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52章

简明西夏史-第52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馆的成于公元1047 年(天授礼法延祚十年)的与一般历书不同手写西夏
历书残页,采用表格形式。其中表示月分、星宿、节气、干支和数目的
字,分别用西夏文或汉文书写。西夏立国后,除了使用番汉合璧历书外,
仍然奉行宋朝颁赐的历书。如公元1045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八年,宋庆
历五年)十月,元昊行宋仁宗颁赐的“崇天万年历”。公元1065 年(夏
拱化三年,宋治平二年),宋颁赐夏国“历日一卷”①。公元1085 年(夏
大安十一年,宋元丰八年),宋神宗向秉常颁赐“奉天历”。在西夏奉
行宋历问题上,有一种看法需要纠正。香港林旅芝先生云:
“(夏)始终奉行宋历,德明时行中国仪天历,元昊称帝后,
则奉行仁宗颁赐之崇天万年历”②。
④ 《西夏书事》卷30。
① 《西夏书事》卷18。
② 同上。
① 王珪:《华阳集》卷18,《赐夏国主历日诏》。
② 林旅芝:《西夏史》,第十三章《夏之政制及文化》,第281 页。
其实,西夏并非自始至终奉行颁赐之宋历,而是于公元1132 年“停行中
国历”。停止的原因是由于西夏已归附金朝。“故事每于上午孟冬受中
国赐历,时高宗以乾顺附金久,不复颁赐,自是不行中国历”③。当然,
西夏在被迫停止使用宋朝颁施的历法后,在一些地区仍然采用以干支记
时日的中原汉历。如武威小西沟岘山洞中发现的人庆二年(公元1145 年)
的西夏汉文历书残页,同中原以干支记时日的历书大体一致。这种历法
可能为西夏“大恒历院”所编。
二、法律
西夏在元昊立国之前,尚无成文法律。遇有民事纠纷,“诉于官,
官择舌辩气直之人为和断官,听其屈直。杀人者,纳命价钱百二十千”④。
元昊建国后,为了确立西夏的典章制度,对宋朝的各种制度的调查研究,
引以为鉴,尤为重视。如宋仁宗放宫人207 人“悉任所之”。元昊得此
消息后,“阴以重币,购得数人,纳诸左右,于是朝廷刑赏,宫闱阴事,
纤悉具知”①。元昊不仅“明法律”,而且十分重视法治。他于“案上置
法律”,又以“兵法勒诸部”②,推行一条“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这
表明至少在元昊时西夏已有成文的法律。
西夏法律发展至崇宗乾顺和仁宗仁孝时,似乎更加成熟和完善。如
崇宗乾顺的贞观年间,为了以法治军,编撰了一部有着较高实用价值的
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乾祐二十一年骨勒茂才所撰的《番汉合
时掌中珠·人事下》记载了诉讼程序,主要是诉状,官府表示愿意授理,
然后逮捕犯人,追查证据。对于拒不招供的犯人,严刑拷打,直至犯人
伏罪、定罪,才算结束审判的全过程。
仁孝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针对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发
展的新情况,有必要对旧的法典重新进行增修,于是《天盛改旧新定律
令》大型西夏法典应运而生。该法典是一部根据本国的国情,参照宋朝
政书编修的西夏政治制度的法令的汇编。编撰该法典的目的是“为民取
则,为世除恶”③。它是在前代和当代法典的基础之上修改增补而成的。
“臣等(立法官)参照诸新旧律典,勘订(这些典籍中)种种不明、不
妥、不适之处,造福民庶”④。该法典全书计20 章,2600 多面(缺第十
六章),1600 条。卷首列编纂者和汉文译者姓名。表明该法典参考过宋
代政书体例编修而成的。该法典对西夏人的生活作了全面的规定,对西
夏国家机关作了相应的介绍。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西夏政府又从实际出
发,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编成《新法》一书。
除了上述法典外,至神宗遵顼时,还编撰了《光定猪年新法》。
以上属于国家的根本大法。此外,还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具体法
③ 《西夏书事》卷34。
④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① 《西夏书事》卷13。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
③ 李仲三汉译:《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第1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出版。
④ 同上。
令。如仁孝针对哆讹领导的起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曾制定过“赈济
法”。针对巩固边防的需要,制定“戍边法”(从出土的《乾定二年黑
水守将告近禀帖》可以看出)。以上编纂法令的情况表明,西夏统治者
在注意文治(以儒治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法律的镇压,注重法治。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崇宗乾顺以来,推行的立国方针,是一条“尚文重法”
的路线。
三、史学与地理学
西夏统治者对史学比较重视。尤其注重对西夏国史的编撰工作。从
仁宗仁孝时开始,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开始纂修国史。著名的番
汉教授斡道冲,本是汉族,其先祖世居灵州,德明时迁居兴州,几代都
掌管撰修西夏国史之职。公元1161 年(夏天盛十三年),仁宗仁孝设立
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为学士。命王佥为夏国历朝实录的总纂,
负责修《李氏实录》。据明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记载:“庆阳李司
寇家有西夏实录”,其资料都来自西夏官修实录。公元1225 年(夏乾定
二年)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官后,撰写《夏国世次》20 卷。可惜这些史
学著作均已散亡湮没。
在注重修史的同时,西夏统治者还重视对地图的绘制。公元1046 年
(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元昊派使臣杨守素带上表章和详细地图,向
宋朝献出卧贵庞等九城砦,并以此换回越界至宋境内的400 余党项人户。
杨守素所献地图,其地名系用西夏语标注,其所献之地,在宋人看来,
本属宋朝领地,西夏人绘制时仅在地图上改易蕃语名称而已。此外,黑
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还有关于西夏州城的记载。
在对本国地理重视的同时,对邻近王朝的地理也给予了应有的注
意。仁孝时宣德郎李师白曾三次出使金朝。出使时对金国的山川形胜,
民情风俗,细心观察,并作记录。回国后著《奉使日记》3 卷,从而丰富
了西夏对金国的地理学知识,但该书散佚未传。
四、医药学
西夏立国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党项人生病无医药,往往求佑
于神明。“有疾但占筮,令厮者送鬼,或迁他室,谓之‘闪病’”①。建
国之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提高,广泛使
用来自宋朝的中医、中药学。20 世纪初,黑城出土的西夏文刊本中有《治
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1971 年,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写本药方残
页,是治疗伤寒病的药方。所列药名有中药牛膝、莨菪子等数种。其煎
法为“好好煮,频翻动”。其服法为“于空腹时,每次十粒,温水送下”
②。这种药方、煎法服法与传统的中医并无二致。据西夏法典《天盛改旧
新定律令》记载,西夏设有“医人院”,在政府机构中属“中等司”③。
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记载,西夏人因殴斗伤、残或致死引起
诉讼时,要请“医人看验”作为分析案情的依据,表明西夏在崇宗乾顺
①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②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第310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③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
时,可能已经有了法医。西夏《文海》“扎针灸”下注云:“此者病患
处铁针穿刺使血出之谓”①。表明西夏除了使用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病外,
还采用针刺治病之法。
西夏人所患的常见疾病,据《文海》记载,有痉挛、疝气、疹痘和
癞疥。其中尤以癞疥为一种十分普遍而可怕的疾病。何谓癞、疥?西夏
《文海》“癞”条释云:“此等癞疮也,人头牲等出癞也,人身上则为
疥”②。
在病理学方面,西夏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由于血
脉不通所致。如《文海》“脉阻”条释云:“此者疾也,患血脉不通之
谓”③;第二,由于传染所引起。如恶疮就是由传染所致。《文海》“(染)
传”条释云:“此者传染也、传病也,染恶疮等之谓”④。第三,认为“四
大不和”所致。《文海》“病患”条释云:“此者患病也,? 。四大不
和也”⑤。何谓“四大”?按照佛典的解释,人身由地、水、火、风合成。
此四大如不调合,则生疾病。这表明,由于西夏佛教的盛行,因此,佛
典中的关于疾病的一些观点,已经渗透到西夏医学理论之中。
由于西夏的医药学知识,主要来自宋金,因此,其医药水平不如宋
金。一些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只好求助于宋金。仁孝时,权臣任得敬患
病,久治不愈。仁孝遣使至金“乞良医为得敬治疾,诏保全郎王师道佩
银牌往焉”⑥。桓宗纯祐时,其母患病,纯祐遣使至金求医,“诏太医判
官时德元及王利贞往,仍赐御药”①。这说明西夏的医疗水平不如宋金。
第六节 西夏文学艺术
一、文学
党项族早在吐蕃奴隶主王朝统治之时,曾用藏文记录过有关本民族
古老的传说。在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之后,由于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造诣较高,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这突
出地表现在夏州地方政权的统治者给中原王朝用汉文书写的表章之上。
如公元955 年(宋至道元年)六月,李继迁为向宋朝索取夏州而写的表
章,其中有云:
“臣先世自唐初向化,永任边陲;迨僖庙勤王,再忝国姓。历五代
而恩荣勿替,入本朝而封爵有加。德并戴天,情深拱极。? 。臣虽
拓跋小宗,身是荩臣后裔。十世之宥,义在褒忠;三代之仁,典昭
继绝。聿维夏州荒土,羌户零星,在大宋为偏隅,于渺躬为世守。
祖先灵爽,应恋首邱;明发私怀,敢忘宗土。恭惟皇帝陛下,垂天
心之慈爱,舍兹弹丸;矜蓬梗之飘零,俾以主器。诚知小人无厌,
① 史金波等著:《文海研究》第523 页。
② 史金波等著:《文海研究》,505 页。
③ 《文海研究》第504 页。
④ 同上,第511 页。
⑤ 同上,第475 页。
⑥ 《金史》卷134,《西夏传》。
① 同上。
难免僭越之求,伏祈圣主宽仁,远降哀全之诏,曲成靡既,再造莫
酬。? 。”②
该表章层次分明,文字优美,逻辑清楚。将索取夏州之理讲得明白。
元昊建国后,由于西夏统治者重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注意尽
量吸收周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从而将西夏文学的水平
大大提高一步。元昊称帝时给宋所上表章,首先对其祖先歌功颂德,接
着揭示其称帝建国的必然趋势,最后恳请仁宗予以册封,愿意同宋永远
保持友好交往的睦邻关系。全文约380 字,但却给人以气势磅礴,一气
呵成,文字洗练优美之感。
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文学上有了
长足的进步。首先,文学的地位大大提高。公元1112 年(贞观十二年),
在遴选官员审查资格时,规定对于精通文学的知识分子,优先提拔为官;
其次,这一时期不仅散文佳作增多,而且产生了一些优秀诗歌。公元1139
年(大德五年)四月,大臣高守忠家生有灵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