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53章

简明西夏史-第53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大德五年)四月,大臣高守忠家生有灵芝,群臣认为是一种祥瑞徵
兆,上表向皇帝祝贺。“乾顺作《灵芝歌》,俾中书相李仁宗和之”①。
并将歌词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灵芝歌》的全文不见记载,1975 年清
理西夏陵区仁孝陵碑亭遗址时,发现《灵芝颂》的部份内容残碑。其中
有“俟时效祉,择地腾芳”,“德施率土,赍及多方”②等语句。每句为
4 字,二句一韵,给人以文雅秀美的感觉。虽是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但也
反映了作为西夏最高统治者的文学功力。
除君臣互相酬和的宫廷诗外,还有大量老百姓创作的诗歌汇编成诗
歌集。如《新集金粹掌置文》是长达千字的五言诗。由文学家梁德育汇
集的《新集锦合辞》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哲理性内容的诗歌集。
如“水珠不沾者体法,人身无祸者德忠。无德富贵天中云,非道贮财草
头露”③。就是富有哲理性的诗句。在西夏诗歌集中,还有赞颂西夏祖先
的《颂祖先诗》,颂扬造字师野利仁荣的《颂师书》以及劝导容忍的宗
教诗《忍教搜(寻)颂》和劝善性的诗文集《三世属明言集文》、《贤
智集》,等等。
同时,西夏谚语也很有特色。如诗体类书《圣立义海》中的谚语有
云:
聪明人珍视妇女品行,愚蠢人注意妇女容貌。占有牲畜不富,怀有
智慧才富。
公元1176 年梁德养编辑的《谚语》有云:
“钟爱美观,不会雄强;严守礼节,不会英勇。
狼吃东西,留下余食,贼偷东西,留下痕迹。”
这些谚语也与诗歌一样,往往富有哲理性。
二、音乐
党项羌人喜爱音乐,但他们使用的乐器比较简单,在很长一段时期
② 《西夏书事》卷5。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李范文编释:《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文物出版社1984 年出版。
③ 转引自史金波著:《西夏文化》第139 页,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他们仅有琵琶、萧笛等,而以击缶为节。在使用这些乐器时,他们
最长于吹笛。他们所吹的笛叫羌笛,其音调悠扬婉转,久负盛名。唐宋
之际,我国汉族诗人非常欣赏,经常在诗词中提到它。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乐府《出塞》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宋仁宗
时,身任边防司令官的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有“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说明扣人心弦的羌笛有着深远影响。
西夏音乐源远流长,它深受汉族音乐的影响。早在唐朝晚期,僖宗
曾赐给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全套鼓吹,共有三驾,大驾用1530 人,法驾781
人,小驾816 人,“俱以金钲(zhēng 征)、节鼓、㧏(gāng 刚)鼓、
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篥(觱音必bì)、
桃皮、笳、笛为器”①。这里的“大驾”,“法驾”,本是封建帝王享用
的“乘舆”之制,作为夏州节度使也享用此制,而且乐队人数达到3000
人以上,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反映了党项族此时已经接受中原汉族音乐
的影响,党项统治者从此有了自己的人数较多乐器较全的乐队。在唐朝
音乐的影响下,党项族音乐历经五代至宋,相隔100 多年。“其音节悠
扬,声容清厉,犹有唐代遗风”②。李德明统治期间,随着党项人的汉化,
在礼仪、官制、音乐方面,继续保持向中原王朝学习的劲头。“其礼文
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③。元昊建国之后,从西夏的实际出发,
第一次对西夏音乐进行改革。元昊认为中原王朝的那套‘音节悠扬,声
容清厉’的比较繁复的音乐,已不适用于充满战斗精神的党项民族。他
说:
“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
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④。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下令“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令
于国中有不遵者,族”⑤。
西夏音乐经过元昊更张之后,早已不是唐末的遗音。但任何文化都
是一定观念形态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必须适应当时的经
济基础,音乐当然也不能例外。随着西夏封建经济的发展,党项族汉化
的加深,西夏音乐到仁宗仁孝期间,再一次发生了变革。公元1148 年(人
庆五年)仁孝命乐官李元儒采用中原汉族乐书,参照本国制度,修定乐
律,“历三年始成,赐名新律”①。李元儒等也因此升官。经过这次改革,
西夏音乐由于吸收了较多的汉族音乐的养料,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
了。
西夏音乐不仅深受汉族的影响,而且不少汉化较深的党项羌人,还
能直接唱汉族歌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任职鄜延时,曾
作过几十首“凯歌”,令他的士兵歌唱,其中一曲云: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同上。
④ 《西夏书事》卷12。
⑤ 同上。
① 《西夏书事》卷36。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②。
这里的羌人,指宋夏沿边的党项羌等少数民族。不仅宋夏沿边的党
项羌人能唱汉族歌曲,而且在西夏境内的党项羌人,也大都能唱汉族歌
曲。尤其是对北宋中期的著名文学家柳永所作的词,几乎家喻户晓,人
人爱唱。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③。说明汉族诗词和歌曲在西
夏流传甚广。
西夏统治者为了发展音乐,还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蕃汉
乐人院》属“末等司”④。该机构的设立,表明在西夏存在着两种音乐,
即蕃乐与汉乐并存。自立国后,经过100 多年发展的西夏音乐,其乐器
种类很多,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的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
琴、筝、箜篌、管、笛、萧、笠、筚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
等。表明蕃汉乐人所用乐器,已经相当齐全了。
由于西夏音乐,吸收汉、吐蕃、回鹘等众多民族音乐之长,逐渐形
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深得汉族人民,尤其是统治者的喜爱。公元1083
年(元丰六年),宋神宗召见宋夏边境投降的蕃乐人42 人,“奏乐于崇
政殿”①。表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西夏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反
过来给予宋朝以影响。
西夏音乐不仅影响四周邻国,而且对元代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推动促进作用。蒙古灭夏后,西夏音乐,经过高智耀的推荐,为元朝所
采用。元朝统治者在其政府机构中设有昭和署(后改名为乐府署)管理
河西(即西夏)乐人,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西夏音乐的重视。
三、绘画与书法
西夏绘画大体上可分为壁画、木板画和岩画等。所谓壁画,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
的马蹄寺石窟,银川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内蒙古的百眼窑石窟中的壁
画。在这些石窟的壁画中,保存得最集中和全面反映西夏早、中、晚期
壁画特点的则是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最多。其画法继承五代、宋初的
壁画传统,人物很少创新,但花饰图案却相当精美。如莫高窟三○一窟
顶部的团龙藻井(窟顶装饰图案)中央为团曲龙形,四角配以朵云,构
图立意新颖。此外,如保相花图案、交技卷草图案都勘称精美。至于有
一种波状卷云纹边饰(以一条波浪式的藤蔓为主干,两侧派生出像忍冬
草形的卷云纹),因为构图简单朴素,成为西夏广为流行的装饰图案。
莫高窟的人物壁画,数量较多。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四○九窟东壁
的王者供养像。该像身高167 厘米,头顶高冠,身着龙袍,腰束玉带,
手持长柄香炉。前立一童子,高70 厘米,服饰华丽,当为王者眷属。男
像后有侍从7 人,其身材大约只有王者的一半。作者试图以身材的大小
来表现人物的尊卑富贱的差别,但这种画法却违反了现实生活,充其量
②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③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3。
④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
① 《宋会要辑稿》第102 册,《职官》22 之33。
只不过是一幅迎合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的人物画。
与莫高窟的人物画相反,榆林窟的人物画精品较多。如第二窟的壁
画《水月观音》构思巧妙,造型杰出,画技精湛,为世人所倾倒。该画
继承了中原的传统画法,它将人、神融为一体,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
合,运用勾描皱擦、点染等技法,使画面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除《水月观音》为世人交口称赞之外,榆林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
观音像》也很有特色。它反映了西夏的现实生活。在观音像的法光中左
右对称地画有《打铁图》、《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此
外,还绘有锹、镐、锄、犁、耙、斧、锯、锛、剪尺、规等农业手工业
生产工具。这些画给我们再现了西夏社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较多场景,
从而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夏的经济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榆林窟内的西夏供养人像,也有其特色。如第二十九窟西壁画有供
养人群像。其壁画南侧和北侧各有男女供养人像两列,窟主和他的眷属
都以西夏文题记标明官职、姓名、身份。从供养人的长像及其所穿衣服
和冠履,可知当时西夏人的长像和衣着,同时可以与有关史料相印证。
如所画供养人面部丰满而微长,鼻梁较高,身材高大,则与《宋史·夏
国传》所载西夏人面部特征“圆面高准”完全吻合。至于西夏文题记,
则为我们提供了党项姓氏及西夏官制等方面的历史资料。
总之,西夏壁画既继承了中原绘画传统,又吸收了高昌回鹘的画法,
同时还接收了吐蕃佛教密宗绘画的影响,加以融合贯通,从而在构图、
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正如谢稚柳
所指出:“妙能自创,俨然成一家”①。
西夏木版画,在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盗走的西夏文献中,保存了一些
木刻板佛画,其中以佛、菩画像较多。此外,在甘肃武威西郊的西夏墓
里发现了29 块木板画,其板画内容有重甲武士、男女侍从、牵马人以及
家禽、家畜等。这些木板画构图简练,线条流畅,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
神态,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画家的深厚功力。
岩画分布于当时西夏的东部,即今鄂尔多斯草原以北的那仁乌拉山
中。该地有许多岩画,其中有些属于西夏时期。岩画的内容有羊、马、
太阳、磨盘和骑者等。岩画画风朴实、粗犷、构图简单。可能为受汉文
化影响较深的西夏牧民所作。此外,在银川西面的贺兰山中也发现了岩
画数处,有的画面与带有佛教内容的西夏文字相毗邻。西夏岩画虽然是
一种比较原始的绘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比较落后的处于社会低层
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活的原始民族文化遗存,是西夏绘
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
西夏书法可谓字体秀美,书法精湛。由于西夏文字与汉文文字性质
近似,因此,其书写方法如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与汉字大
体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