,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徽商的垮掉,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徽商是因为盐起来的,从明朝开始起来。那么他们是怎么垮的呢?也是因为盐而垮,在这个过程中,根本看不到这个商团有任何的反应,有任何应变的能力,他们差极了,远远比不上晋商,晋商先做盐,跨了之后再做票号,我们徽商一垮垮到底。因为1832年,也就是道光十二年,改纲为票,即纲法改成票。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你直接到我们税务单位交税就好了,之后给你一张盐票你就可以去搞盐。到此,以前的垄断经营权到了道光十二年完全废除,你有钱就可以做盐巴的生意。这样一来徽商哄然垮台,再也没有了。而且道光末年又碰上太平天国之乱,徽州人在江浙一带搞当铺生意、茶叶生意的,刚好碰到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呢,锡兰也好,印度也好,也产茶,它们的茶和祁门红茶竞争,所以太平天国妨碍你做生意,还有印度跟锡兰来的红茶与你竞争。这么一搞下来,徽商彻底垮台,转眼之间就消失无踪了。因此,你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多东西都是历史遗迹了,这就是我们徽商的水平。到了清道光年间之后,基本上没有徽商了,最后还出了一个胡雪岩,安徽人把他列为徽商,浙江人把他列为浙商,历史上把他定位为商圣,而他是一个标准的投机倒把分子,他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结交权贵、投机倒把,他也搞过蚕丝,最后失败了。他是怎么发的呢?我不想花太多时间谈胡雪岩,我这么说吧,胡雪岩之前,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后徽商已经垮了,他只是最后的这么一个回光返照,我根本就不承认他是商圣,他是小个体户,就是一个逢迎拍马、投机倒把的小商人。
他什么都不是。
所以大家请看,我们整个徽商的发达就是因为盐,但是徽商没有做所谓的资本转换,他们没有把这些盐业的资本、商业的资本转化成当时流行的产业资本,没有建工厂,最终导致徽商的全面垮台,很可惜的。这就是徽商的历史。
第十二章
浙商之一:湖商
有人说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商:
有人说他们是新经济的落伍者;
有人说他们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功。
这个商帮究竟是如何兴起的?他们为什么对政事如此热哀?
一、湖商和徽商的比较
背景提示
每年《福布斯》杂志都会推出中国内地的富豪榜,而浙江藉富豪人数总是位居前列。这令“浙商”一词在当今中国异常响亮。如今,浙商无疑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的一个投资者、经营者群体。那么,为什么在浙江会出现马云、李书福、陈天桥。。。。。。这样的商界风云人物?浙江这块土地又有过怎样的传奇?这一切得从浙江的商帮说起。
浙商应该分成两派,一派是湖州帮,另外一派是宁波帮。湖州在浙江的北边,在宋代时就已经有这个名字了,跟徽州是差不多的时期。我想拿湖商和前面讲的徽商做个对比,这个对比很有意思。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着灿烂的文化。徽州出了相当多的进士以及状元,而湖州也是一样。我的数据显示,明朝湖州出了172个进士,占了7%;清朝出了266个进士,占了9%。出了多少状元呢?总共加起来出了8个状元,很不容易,非常有成就的,所以湖州基本上也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
但是湖商和徽商的不同在哪里呢?不同之处在于徽州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徽州的山多地少,所以养成了所谓“徽骆驼”的精神,吃苦耐劳,可是湖州不是。湖州人比较懒散,当时的人都批评湖州人说,此地的人们娇惰成性。也就是说湖州的子弟娇娇弱弱的,而且干的事很平常。这么样一种个性,加上富足的生活、灿烂的文化,同时和徽州一样封闭的环境,使得湖州人完全不具备徽州人吃苦耐劳的个性,他们基本就是花花公子,混日子的。我想通过这个机会告诉读者,我们要打破过去的旧思维,我们总认为一个商帮的形成和吃苦耐劳有关系,其实这个观点是错的,最重要的其实是机遇。
湖州商人的发迹史和徽商差不多,也就是徽商垮台之后,湖州商人起来了,因此在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这个阶段,是以湖州商人为主。他们是怎么发迹的呢?
二、湖商的蚕丝发迹史
背景提示
湖州地处浙江西部,是著名的水乡和鱼米之乡。古语云:“苏湖熟,天下足”。自唐宋以来,湖州就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可是从19世纪开始,湖州境内方圆不过十里的小镇南浔,突然形成了一个商业团体。这个团体曾经富甲天下,辉煌一时,被人们称为“湖商”。相对于其他商帮来说,湖商的生活非常舒适。晋商的发迹是因为票号,徽商靠盐,那么湖州商人是抓住了什么机遇导致他们的成功呢?
1801年的时候,英国从我国购买了862石的蚕丝,到了1833年之后,就变成了9920石,这就为清政府成就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最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才使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而旦这个时候法国人也在抢购生丝,因此是生丝成就了浙江商人的兴旺。而且,这个生丝是湖州南浔七里乡所生产的生丝。七里是这个村的名字,以后念着念着就变成了辑里湖丝,实际上就是七里村所生产的丝的意思。
背景提示
一直以来,中国的蚕丝都是欧洲市场的抢手货,在欧洲人眼里,辑里蚕丝是他们需要的最好原料。于是凭借着手中上好的蚕丝,湖州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收上来的蚕丝卖到广州商人手里,稳稳地賺着不多不少的差价,但是当贸易的市场呈现在湖商面前时,安逸的湖州丝商开始在内心泛起波澜。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刘记丝行的老板刘镛首先走进上海,开始直接与外国买办交易,在短暂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湖州丝商们纷纷放开束俊呓虾#戳⒆约旱氖乱怠5蹦旮矣谧叱瞿箱薄⒆呓虾5木俣馕蹲藕谈矣诖葱碌木砟睿叱龅恼庖徊匠删土撕痰某晒Α
鸦片战争以前,生丝的出口要经过广州13个洋行,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了,而从湖州到上海的路程非常短,运费特别低。我们统计了一下,当时的运费只占整个货物价格的0。2%,所以生丝价格大幅下跌了35%,因此生丝在质地好的基础上,又有了地利的优势,使得它的销路猛地往上涨。而且当时英国对华的贸易报告里面说,当时生丝最大的出产地就是嘉兴府、湖州府,湖州的生丝产量是最大的,而且从上海转运的湖州生丝比例高达55%。可是太平军也打到湖州了,湖州商人趁此机会逃到上海,做丝买办。湖州商人顺应这个机会反而更发达了。到了1876年,上海共有做丝的公司大概75家,其中有62家是湖州人开的。
三、湖商的巅峰时刻
背景提示
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热门事物。
那时候报纸上每天都有关于辑里湖丝的报价,丝的价格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随着市场行情而不断变化,就连在遥远的伦敦都有一个湖丝交易所。由于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又掌握着辑里蚕丝的货源,湖商们瞬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了当年上海滩的成云人物。
那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