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9章

简明西夏史-第9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宁夏的学者胡汝砺所指出:“夏本拓跋魏之后,流为党项别部”⑤。
那么,这个拓跋部又是怎样流进党项羌中来的呢?据有的史学工作者考
证,其流入的过程大体是这样:拓跋鲜卑原居于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东
南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一带。公元1 世纪,拓跋鲜卑乘蒙古高原上
的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势力衰颓之机,南下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一
带。到2 世纪初期,辗转迁徙到今河套、阴山一带。公元3 世纪中叶,
拓跋鲜卑中的一支,迁到了河西地区,并建立了南凉政权。公元414 年
① 《吴文正公集》卷42。
② 王静如:《西夏国名考》,载《西夏研究》第1 辑。
③ 《归田录》卷1。
① 《太平环宇记》卷36:“贺兰山在县(回乐县)西北,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民族”。
② 《宋史》卷285,《夏国传上》。
③ 《长编》卷125,宝元二年闰十二月。
④ 《金史》卷134,《西夏传》。
⑤ 《嘉靖宁夏新志》卷6,《拓跋夏考证》。
(晋义熙十年),西秦灭南凉,秃发(拓跋)鲜卑一分为二,先后归服
于吐谷浑政权。此时,党项之名虽已出现,但只是属于吐谷浑政权中的
一个部落。
隋末,吐谷浑在隋王朝的打击下,曾一度被逐出以青海湖为中心的
驻牧地,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党项诸部,乘吐谷浑势衰之机,向东迁徙,
并吸收了宕昌、邓至、白狼等部羌人,形成了一个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
党项部落联盟。这时,吐谷浑乘隋末战乱,又重返青海湖驻牧地。但此
时的吐谷浑和党项羌已成为各自为政,各有自己领地的政治实体。此后,
党项羌各部在拓跋氏的领导下,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发生关系,一步步
发展成了西夏国家①。
第四,从拓跋部与羌族的关系看,自从拓跋部流进羌族之后,在此
后领导群羌建立西夏国家的过程中,既有合作协调的一面,又有矛盾对
立的一面。这突出表现在西夏统治者往往把皇族拓跋氏,同一般的“羌
人”、“羌户”、“羌部”对立起来。如宋太宗“谓继捧曰:‘汝在夏
州用何道制诸部?’对曰:‘羌人挚悍,但羁縻而已,非能制也’”②。
十分显然,如果西夏拓跋部与羌是同一族源,就不会产生这种对立状况。
第三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一、夏州地方政权的建立
公元873 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或其稍前,拓跋思恭占据宥州
(今陕西靖边县东)。唐开元二十六年曾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
海勃湾一带建宥州,宝应后废,唐宪宗元和九年五月复置,距旧州城300
里。元和十五年移治长泽,即今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874 年(僖宗乾
符元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大起义。880 年(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
攻入长安,建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唐僖宗逃到四
川,号召各道节度使出兵合围长安。881 年(中和元年),宥州刺史拓跋
思恭,响应僖宗号召,亲自率领夏州党项和其它少数民族军队数万人与
鄜、延节度使李孝昌相约会师鄜州(今陕西富县),共同镇压起义。同
年四月,夏绥银节度诸葛爽投降黄巢,僖宗命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
夏绥银留后。
拓跋思恭与陕西凤翔郑畋等四节度联军进攻长安(今陕西西安),
死伤甚众。七月,思恭屯东渭桥(今陕西西安市东),黄巢派朱温、尚
让迎击。八月,思恭遣弟思忠与战,死于阵中。思恭率军退至富平(今
陕西富平县东北)。十一月,黄巢部将孟楷乘唐各节镇观望不前之机,
率军袭击富平。思恭战败,退回夏州。十二月,思恭缮甲训兵,重整旗
鼓,请求出兵再战,僖宗传令嘉奖,赐其军号曰定难,并催促他及早率
军入见。
公元882 年(中和二年)正月,僖宗命宰相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
行营都统,以思恭为京城南面收复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月,思恭再次出兵,受王铎节制。八月,思恭率领8000 精兵,不断对
① 参阅汤开建:《关于西夏拓跋氏族源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6 年第4 期。
② 《宋史》卷285,《夏国传上》。
起义军发起进攻,受到僖宗的进一步重用,晋升为京城四面收复都统,
权知京兆尹事。
公元883 年(中和三年)四月,拓跋思恭随同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
兵攻进长安,黄巢退出长安。七月,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
功,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加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并且再一次赐姓
李①。从此,夏州拓跋氏自称李氏,夏州地区也因此而获得了定难军称号,
统辖银、夏、绥、宥四州,这个领地的范围,大体上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伊克昭盟南部毛乌素沙漠南沿、长城线以北之地,无定河穿流其境。至
此,雄据一方的夏州地方政权也就正式建立了。
二、五代时期夏州地方政权的发展
唐僖宗虽然借助方镇的力量,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但
方镇割据的局面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公元885 年(光启元年),中尉田令孜为了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
铁之利,派邠宁节度使朱玫率领鄜州之兵同夏州拓跋思恭的军队会合,
共同讨伐王重荣,双方大战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和鄜州,夏兵战
败。
公元886 年(光启二年),朱玫与王重荣、李克用等联兵犯长安,
田令孜奉僖宗逃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朱玫进逼凤翔,十月,
百官奉襄王李熳即皇帝位,改元建贞。僖宗命山南诸镇及夏州兵讨伐,
拓跋思恭率军至绥州(今陕西绥德县),闻李煴失败,回师夏州。
公元888 年(文德元年),拓跋思恭利用方镇混战之机,出兵攻占
鄜、延,以弟思孝知留后,表请僖宗封其弟为鄜、坊、丹、瞿等州观察
使,并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895 年(乾宁二年),拓跋思恭卒,其子仁祐早死,孙彝昌年
幼,由其弟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此为拓跋氏世袭节度之始。同年三月,
保大节度使李思孝请致仕,荐弟思敬自代。唐昭宗以思孝为太师,致仕,
思敬为保大留后,旋授节度使,后徙武定军。
公元906 年(天祐二年)九月,静难节度使杨崇本率兵攻打夏州。
拓跋思谏请朱全忠发兵援救。全忠派遣匡国节度使刘知俊救援,大败杨
崇本入侵之军。
公元907 年,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朱温杀唐末帝李柷(zhù祝),自
立为帝,国号梁,建都汴(今开封市),史称后梁。同年五月,朱温鉴
于拓跋思谏表示愿意臣服,加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公元908 年(后
梁开平二年)十一月,思谏卒,由思恭孙彝昌继位。909 年(开平三年)
二月,彝昌为其部将高宗益所杀,三月,夏州诸将杀高宗益,推举彝昌
族父蕃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朱温授李仁福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
使。
公元910 年(开平四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勖,因不满意李氏
投靠其敌人梁太祖朱温,与岐王李茂贞率兵合围夏州,朱温派兵援救,
夏州围解。十二月,朱温为了笼络李仁福,给他加官晋爵,先授检校太
保同平章事,后又进封为陇西郡王。公元922 年(龙德二年),晋王李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4。
存勖攻梁,仁福献战马500 匹以示助梁。923 年(龙德三年)晋王李存勖
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史称后唐。
后唐政府建立后,李仁福因曾助梁同李存勖作战,怀着忐忑不安的
心情,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了拉拢雄据夏州的李氏以为
己用,册封李仁福为朔方王①。
公元933 年(后唐长兴四年)二月,仁福死,子彝超继为定难军节
度使。
在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后唐统治者表面上对他表示重视和信
任,实际上很不放心,既害怕他潜通契丹,又担心他吞并河朔和南侵关
中。因此,一直等待时机将他消灭,现在仁福去逝,时机已到。唐明宗
为了消灭这一隐患,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
(治所在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即将彝超自夏州调到延州为
延州留后,安从进自延州调至夏州为夏州留后。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
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军5 万,前往接受夏州。彝超决心保卫夏州。他一面
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调集党项羌和所谓“诸胡”(西
北各少数民族)骑兵万人守城抵御。夏州城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
城,城墙以“蒸土筑之”①,坚如铁石。彝超命“四面党项部落万余骑,
薄其粮道”,使后唐军队“死者甚众”②。在唐兵厌战,粮运受阻,人民
要求停止战争的情况下,明宗下令撤军,并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
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夏州统治者粉碎了后唐政府的吞并阴谋,这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次斗争的胜利表明,拓跋部与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
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中原王朝动辄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迫少数民族地
方政权就范的局面已被打破,经过这次较量,使夏州地方政权看到了自
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独立发展和进一步建立国家的
可能性。
第二,使拓跋部首领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发生变化。过去对中原王朝
俯首称臣、唯命是从,自此之后,开始“傲视中原,阴结叛臣”①,积极
参加对中原王朝对抗的活动。从表象上看,与各中原王朝虽然仍旧称臣
纳贡,但这只是一种表面文章。
第三,对于提高夏州李氏政权在党项羌和西北少数民族中的威望起
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935 年(后唐清泰二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后避
宋太祖父弘殷名讳,改殷为兴)继掌夏州政权。
公元936 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
率军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
晋。石敬瑭为了笼络夏州统治者,授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出帝
时又加彝殷为检校太师。
① 《新五代史》卷40,《李仁福传》。
① 《册府元龟》卷438,《将帅部·无功条》。
② 《旧五代史》卷132,《李彝超传》。
① 《册府元龟》卷166,《帝王部·招怀四》。
公元943 年(后晋天福八年),七月,绥州刺吏李彝敏与夏州衙内
指挥拓跋崇斌密谋攻袭夏州,机密泄露,彝殷首先捕获拓跋崇斌,斩首
示众,接着出兵进攻彝敏,彝敏逃至延州,出帝命捉送夏州,令彝殷斩
之,同时任命李仁裕权知绥州州事,绥州之乱得以逐渐平息。
944 年(后晋开运元年)正月,晋出帝对其主子契丹称孙不称臣,对
此契丹极为不满,大兴问罪之师。李彝殷率领蕃汉兵4 万余人,自麟州
渡过黄河进攻契丹西境,为后晋牵制契丹效犬马之劳。
公元946 年(开运三年),后晋为契丹所灭。第二年石敬瑭部将太
原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公元948
年(后汉乾祐元年),隐帝为了笼络夏州统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