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40章

简明西夏史-第40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为229 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
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
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
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
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
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
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
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
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
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
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
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
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
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 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 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
人,宣政院供职者4 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
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
① 《元代西夏人物表》,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 年第1 期。
① 《元史》卷17,《世祖本纪》。
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 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
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
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②。江淮红巾军包围安
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
有《青阳先生文集》③。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 年(元
大德六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
大藏经3630 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①,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
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
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三、投金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西夏遗民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
阳)、邓(今南阳)、申(今信阳)、裕(今方城)一带,给田耕种,
并派专人管理。《金史·西夏传》云:
“先是夏使精方匦匣使王立之来聘,未复命,国已亡,诏于京
兆安置,充宣差弹压,主管西夏降户。正大八年五月,立之妻三十
余口至环州,诏以归立之,赐以币帛,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
乞不仕,居申州。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
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
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份党项人。从给田耕
种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属于以农为业之民。
四、迁徙
1。迁至四川木雅地区
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于西夏亡国
后,南渡洮河,横越松潘草原,出阿细、班佐、沿金川河谷南下,经过
丹巴、乾宁等地约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
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
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即“西夏王”。因西吴即西夏的对
音。“夏”与“下”为同音字,“下”字古音读“虎”,因此,西夏被
念为西吴。该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不悖。明初,当朱元璋攻打盘据于四
川重庆一带的明玉珍时,曾出兵助讨,立有战功。至成祖永乐六年(公
元1408 年)被封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即明正土司。“至清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 年)嗣斩而绝”①。该政权首尾470 余年。
2。迁至山西居庸关与河北保定
公元1345 年(至正五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参予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1。
① 参阅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原载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中国学典馆出版单行本。
该工程的纳麟及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党项人迁居于此。
1962 年9 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的西
夏文“胜相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 年),幢之所记西复人,
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
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这八十多人中,包括男女、僧俗、姓名、
法号、复姓和单名。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所谓蕃姓,即西夏以党项羌
为主的非汉人姓氏”②。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
定并定居于此。
②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1 期。
第七章 西夏的社会经济
要了解西夏的社会经济,必须将它放在中国古代中世纪辽宋西夏金
时期的整体发展阶段去考察。因为它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一时期是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周边少数民族扩展的时期。此时的
宋朝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是财
富积累的情况去看,均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在宋朝的影响下,辽、夏、
金和西北的高昌、回鹘、龟兹(均在今新疆境内),和西南的吐蕃、大
理,都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中原地区的差
距正在日益缩小,或者接近。西夏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农业为主,手
工业、商业所占比重不大。现分述于后。
第一节 西夏的畜牧业与狩猎业
一、畜牧业
畜牧业是党项人传统的生产部门,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党项人长
期从事畜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随着放牧地区的扩大,畜
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西夏)以马羊立国”①,因此,西夏
统治者对畜牧业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视。在中央机构的十六司中,设群牧
司来统一管理全国的畜牧业。
西夏立国后,在“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①的比
较广阔的版图内,存在着许多天然的牧场。以走廊著称的包括今敦煌、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自古即为著名的牧区。位
于河西走廊东部的凉州,素有畜牧甲天下之称。皇祐三年(公元1051 年)
三月,辽兴宗三路伐夏,“北路兵至西凉府,获羊百万,骆驼二十万,
牛五万。”②说明凉州畜牧业兴旺发达的盛况。仅次于凉州的“瓜沙诸州,
素鲜耕稼,专以畜牧为生”③。至于山丹的马营滩,自古就是天然的牧场,
西夏曾在这里设皇家马营,专门培养供皇室用的优良品种。解放后,在
这里设有山丹军马场,专门培养军用马匹,并培养出优良品种——山丹
马。
西夏的另一牧区为河套地区。它包括河套南部的银、夏、盐等州及
河套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额济纳旗一带。这一带盛产马、骆驼,
牛、羊的数量也很可观。如成吉思汗命孛鲁“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
级,获生口、马、驼、羊、牛数十万”④。至于盐池、中卫所产骆驼,其
毛织软而暖,为纺织上品及出口佳品。
此外,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同心等地区的人民,多以
畜牧为生,其羊毛品质甚佳,为西夏出口的大宗传统商品。
本世纪70 年代发掘的西夏皇陵和西夏省嵬城址,出土的石马和大量
① 《东坡志林》卷3。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7。
② 《长编》卷168,皇■二年三月庚子。
③ 《西夏书事》卷32。
④ 《元史》卷119,《孛鲁传》。
的羊、牛、骆驼及其它畜骨,说明畜牧业在西夏社会经济中所占的重要
地位。
二、狩猎业
除畜牧业外,还有原始的狩猎业。主要分布于西夏山区、沙漠和半
沙漠地区。西夏对宋辽的贡品中有兔鹘、沙狐皮、犬、马等。其兔狐皮
显然是猎获之物。公元990 年(宋淳化元年)三月,李继迁遣使至契丹
贡“沙狐皮一千张,兔鹘五只,犬子十只”①。一次进贡一千张沙狐皮,
表明其猎获物数量之多。
西夏的狩猎业,不仅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且还是西夏最高统治者
与部落酋豪商议军事,练兵打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元昊“每举
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
其长”②。这种狩猎业即使到了西夏的中后期,封建经济获得比较充分发
展之时,也从未间断。如乾顺时,御史大夫谋宁克云:“吾朝立国西陲,
以狩猎为务”③。仁孝在位期间,经常到贺兰山狩猎。说明狩猎业始终是
西夏封建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和统治者习武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西夏的农业
一、农业发展的段落划分及主要农产品
农业为西夏“赖以为生”的又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西夏中央政府
设立的十六司中,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农田司”,表明统治者对农业
部门的重视。西夏的农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党
项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权,到继迁攻占灵州之前,在这期间,夏州
统治者虽然占有河套地区无定河两岸的银、夏、绥、宥诸州,但这些地
区并非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除宥州产粮较多外,“每岁资粮,足取洪
宥”,其余地区“地不产五谷”①。因此,农业在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
位。
第二阶段,自继迁占领灵州、兴州、到元昊攻占河西走廊之前。这
是西夏农业获得明显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由于兴、灵二州,地
处黄河冲积平原,水利发达,宜农宜牧,为历代屯垦,振兴农业的理想
之地。如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
战之地”②。今天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及银川南面的大部分地区,
包括在兴、灵二州之内。由于兴、灵二州农业得到了发展,生产了较多
的粮食,除供当地居民食用外,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如公元1110 年(夏
贞观十年,宋大观四年)秋,瓜、沙、肃三州大饥,“乾顺命发灵、夏
诸州粟赈之”③。除兴、灵二州农业发展比较突出外,在宋夏交界的沿边
①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1,《外国贡进礼物·西夏国贡进物件》。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③ 《西夏书事》卷32。
① 《宋史》卷325,《刘平传》。
② 《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③ 《西夏书事》卷32。
地区,由于德明同宋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从而使这一带的农业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所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④。正
是这种发展的客观写照。
第三个阶段,自元昊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尽有河西之地”⑤,称帝
建国,到仁孝统治时期。这是西夏农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