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50章

简明西夏史-第50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笼络各族上层,经常注意调整民族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以及文献记
载不全,等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西夏统治者充分利用佛教
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限制遏制人民的反抗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发展佛教的过程中,西夏统治者延请回鹘和吐蕃高僧到西夏讲经
说法,翻译佛教经典,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夏同新疆、西藏之间的文化
交流,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提高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西夏佛教的发展,对西夏艺术的进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众所知,佛教的发展,需要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书
① 《西夏书事》卷19。
法、建筑等等)进行广泛的宣传。而各种艺术形式在宣扬、服务于佛教
的过程中,同时丰富、发展了自己。由于西夏统治者和虔诚的佛教信仰
者,对佛教艺术的高度重视和提倡,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从而使西夏佛教艺术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精品,促使西夏艺术发
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三、其他宗教
西夏统治者除了大力提倡佛教外,对其他宗教也采取兼容的政策。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西夏境内曾流传过道教。《文海》解释“仙”字为
“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长寿者”。史称:
“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①。
这里所谓“辟谷”,即不食五谷而食药物以求成仙。宁明为元昊太子,
太子带头信仰道教,说明道教在西夏有相当的影响。公元1081 年,宋朝
五路伐夏,当宋军逼近灵州,夏人纷纷逃难,“灵州城中惟僧道数百人”
②。这里僧道相提并论,说明灵州一带道教势力与佛教不相上下。此外,
黑水城的出土文物,诸如《易经》残本,晋人郭象所注《庄子》残本,
宋人吕惠卿所著《吕观文进庄子外篇义》,《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
经》,以及有人头像图解的骨相图,等等,都足以说明西夏道教在理论
上的根底及其在西夏宗教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至于黑水城南城外,发现有一座伊斯兰教寺庙,虽然难以确定究竟
是西夏还是元朝遗物,但即使是元朝遗物,也很难排除它受过西夏伊斯
兰教影响的可能性。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着唐古忒省(即敦煌)
“人民信奉佛教。居民大部分是土库曼族,少部分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徒
和回教徒”③。甘州城人民大多数信奉佛教,也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
徒。“基督教在该城建筑了三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而佛教徒根据全省信
徒的需要,建筑了更多的庙宇庵堂”④。这说明西夏末和元初,在沙州和
甘州一带,与佛教并存的还有景教和伊斯兰教,尽管它的势力远远不及
佛教势力之大。
第四节 西夏文字
一、西夏文字的创制
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时间以及由谁创造的,因有关文献记载相互牴
牾而产生歧异。一种意见认为创自李德明时期。如《辽史·西夏纪》云:
“晓佛书,通法律,尝观太乙金鉴诀,野战歌,制蕃书十二卷,
又制字若符篆”。
这里的所谓“蕃书”,当指西夏文。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元昊时期创制。
《宋史·夏国传》云:
① 《长编》卷162,庆历八年正月辛未。
② 《长编》卷318,元丰四年十月庚午。
③ 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第40 章,《唐古忒省》,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④ 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第44 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徵》。
“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书十二卷,字形体方
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与《宋史·夏国传》记载大体相同,即认为是元昊时期由元昊本人所创
的文献,还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曾巩的《隆平集》。另
外沈括的《梦溪笔谈》,虽然认为是元昊时期创制,但创造者为野利遇
乞。该书卷25 记载:
“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
至是献之”。
在西夏文创造时间问题上,应以元昊时期为可信,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上引《辽史》的那段记载,显然是将元昊误为德明,(原文
“子德明”应作“孙元昊”)不足为据。
第二,一些少数民族在其称帝建国之前,往往先制文字,西夏也不
例外。元昊称帝后,给宋仁宗所上的表章有“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
证明西夏文字确为元昊时期所创。
第三,据西夏人写的《妙法莲华经序》记载:
“此后,凤角城皇帝,以自国语言,兴起蕃礼,创制文字、翻
译经典? 。”①
所谓凤角城皇帝就是元昊。这条材料有力地证明了西夏文字创制于
元昊时期。
关于西夏文字是谁创制的?无论认为元昊所创,或者遇乞所创,都
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并非某一个杰出人物所能恁
空想出来的。它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它的产生和形成有一
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它的真正的创造者只能是劳动人民。实际上
很不规范的和比较原始的西夏文字,在元昊建国之前,即在民间已经产
生和流传。元昊的功劳只不过命野利仁荣将民间流传的西夏文字加以搜
集、整理、归纳和演绎,并用法律形式予以公布,在全国推行。
二、西夏文字的结构
保存到现在的西夏文约有6000 余字。从形体上看,乍视和汉字很相
象,都是方块字。但仔细熟视与汉字并不相同,其字体繁冗,结构复杂,
状“类符篆”。从笔画看,西夏字太多在10 画以上,常用字中6 画以下
仅占总字数的1%左右。
西夏文字,也像其他任何一种文字一样,尽管构造复杂,但仍是有
规律可循的。最早探索西夏文字构造的,是我国著名学者罗福苌(cháng
音长)。1914 年,罗福苌从俄国学者伊凤阁手中获得《掌中珠》,进行
研究,著《西夏国书略说》。他用汉字“六书”法,即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假借、转注法去分析西夏文字,并概括出西夏字的一些偏旁
和部首。罗福苌的研究,开我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字的先河。
外国学者沿着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成绩显著的有日本的西田龙
雄。1966 年,西田龙雄著《西夏语之研究》。该书将西夏文字分为基本
文字和派生文字两种,指出两种文字有五种结合关系。同时还将西夏文
字分解,归纳出329 种文字要素。此外,还概括出一些西夏字部首,将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西夏字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西夏时期编纂的各种字典,包括《文海》、《音同》、《蕃汉
合时掌中珠》、《义同一类》、《圣立义海》、《五音切韵》,等等的
发现与公诸于世,尤其是《文海》的刊布,给专家们对西夏文字结构的
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西夏人所著的《文海》,是一部
最系统最全面的西夏文辞书。该书以声、韵为经纬对西夏字进行归类,
对每一个字的形、义、音都有详备的注释。1983 年出版的史金波、白滨、
黄振华所著《文海研究》一书,他们除了对《文海》进行校刊、汉译、
编索引外,还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文海》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史金波同志对西夏文字结构特点的分析,读之令人
耳目一新。通过《文海》对西夏字的研究,我们清楚看到了西夏字构造
的规律。
西夏文字的构成可分为单纯字与合体字两大类。
单纯字一般笔画较少,因为它构成新字的机会较多,是组成文字的
基础。单纯字又可分为两种:即表意单纯字。多记录常用词,用固定的
字义。如■(人)。■(一)■(手)■(小),■(老),■(上),
■(圣),■(女),等等。这些字构成新字的比例最大。表音单纯字,
通常为借词,地名,人名和佛经真言注音。如■(吃)、■(下)、■
(居)、■(嵬),等等。这些单纯字也是构成新字的成分之一。
合体字包括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三类。
合成字是由2 个字、3 个字,有的甚至由4 个字组成一个字。组字时
一般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如左部、右部、上部、下部、中部;有时也
用一个字的大部分或全体。组合方式有60 余种。合成字还可分为会意合
成。即会两字或三字之义为一义。如■(水)、■(土)合成■(泥)
字。■(膝)■(手)■(行)成合■(爬)。音意合成,即两字合成
一字时,其中一字起标音作用,它与合成字同音;另一字起表意作用,
它与合成字字义有关。如■(吃)■(做)合成■(工匠)'吃'。这种
音意合成字,与汉字中形声字类似。以上两类合成字占西夏字总量的80
%左右。成为西夏字的主干。音兼意合成,有一部分字,不仅表意字与
被解释字字义有关,其表音字也与该字字义有关。如■(木)■(渡)'■]
合成■(船)[■',这里的“木”表示“船”的质料,“渡”表示船的
用途。而“渡”字和合成字“船”同音,“船”成为“渡”字的引申意
义。反切上下字合成,即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这两个字正是合成字的
反切上字和下字。换句话说,就是合成字的读音恰是这两个字中第一个
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合而成。如■(虚)■(耶)合成■(胁)。
用这种方法构成的字,仅占西夏字总数的0。5%左右,是西夏字构造中一
种特殊现象。间接音意合成,即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时,一字表意,另
一字不直接表音,而是把它译成汉语后,由该汉字的音起标音作用。如
■(汉)〔■〕■(城)合成■(姓)[汉'。长音字合成,即以发音与
之相应的西夏字和意义为“长”的西夏字共同组成之字。如■(阿)■
(长)合成■[阿长呼]。
互换字是把一个字中的两个部位交换位置组成新字。新组成的字和
原来的字往往在字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常连起来共同组333
成一个词或词组。这类字在西夏文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种字有几类互换
法。左右两部分互换。如■(指)■(趾)■(悔)■(改)。中间不
动,左右互换。如■(斫)■(断)。上部不动,下部左右两边互换。
如■(藏)■(匿)。左边不动,右边的两部分互换。如■(逃)■(服)。
右边不动,左边两部分互换。如■(缩),■(皱)。大部不动,一个
侧角的两部分互换。如■(水)■(鱼)。
对称字是西夏文中另一种合体字,即一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等。这
类字往往有双之意。如■(唇),■(双),■(分)等。有的字除左
右两边相等外,中间还有一竖。如■(称),■(中),■(畦),等
等。
此外,在西夏文中还有少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人)字
象人形。■(虫)字象多足的虫形。后者如■(丝),象一条虫在小屋
内,指示蚕茧的形状①。
三、西夏字与汉字的异同
党项族与汉族是古老的兄弟民族,西夏文化源远流长,它受汉文化
的影响很深,因此,作为西夏字不可能不受汉字的影响。尽管西夏在创
造文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