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6章

简明西夏史-第6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慢”,不卑不亢了。
建国后西夏在经济上的依赖性,虽然一度有所减弱,但由于西夏经
济比较脆弱,水平不高,加上受到战争影响,因此这种依赖性不可避免
地将会长期存在。并突出表现在对宋朝“岁赐”与“和市”之上。史载:
“既绝岁赐,复禁和市,羌中穷困,一绢之直,至十余千。??
既通和市,复许入贡,使者一至,赐予不赀,贩易而归,获利无算;
传闻羌中得此厚利,父子兄弟始有生理??”③。
绝“岁赐”、禁“和市”,西夏物价飞涨,生灵穷困,反之,“始有生
理”,两相对照,说明了西夏对宋经济依赖的严重性。
西夏不仅在经济上对宋朝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对金朝也存
在着一定的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对金边境的榷场贸易之上。金先后于
② 《长编》卷51,咸平五年三月癸亥。
③ 《西夏书事》卷7。
④ 《宋史》卷335,《种谔传》。
① 《西夏书事》卷2。
②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0,《论西夏札子》。
③ 苏辙:《栾城集》卷39,《论西夏事状》。
兰州、保安、绥德、东胜、环州等地设置榷场,置场官管理①。西夏通过
榷场、走私,以及夏使至金,“许带货与官商交易”②,从而获得必要的
生活用品。
由于西夏在经济上对其邻国存在着依赖性,因此,在外交上不能不
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兹以元昊对宋朝的态度为例。宋末元初的史学家
马端临云:
“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
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
服”③。
元昊在对宋战争获得胜利的情况下,之所以主动要求纳款称臣,“亟亟
屈服”,固然原因颇多,但与西夏在经济上对宋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有
着很大的关系。
西夏历史特点之三,是民族矛盾经常处于主要地位,对外战争频繁。
西夏自1038 年元昊建国至1227 年末主■灭亡,首尾190 年。在这
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夏同它的几个主要邻国——宋、辽、金、蒙
均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战争。另同吐蕃唃厮罗也多次兵戎相见。在同邻国
的战争中,尤以宋夏战争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其影响与后果也最大。
西夏自景宗元昊立国到崇宗乾顺同宋高宗缔结和约,历时91 年(1038—
1128 年),双方和平共处仅26 年,其余75 年时间均处于交战状态。在
这漫长的时间里,总计战争15 次。其中比较著名规模较大的战役计有元
昊时期的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定川砦之战。惠宗秉常时期的灵武
之战和永乐之战,以及徽宗时期宋夏争夺横山地区的斗争。
长达75 年的战争,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特点:战争时断时续,
中间呈间歇状态;其主要战场集中于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以及宁夏
南部地区;尽管双方处于交战状态,但两国信使却照常往来,“朝贡”
与“回赐”也很少间断;较量的结果,互有胜负,势均力敌,谁也不能
消灭对方。
除了对宋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外,至襄宗安全统治时期,夏金双方
又发生了长达13 年(1210 年8 月—1223 年7 月)之久的战争。在13 年
里,双方大小战争约25 次,其中规模较大的为4 次,平均每年2 次。
在夏金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蒙古成吉思汗也发动了旨在灭亡西夏
的战争。蒙夏战争首尾23 年(1205 年3 月—1227 年7 月)先后爆发了8
次重要战争,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均以蒙古的胜利而结束。
除了上述战争外,在景宗元昊和毅宗谅祚统治期间,还同辽发生过
两次较大的战争,另同吐蕃唃厮罗5 次兵戎相见(元昊时2 次,谅祚时3
次),前两次以西夏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后3 次以西夏的失败而结束。
频繁的战争,给西夏及其邻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与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西夏同其邻国人民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使其人民
惨遭屠戮,流离失所。史载:
“自元昊叛,河西之民迁徙以避兵,因留雄勇津,循河上下,
① 《金史》卷50,《食货志》。
② 《西夏书事》卷38。
③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古雍州案语》。
侨寓者众,公躬训谕安辑之,俾还故业”①。
说明元昊发动对宋战争,使本国人民不得安宁,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至
于宋朝人民,受害更大,死伤惨重。“关中之民,自经西事以来??亡
失太半”①,说明战争给宋朝沿边人民带来的灾难超过西夏人民。
第二,使西夏及其邻国元气大伤。如西夏同金长期混战,元气大伤,
由强变弱,最后因无力抵御蒙古的进攻而灭亡。蒙西战争的结果,使西
夏“田野荒芜,民生涂炭”②,“耕织无时,财用并乏”③。
第三,阻碍了西夏同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昊对宋战争,虽然
三战三胜,然“人畜死伤亦多,部落甚苦之;又岁失赐遗及沿边交易,
颇贫之”④。既失宋朝“岁赐”,又“丧沿边交易”,使西夏本来就比较
脆弱的社会经济,更加陷入困境。
总之,西夏对外战争频繁,在较长的时间里,破坏了其休养生息的
安定环境,妨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消耗了国力,影响了西夏社会经济
的正常发展(尤其在它的初期和后期),使本来可以发展较快的社会经
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历史的进程。
西夏历史特点之四,是文化上的多源与儒学佛教的兴盛。
所谓文化上的多源,即西夏文化渊源于汉族、吐蕃、西域文化,即
长期吸取这些文化的养料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以吸收汉文化的养料为
主。
西夏文化大量吸收汉文化,同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
为当时西夏人所公认。西夏仁宗时的党项人骨勒茂才在其《蕃汉合时掌
中珠》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今时人者,番汉语言可以自备,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
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
人不崇。若此者语言不通故也”。又云:“论末则殊,考本则同。”
一语道破了西夏文化同汉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西夏字、音乐、绘画、建
筑、雕塑等方面。如西夏字的形体明显模仿汉字,以汉字为依据,参照
党项民族语言的特点而造成,音乐深受唐宋影响,等等。
西夏文化受吐蕃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佛教主要来源于中原,
其次来源于吐蕃;军制的最小单位为“抄”,由“正丁”和“负赡”组
成。这种“正丁”和“负赡”,来源于吐蕃的“组”和“仆役”①。至于
监军司的设立,则与吐蕃王朝,“在(其)东北和极西境地区建立的军
镇组织”②,十分类似;服饰:如元昊“衣白窄衫,毡冠红果顶,冠后垂
① 《折继闵神道碑》,转引自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①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38,《横山疏》。
② 《金史》卷134,《西夏传》。
③ 《西夏书事》卷41。
④ 司马光:《涑水纪闻》。
① 参阅王忠:《论西夏的兴起》,载《历史研究》1962 年第5 期。
② (匈)乌瑞著、荣新江译:《KHKOM(军镇):公元七至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西北史地》
1986 年第4 期。
红结绶”③,既受吐蕃赞普服饰的影响,同时也参考了回鹘可汗的服制。
西夏文化受西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回鹘僧人翻译佛教经典之
上。一些著名的回鹘僧人在元昊、秉常时期,先后负责主持佛经的大规
模的翻译,对西夏文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西夏统治者早在李继迁时,就注意吸收儒学有识之士为己用,至元
昊时,除了注意搜罗儒学有识之士加以重用外,还将一些儒学著作翻译
为西夏文,从中吸取对其统治有益的东西。西夏儒学经过毅宗谅祚,惠
宗秉常及崇宗乾顺的提倡,到仁宗仁孝之时已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乾
顺、仁孝时大力振兴学校,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各种学校(包括小学、
太学、内学,等等),同时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通过兴学,发展科举,
遵孔读经,不仅为西夏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还为元朝统治者储备
了很多人才。其人才之盛同辽金比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夏佛教的兴盛突出表现在广修寺庙和佛事活动的频繁之上。
西夏佛寺极为普遍,“名存异代唐渠古,云锁空山夏寺多”①。这是
对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水利发达、广建寺庙的生动写照。至于
西夏全国各地所建寺庙,几乎到处都有。有的是对佛教旧址的修葺,有
的则属新建。在众多的佛寺中,其中最著名的有兴州的戒台寺、高台寺、
承天寺、凉州的护国寺、甘州的卧佛寺,等等。
西夏除了重修和新建了不少寺庙外,还重建和改建了不少石窟。据
有关专家统计,西夏在占领瓜、沙后,对莫高、榆林两地石窟,大约重
修和改建了70 余座。这些石窟为西夏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们顶礼
膜拜,从事宗教活动的佛教圣地,对于宏扬佛法,宣传佛教的唯心主义
思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西夏统治者带头崇奉佛教,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老百姓信仰
佛教,从事各种佛事活动者与日俱增。正如党项人骨勒茂才所记载:
“亲戚大小,性气不同,或做佛法,修盖寺舍,诸佛菩萨,天
神地p 祇,璎珞数珠??供养烧香??入定诵咒,行道求修”②。
这是对西夏老百姓信仰佛教的生动写照。我们从中看到了西夏百姓从事
各项佛教活动的盛况①。
六、西夏的历史地位
西夏在我国古史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有一种观点持否
定态度。如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云:
“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
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
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于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利,财货之殷富,
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②
马氏不仅从经济上完全否定了西夏的历史地位,而且全盘否定了中唐以
③ 《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十月丁卯。
① 《嘉靖宁夏新志》卷7;李梦阳:《夏城漫兴》。
② 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
① 参阅拙作:《试论西夏的历史特点》,载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民族研究》第2 辑。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古雍州案语》。
后所有统治过河西地区的一切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作用,这种带有严重
民族偏见的评价,显然是不正确的。
与上述观点相反,当代一些史学工作者,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去评价西夏的历史地位、程度不同地肯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
贡献。如王忠先生认为:
“西夏的兴起并不完全是消极和反动的历史逆流。在祖国各族
人民互相融合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党项族作为一个历史的
力量是有贡献的”③。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史学家对西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似乎都主张应
当予以充分的肯定,但究竟应当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肯定,则仍然是一个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于该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