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

第14章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第14章

小说: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健太郎:《现代史资料》21《台湾》(1),みすず书房,东京,1971,第52页。    
    参加暴动者更坦承暴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台湾重返中国的怀抱,台北地方法院在给总督的报告中说:“据林牛及谢成等供称:台中厅下罩雾之巨商林季商(彼于去年脱离本岛籍归复中国也)外数名,曾谋议于厦门,——为使本岛复归中国版图,正计划中云云。”暴动领导人之一赖宜在侦讯时称:“余既已宣誓招募同志,击退日人,为坚定将台湾恢复为中国版图之决心,乃祈神明佑之也。”他还说道:“因需要缴纳巨额税捐,有利事业又俱被日人所独占,每况愈下,不堪其苦,如恢复为中国版图,自不致受其苦,乃同意罗俊之企划,并协助其举也。”林衡道主编《余清芳抗日革命档》第一辑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中,1974,第60页。最后,对于暴动中不少人提出的称王称帝的主张,应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来理解。这一时期的暴动参加者,都是来自台湾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是农民、隘勇、矿工、小手工业者等等,暴动的方式也是传统式的农民起义模式,在这样的暴动或起义中,皇权主义泛滥是其常态。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这些暴动事件里,所谓的台湾王仍然不能摆脱大中华的范围,如黄朝自称受玄天上帝敕封为“台湾王”,他认为天有四个角,台湾位于清国的南端,自己是为清国这个天来守护南天门的。山边健太郎:《现代史资料》21《台湾》(1),みすず书房,东京,1971,第52页。罗臭头亦想“自立为王”,但有趣的是他的这个王也是要由清朝皇帝封赏的,据记载:“罗臭头更藉托清国皇帝及天帝,准许罗君得近日即位为天下皇帝”。洪敏鳞主编《云林、六甲等抗日事件关系档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中,1978,第205页。可见罗臭头心中理想的皇帝不过是清廷之下的台湾地方王罢了。


第三部分工业发展概观(1)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人以日本殖民者实施“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为由,否认台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周宪文《台湾经济史》称:“台湾在日据时代,严格说来,除了制糖业以外,是没有什么工业可谈的。”开明书店,台北,1980,第524页。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认为台湾在殖民地后期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一个结实的工业基础。何保山:《台湾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第79~80页。就当时的历史实际来看,平心而论,整个殖民地时期的台湾工业确实得到了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一直是畸形的,只是到后来才有所改善,但台湾的工业基础毕竟在基本上得到了奠定,并成为台湾日后工业化的一个坚实台阶。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工业发展可以193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时期,前期为自由经济时期,后期为统制经济时期。首先我们将工厂的定义界定为拥有工业设备并雇用5人以上的制造企业,1915~1937年,私营工厂数从1323家增加到8025家,增长61倍;工厂职工数从28548人增为78571人,增长28倍;使用动力的工厂从1323个增为7881(1936年)个,增长6倍。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编印《台湾省五十一年来统计提要》,台北,1946,第763、770、771页。    
    1912~1940年台湾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达6%左右,尤其是1912~1929年间,达9%以上,这种高工业增长率即使是在今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也是少见的,它反映出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发展速度是相当高的。    
    台湾工业增长最主要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私营制造业在1912~1919年间,增长率达到了1606%,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时繁荣现象。日本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扩大了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产品倾销,据统计,1913~1918年间,台湾自日本进口的货物量下降了24%,制造品进口量下降了37%,台湾本地的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台湾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加工业,1920年,食品加工业工厂数为1462家,1937年为5368家,职工人数则从28079人增为48669人。而食品加工业的主干是制糖业,1914年,砂糖产值占食品加工业产值的79%,1920年为89%,1929年为83%,1929年糖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例高达61%。张宗汉:《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第25~26页表10计算。1912~1929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除了化学品外就是制糖业,前者由于原来没有什么基础,所以稍有增长便显得速度较快,但绝对产值仍然很低,制糖业则不然,速度与产值是同步提高的。并且,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酒精,也是以制糖业的副产品糖浆为原料。因此,也许我们还可以说,化学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制糖业的延伸。    
    1920~1940年间,台湾各类工厂职工人数方面,就增长速度而言,最快的是金属工业,以下依次为纺织、木材加工、机械、印刷及装订。以绝对数来看,职工人数最多的是食品加工业。至于工厂的规模上,据《台湾商工统计》提供的资料,1935年,工厂总数为7032间,其中不满30人的工厂为6704间,占总数的953%,30~99人为224间,占总数的32%,100人以上的为104间,占总数的15%。周宪文:《台湾经济史》,开明书店,台北,1980,第535页。可见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绝大多数属于小工厂,30人以上的工厂仅为总数的47%,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工厂属于手工工场。据测算,1915年手工业雇工人数为89844人,即占全部制造业雇工人数的754%,到了1940年雇工人数为43616人,所占比例降为253%。何宝山:《台湾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第88页。这是随着近代化建设工业企业发展而带来的必然趋势。    
    下面再来看台湾的工业布局。1941年底,使用动力及雇工5人以上或有同等设施的工厂,总计有8895间,按地区分布,情形有如表2…2。    
    总的看来,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发达地区为西海岸,其中以台北、台中、台南为三大中心,至于东部及澎湖则相对落后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及资源条件所限制。    
    整个日据时期台湾的工业结构变化状况,从历年各类工业间的产额升降可略窥一二,表2…3为我们展示了1921~1942年间台湾各类工厂生产额变迁情形。    
    说明:杂业包括印刷业、木材业、窑业。


第三部分工业发展概观(2)

    由上大致可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工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食品工业在整个日据期台湾工业中均占主导地位,到了日据末期其比重从746%降为61%,迅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为化学及金属工业,反映出台湾工业结构从倚重食品工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这与日本殖民当局1930年代后实施的工业化政策有关。但从各类工业产值绝对额来看,食品工业在1940~1942年间仍占总值的61%,约40600万元,表明工业内部结构仍未能达成根本性的变化。    
    台湾的工业组织大致可分为会社、公司、组合、合资会社、合名会社,小规模的工厂占工厂数的90%左右,为绝大多数。从1906~1937年的31年间,株式会社数从11个增至757个,实收资本从10684万元增加到40022万元,分别增加了69倍和38倍。株式会社发展的黄金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繁荣期,据称:“在欧洲战乱末期狂热时代,化学工业、机械器具、制粉及其他新工业陆续兴起。”大园市藏:《现代台湾史》,转引自《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7,第503页。其中“在大正七、八年迎来了领台以来未曾见过的发展”。大园市藏:《现代台湾史》,转引自《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7,第503页。1918年株式会社资本总额20018万元,实收资本13029万元,1919年猛增至资本总额37547万元,实收资本20500万元,1920年更分别进至54547万元和30952万元,两年之间,资本总额增加27倍,实收资本增加24倍;到1922年,株式会社资本总额突破6亿元大关,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状况。台湾经济研究调查会调查部:《极尽盛况之台湾实业界》,《台湾经济丛书》(9),昭和16,第195~196页。在这之后,由于东京大地震、金融恐慌、战后欧美势力重返亚洲及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台湾株式会社热骤然降温,进入所谓的“整理期”。各会社或减资、或解散、或合并,资本总额和实收资本在1931年分别为44538万元和17121万元,仅相当于1918年的水平。台湾经济研究调查会调查部:《极尽盛况之台湾实业界》,《台湾经济丛书》(9),昭和16,第195~196页。再从资本来源看,以1929年为例,该年株式会社中投资于工业的实收资本额198941369元,相当于同期株式会社实收资本额的725%,其中日本人投资180496787元,为该年工业实收资本额的907%,台湾人投资额仅为16786171元,占84%,也就是说,工业投资的绝大部分来自日本人,详见表2…4(转见下页)。日本资本在工业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台湾人只有在农业和一般商业中才稍稍超过日本人。对于日本资本还有必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殖民地时代台湾的日本资本可分为在日日本人(或称为不在台日本人)和在台日本人两种,投资台湾的日本资本属于何种类型。    
    说明:表中为资本在20万元以上之株式会社。    
    表2…5显示,台湾的株式会社投资有67%来自日本国内,31%来自台湾本岛,此乃按地域划分。如果以在台日本人与在日日本人为界,则近21%~24%的资金来自在台日本人,其大部分是来自在日日本人,正如陈逢源曾经指出的那样:“(台湾的)工业投资,主要依靠内地(日本)资本进行。”陈逢源:《新台湾经济论》,台湾新民报社,台北,昭和12,第388页。另据1936年的调查报告,台湾、明治、盐水港、帝国、昭和五大制糖株式会社的资本额中,来自日本国内的投资分别占总投资额的98%、996%、922%、957%和278%。周宪文:《台湾经济史》附录二,开明书店,台北,1980。可见,在台湾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制糖工业中,除昭和制糖外,几乎全部投资均来自日本国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必须指出的是,来自台湾岛内的投资大部分也还是由在台日本人进行的,也就是说,日本资本在台湾工业界居绝对的垄断地位。    
    还应关注的是日本垄断财阀对台湾的投资。日本财阀对台湾的投资在日本据台伊始就已开始出现,如三井、三菱等。日本财阀与台湾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在制糖业中,有大量来自日本国内保险、银行系统财阀及三井、三菱、安田、古河等财阀的投资。与此同时,日本垄断财阀在台湾工商企业界进行更为广泛的投资,三井很早就插手台湾的矿山、樟脑和制茶业;三菱则创立图南产业、日本铅业、东台湾电力兴业,控制颜氏家族的基隆船渠,并改组为台湾船渠会社;古河财阀创建东邦金属制炼、旭电化工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