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51章

简明西夏史-第51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西夏字与汉字的异同
党项族与汉族是古老的兄弟民族,西夏文化源远流长,它受汉文化
的影响很深,因此,作为西夏字不可能不受汉字的影响。尽管西夏在创
造文字时没有袭用现成的汉字,而且尽量避免与汉字雷同(实际上所造
西夏字无一与汉字相同)。但在造字原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字体
形态、书写规则等方面,都未能摆脱汉字的影响。因此,研究两种文字
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夏文化的渊源。
西夏字同汉字的相同之处是两种文字都属表意文字,但同时都有表
音成分,其意符与音符在形式上都没有任何标志,位置都不固定;两种
文字都属“形体方整,类八分”的方块字,其笔划都有点(■)横(一)
竖(丨)撇(丿)捺(丶)拐(■)提(■),等等。在构成方法上,
西夏字的含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同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类似;两种
文字的一些形体和不同部位上都有笔划变通现象;两种文字都有楷、行、
草、篆四种书体;两种文字的同音字都很多,每群同意字常用一个字作
为代表;两种文字在注音时都常用反切方法,有平、上、去、入四声的
区别。
其不同之处,西夏字比汉字更繁复,其笔划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
字少得多。同时西夏字超过20 画的字也较少;西夏字斜笔(撇、捺)字
较多,但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西夏文会意合成字比汉字里的会意字多,
其音意合成字(与汉字中的形声字相似)比汉字形声字少;西夏字类似
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构成的字,其比例比汉字大,同时更有
系统性,拼合感更强;西夏文在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即用两个或两
个字以上的字构成一个字时,无论是作意符还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
个字的一部分),其省去的部分并不固定,而汉字构字时,省形,省声
是个别现象。西夏字每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包括上、下、左、右中大部、
全体)都可以代表这个字去组成新字。因此,它没有汉字那样明显的偏
旁体系;西夏文中的音意合成字(类似汉字形声字)的表意部分不表示
物形,而汉字形声字的义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西夏文音意合成字
大多与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汉字形声字中仅有10%左右的字与声符
① 史金波:《从文海看西夏文字构造的特点》,载《文海研究》,1983 年出版。
同音,其余的只是发音相近或有一定的关系①。
四、西夏文字的应用和流传
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党项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夏国的政治和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其意义重大,被元昊“尊为国字”,下令“凡
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①。所谓“尽易蕃书”,即一律用西夏字。由于
元昊的积极推行,西夏字作为应用文字在西夏境内便迅速广泛推广流行
开来。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的记事,都用西夏文字作为书
写工具。各种佛教经典(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和汉族儒学典籍的
翻译,无不应用西夏文作为其有力的工具。
同时,西夏学者用西夏文撰写的著作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还是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如西夏人撰写的字典、辞书,保存下来
的就有以下一些:
《音同》亦作《韵统》,是用西夏文编写的一部《同音字典》也是
现存最早的字书。全书6000 余字,按声母分成九类:重唇音、轻唇音、
舌头音、舌上音、牙音、齿头音、正齿音、喉音、来日舌齿音。每类再
分为同音的若干小节,无同音字的独字分别列于各类之后,每一字下都
有简单的注释。该书成书于崇宗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 年)十月十日,
为西夏中叶的作品。
《蕃汉合时掌中珠》为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 年)西夏人骨
勒茂才编写。该书共50 页,以事门分类。作者在每一词语条目旁都列有:
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的西夏字注音,检阅极为方
便。该字典是党项人、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必备的工具书,也是目
前初学西夏语文的入门工具书。
《文海》是一部大型西夏文韵书,编纂体例兼有汉字《说文解字》
和《文韵》的长处。作者在每一字条下进行三种注释,即首先以四字解
释文字构成,接着,以较多的字解释字义,最后,以反切注音。该书是
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
此外,还有《要集》,一种按事门分类的西夏文字典;《五音切韵》,
一部编制西夏语韵表和韵图的韵书;《圣立义海》,一部包罗甚广的词
书;《义同一类》,一部大型同义词典,等等。
西夏学者除了编写了各类字典辞书之外,还用西夏文翻译了大量的
汉文典籍。其中属于儒家经典的有《论语》、《孟子》、《孝经》,等
等。属于类书的有《类林》,译自汉文类书,是中国历史人物分类故事
集。唐于立改撰,共10 卷,原本早已失传。据传世残本可知西夏文本有
10 卷50 篇,刻于乾祐十二年。属于兵书的有曹操、李莹、杜牧所注《孙
子》译本残本。及《六韬》、《黄石公三略》,等等。属于政论书的有
唐朝吴竞编撰的《贞观政要》,名为《贞观要文》。属于历史的有春秋
诸国史汇编《十二国》,等等。
在翻译和注释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有著名学者斡道冲。他曾译《论
语注》,并作《解义》20 卷。称《论语小义》,并著有《周易卜筮断》①。
① 参阅史金波著:《西夏文化史》,第一章《西夏文与西夏语》。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①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在用西夏文翻译的著作里,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译自汉、藏文佛经。
而用西夏文书写、镌刻的碑文、题记,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
文物、史料价值。至于用西夏文铸刻的印章、牌符、钱币等,更是琳琅
满目,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西夏文字自创造到停止使用,经历近5 个世纪。西夏自1038 年建国,
到1227 年灭亡,这中间西夏文从未停止使用过。西夏灭亡后,西夏文继
续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和使用。蒙古称西夏为河西,因此,西夏文被称
为“河西字”。公元1302 年(元大德六年),在杭州大万寿寺完成了雕
刻的河西字《大藏经》有3620 余卷,并由僧官主八印造三十多藏,施送
西北各地寺院“流通供养”。这说明西夏灭亡 16 年之后,西夏文还在
西北地区使用和流传。公元1345 年(元顺帝至正五年),完成的居庸关
过街塔洞壁的六体文字(西夏文、汉文、藏文、梵文、八思巴蒙文、回
鹘文)碑,其中有西夏文两大咒和《如来心经》、《造塔功德记》。党
项人中书平章政事纳璘参加此项工作。而党项僧人智妙酩部和那征师则
是主持西夏文译写者。这说明西夏灭亡后的118 年,居住在今山西居庸
关一带的党项人中还流行着西夏文字。
但居庸关六体石刻并不是西夏文字流行的最晚时间。公元1502 年(明
孝宗弘治十五年),有一批西夏人在今河北保定建立西夏文经幢(chuā
ng 床,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由此可知,西夏文自使用到终止,至
少有500 年以上的时间。
第五节 西夏的科学
一、天文与历法
有关西夏天象的记载,大体上始于公元982 年(宋太平兴国七年)。
是年二月“月犯井鬼”,何谓井鬼?“史记天官东井舆鬼,雍州之分,
新唐志夏州东井之分”①。因此,所谓“月犯井鬼”,其国主兵,即天象
预示着夏州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将要起兵反叛宋朝。这虽然是无稽之谈,
但却是“书西夏天象始此”①。据有关史书记载,自继迁叛宋,至西夏灭
亡,有关天象特殊变化的记载,诸如日食的发生,星宿的孛犯,以及彗
星的出现,约60 余次。西夏统治者认为这些特异的自然现象是天神对人
类吉凶祸福的预示和警告。如公元1030 年(宋天圣八年)火星入于南斗。
西夏谣言四起:“火星入南斗,天子下堂走”②。德明畏惧,被迫迁居贺
兰山,并祈祷解灭。公元1040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
正月,“日有食之”③,日西先出现一珥,谋臣杨守素认为这种日食现象
预示着军事的胜利,并力劝元昊攻取延州。元昊果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旨
在夺取延州的军事行动,发生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公元1097 年(夏天
祐民安八年,宋元符元年)八月,天空出现彗星,时母党首领梁氏正调
兵遣将,准备攻打宋泾原路,见彗星出现,以为不吉,于是下令放散人
① 《西夏书事》卷3。
① 同上。
② 《西夏书事》卷11。
③ 《西夏书事》卷13。
马。崇宗乾顺“仿中国制,减膳避殿,下罪己诏,大赦,改明年元曰永
安”④。
尽管西夏统治者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一些天象做了迷
信的分析和解释,但他们对天文的观测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据有关
文献记载,西夏有分析、解释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这
表明西夏设有司天监的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观测天文。由于长期对天
象的观察,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天文知识。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
珠·天相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日、月、星、辰。如对星象的记载,将
天空分为东、西、南、北4 个方位(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个
方位有7 个星宿,总计有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
虚、危、室、壁等28 宿。此外,对气象的记载也比较详备。如风有和风、
清风、金风、朔风、黑风、旋风;雨有膏雨、谷雨、时雨、丝雨;云有
烟云、鹤云、拳云、罗云、同云,等等。当然,西夏的天文学知识并非
自己的独创,而是一方面继承中原王朝的天文学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
观测体验而形成的。
在西夏天象的记载中,其中有些科学资料诸如水灾、旱灾,地震,
等等,对后人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如《重修凉州感应塔碑铭》记载公
元1092 年(夏天祐民安三年)凉州大地震,震坏了该地的感应塔。这一
记载为我国地震学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西夏建国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历法。公元1001 年,宋司天监参考
以前历法,制成“仪天历”,应德明之请,颁赐西夏。“德明时行中国
仪天兴注历垂三十年”①。这是西夏使用宋朝历法的最初记载。公元1023
年(宋天圣元年)八月,宋制成“崇天万年历”,打算颁行西夏,但“未
及颁而曩霄称帝,自为历日,行于国中”②。元昊设“大恒历院”的机构,
掌管历法的编制和颁行。表明西夏统治者对历法的重视。但西夏自己制
定了哪些历法?无从查考。从留下的实物看,未见纯西夏文编制的历书,
但有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如黑水城出土,现藏于俄国的五种西夏历
书中,就有西夏文、汉文合璧书写。至于出土于黑水城现藏于大英博物
馆的成于公元1047 年(天授礼法延祚十年)的与一般历书不同手写西夏
历书残页,采用表格形式。其中表示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