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国之方,无非食货。? 。且吾朝立
国西陲,射猎为务。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昔人云:‘虚美
熏心,秦乱之萌’,又云:‘浮名妨要,晋衰之兆’。臣愿主上,
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也”③。
即反对以儒治国和振兴儒学。虽然乾顺根据当时的国情,权衡利弊得失,
最后采纳了薛元礼兴办国学(即汉学)的建议,但它反映了统治者在是
否要振兴儒学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和矛盾斗争。
同时,这种矛盾斗争,在西夏历史上并非仅此一次。如仁宗仁孝大
力振兴儒学,兴办学校,发展科举,但外戚任得敬却上疏反对道:
“经国在乎节俭,化俗贵在权衡。我国介在戎夷,地瘠民贫,
耕获甚少。今设多士以任其滥芋,縻禀禄以恣其冗食,所费何资乎?
③ 《西夏书事》卷38。
① 《蕃汉合时掌中珠·序言》。
② 《西夏书事》卷31。
③ 《西夏书事》卷32。
盖此中国之法难以行于我国者,望陛下一切罢之”①。
这种倒行逆施的建议虽然未被仁孝采纳,但反映了西夏统治者在是否要
振兴儒学,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问题上矛盾斗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西夏儒学的历史作用大体上有以下三点:
第一,促使西夏立国方针的转变,导致兵政日益废弛。景宗元昊称
帝建国时确定的立国方针为“尚武重法”。但这一立国方针,到崇宗乾
顺亲政后,随着西夏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儒学的振兴,转变为“重文
尚法”,以儒治国的方针。这一方针的转变,使尚武强悍的党项民族,
变为愈来愈文弱,军队素质因此下降,军事力量日益削弱,到末主■时,
终因军政废弛而寿终正寝了。
第二,对于维护西夏的统一,防止夏国的分裂,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仁宗仁孝之时,一些刚直不阿的大臣,同外戚任得
敬的斗争上。仁孝时外戚任得敬擅权专作威福,欲与仁孝分治西夏国家。
一些饱学儒学经典,怀着满腔忠君爱国思想的大臣,不顾个人安危,挺
身而出,揭露任得敬的专横跋扈图谋不轨的罪恶和阴谋。史载:
“(热辣)公济骨鲠有风裁,见得敬专恣日甚,抗疏言:‘得
敬为国懿亲,擅权宠,作威福,阴利国家有事以重己功,岂休戚与
共之谊?请赐罢斥’。得敬怒甚,欲因事诛之。仁孝恐为所害,今
致仕归。得敬奸谗,举朝多为折挫,敢与相是非词气不挠者,惟公
济与焦景颜、斡道冲而已”①。
这说明通过西夏儒学的振兴,儒家的三纲五常和忠君爱国思想,已经深
入人心,成为人们行动的准绳。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产生了一
批像热辣公济那样的直言敢谏的骨鲠之臣。他们对权臣任得敬所作的斗
争,对于改善西夏吏治,避免夏国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
权,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西夏通过一百多年的兴办学校,发展
科举,到仁宗仁孝时已从一个人才缺乏的国家,变为人才充足的国家。
其人才之盛,得到了金朝使者的称赞。史载:
“金主遣宿直将军温敦斡喝来横赐,仁孝使枢密都丞旨梁元
辅、中书舍人赵衍为馆伴。元辅有口才,议论风生,斡喝不能难。
使回,称夏国多才,较昔为盛”②。
从“元辅有口才,议论风生,斡喝不能难”看,说明西夏人才质量之高,
同金比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夏通过振兴儒学,不仅为其自身培养了足够的人才,而且还为元
朝统治者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为元朝统治者所用,对蒙古人的汉
化,以及蒙汉文化的融合,起了加速的作用③。
第三节 西夏的宗教
① 《西夏书事》卷36。
① 《西夏书事》卷37。
② 《西夏书事》卷36。
③ 参阅拙作:《略论西夏的儒学》,载《兰州大学学报》1992 年第3 期。
一、建国前党项人的宗教信仰
党项人在迁入西北地区前,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对“天”的崇拜。史
载:
“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①。
其所以对“天”进行崇拜,这是由于党项人生产力水平低下所决定的。
当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早期阶段。因为生产十分落后,人们的思维能
力很弱,他们对诸如风、雷、雨、电的产生,日、月、星、宿的变化,
草木的生长荣衰等自然现象,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抗拒,认为这些现象
是“天”支配的结果。“天”是一种有意志,有生命力,能够主宰世间
一切,左右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必须崇拜它,定
期祀它。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其表现形态是自然崇拜。
党项人自迁入西北地区的庆州、银州、夏州一带以后,他们已由自
然崇拜发展到对鬼神的信仰。据北宋沈括的记载:
“盖西戎(即西夏党项族)之俗,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
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神明’”②。
《宋史·夏国传》说“笃信机鬼,尚诅祝”。
在党项人的心目中,神鬼先知先觉,神通广大,主宰一切,但他们
有着明确的分工。据西夏文字典《文海》的记载,神主善,叫做“守护”。
神有天神、地神、富神、战神、大神、护羊神,等等。鬼主恶,叫做“损
害”。鬼有饿鬼、虚鬼、孤鬼、厉害鬼、杀死鬼,等等。对于主善的庇
护人类的神应当尊崇、供奉、祭祀、祷告,对于主恶损害人类的鬼,则
应用迷信的方法驱逐和诅咒。
党项族由早期的自然崇拜,发展为多神信仰,是与党项社会的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随着党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项社会也由早期向晚期
过渡,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相应有所提高,从笼统崇拜天,到崇拜各种具
体的自然现象,并将它加以人格化,使之变为具有生命的和意志的自然
神,这在认识上是一种深化的表现。
西夏对多神的信仰,在其建国之后仍然存在。如公元1038 年,元昊
称帝后,曾“自诣西凉府祠神”①。公元1176 年(夏乾祐七年)仁孝曾
在甘州黑水河边立黑水桥碑,祭告诸神,祈求保护桥梁,平息水患。仁
孝在祭告的碑文中,以九五之尊,凌驾于诸神之上。“敕镇夷郡境内黑
水河上下,所有隐现一切水土之主,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
神等,咸听朕命”②。在仁孝看来,皇帝受命于天,应当主宰一切(包括
诸神在内),其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与当时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
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相适应的。
党项族在崇拜鬼神的同时,还崇尚巫术。在党项人的宗教活动中,
巫占有重要的地位。党项人称巫为“厮”,巫师被称为“厮乩”。巫是
沟通人和鬼神间的桥梁,其手眼通天,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巫
术的职责之一是驱鬼,咒鬼。如何驱鬼、咒鬼?其法,挖一坑,将“鬼”
① 《隋书》卷83,《党项传》。
② 沈括:《梦溪笔谈》卷18,《技艺》。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② 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 年第1 期。
送入坑中,同时在坑边咒骂,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祸。另据《宋史》记
载:
“不耻奔遁,败三日,辄复至其处,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
招魂’”③。
说明“杀鬼招魂”,是西夏人在战争中经常施行的一种巫术。
巫术的职责之二是占卜。占卜的目的是问吉凶,占疑难。占卜在党
项人的日常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夏统治者出兵作战,往往先
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决定进止。《宋史》载:
“每出兵则先卜。卜有四:一,以艾灼羊髀骨以求兆,名‘炙勃焦’;
二,擗竹于地,若揲蓍以求数,谓之‘擗算’;三,夜以羊焚香祝
之,又焚谷火布静处,晨屠羊,视其肠胃通则兵无阻,心有血则不
利;四,以矢击弓弦,审其声,知敌至之期与兵交之胜负,及六畜
之灾祥,五谷之凶稔”①。
这说明党项人的占卜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用于军事,而且渗透到党项
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西夏除了盛行党项族的占卜术外,还从中原王朝传入了易卜。如西
夏学者斡道冲用西夏文作《周易卜筮断》一书,在国内广为流行。另外,
甘肃省武威下西沟岘山洞中发现的西夏文占卜辞,采用的是以天干地支
计时日的占卜方法。如“寅后日变甲时安,巳后日变丁时安,申后日变
丑时安,亥后日变(癸)时安? 。”②这种方法明显受到汉人占卜的影响。
二、西夏佛教
1。佛教兴盛的原因
公元1007 年(宋景德四年)李德明母罔氏下葬,要求到宋山西五台
山修供10 寺,并派致祭使护送供物至五台山,这表明至少自德明开始,
统治者开始崇尚佛教。西夏建国后,由于元昊等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日
益兴盛起来。西夏佛教之所以兴盛,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夏统治期间,战争比较频繁。灾难深重的西夏人民,为了
摆脱战争苦难,寻找精神寄托,比较容易信仰佛教。“边塞之干戈偃息,
仓箱之菽麦丰盈”①。反映了西夏人民希望停止战争,天下太平,五谷丰
登的美好愿望。
第二,西夏统治者对佛教的高度重视。不仅大力提倡,而且带头信
仰。
西夏立国后,其统治者鉴于党项族信仰的“天”,“鬼神”和巫术,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充满着阶级对抗和民族矛盾经常
成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要想加强对老百姓的思想控制,使其统治长治
久安,必须大力提倡佛教。在西夏最高统治者中,有的如开国之君元昊,
不仅带头崇信佛教,而且还通晓浮图(即佛学)之学。为了发展佛教,
他曾广搜舍利(传说中佛涅槃火化后的骨殖),妥为安置,规定每一季
③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同上。
② 转引自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23 页。
① 《嘉靖宁夏新志》卷2,《寺观》。
第一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圣节”。让官民届时烧香礼佛,即不惜用
行政命令来强制官民崇信佛教。其他统治者如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
宗乾顺、仁宗仁孝,等等,也都大力提倡佛教,带头信仰佛教。这对西
夏佛教的发展兴盛,无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邻国的影响。西夏东面是宋,南面为吐蕃(西藏),西面为
回鹘(高昌),这些都是有着深厚佛教文化基础的邻国,西夏不能不受
它们的影响。兹以吐蕃的影响为例,如众所知,西夏佛教分为禅宗与密
宗两派,其中以禅宗的势力较大。但传入河西地区的佛教,主要是藏传
密宗。该教派与禅宗不同,可以娶妻婚配。元人马祖常《河西歌》云:
贺兰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却召瞿昙作夫婿。
这里的“瞿昙”泛指僧人。它说明河西佛教与藏传密宗的渊源关系。此
外,西夏佛教还深受中原佛教及高昌佛教的影响。
第四,原有的基础。西夏佛教也同儒学一样,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
逐步发展起来的。以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为例,在西夏统一之前,河西
地区长期为回鹘、吐蕃以及汉人建立的归义军政权所割据。这些割据政
权在其统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