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24章

简明西夏史-第24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圣九年)十二月,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随即将其姐姐兴平公主嫁给
元昊。元昊也因此被封为驸马都尉,晋爵为夏国公、西夏王。
但元昊与兴平公主婚后很不和睦。公主生病,元昊不去看望,也不
向兴宗报告。兴平公主因忧伤过度,闷闷不乐而死。当辽兴宗得知姐姐
因元昊冷落忧愤而死后,十分恼怒,立即派北院承旨耶律庶带了诏书责
问元昊,对元昊极为不满。
第二,在夏宋战争中,元昊因惧怕辽兴宗因兴平公主之事,背夏联
宋,“南北合兵”夹击西夏,尽量讨好辽国。如将截获宋押送冬装俘虏
与冬装献给辽国,以便继续维持辽夏结盟的关系。同时,元昊根据盟约
互相支持的精神,主动请求兴宗发兵攻宋,以便配合他的军事行动。但
此时的辽兴宗已与元昊貌合神离。他表面上答应出兵,实际上只集兵幽
州,不再前进,元昊对此极为不满。
第三,在同西夏毗邻的辽境内居住着许多党项部落。这些部落,随
着西夏国力的强盛,有的举族附夏,从而使辽夏边界的民族问题日益复
杂起来,成为辽夏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公元1043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
六年,辽重熙十二年)八月,辽境内夹山一带的党项部落岱尔族起兵反
抗,辽屡次派兵镇压,不能平定,于是请求元昊出兵协同会剿,结果镇
压了这次反抗。但辽兴宗却独吞了全部掳获之物,从而加深了元昊对他
的怨恨,并伺机报复。此后,元昊不断出兵深入辽境,劫掠财物,同时
引诱辽境内夹山南部地区的党项部落叛附夏国。当辽兴宗得知辽节度使
党项人屈烈等叛附夏国的消息后,立即派遣使者要求元昊归还,被元昊
拒绝,从而使辽夏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四,元昊对辽违背盟约,单独与宋和好,接受宋朝每年所增绢、
银极为不满。正如曾经多次出使辽朝商办此事的富弼所指出:
“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宋朝),前年(指公元 1042
年,庆历二年九月),契丹背约,与中国复和,元昊怒契丹坐受中
国所益之币(指宋每年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与辽),因此有隙,
屡出怨辞”①。
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元昊因辽违背盟约,独自得到宋朝的好处而迁
怒于辽,则是很自然的事。
第五,在辽夏关系出现裂痕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辽为了在经济上
① 《长编》卷151,庆历四年八月甲午。
制裁元昊,下令禁止夏使在辽境“私市金铁”②,甚至禁止夏人到吐谷浑
和党项人居住之地购买马匹。为了使其经济制裁行之有效,辽兴宗又下
诏“禁约诸蕃,令沿边筑障砦防遏之”③。
公元1044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辽重熙十三年)五月,辽境内
的党项族再一次起兵叛乱。兴宗派辽南面招讨罗汉奴领军镇压,元昊出
兵救援,杀死了辽招讨使萧普达等,兴宗大怒,下令调集诸道兵马讨伐
夏国。双方剑拔弩张,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从上述辽夏主要矛盾的发展看,辽夏之战的实质,在于争夺对西北
诸党项部落的统治权。正如宋臣欧阳修所指出:“(辽兴宗)与元昊争
夹山小族,遂至交兵”①。
二、战争的经过
公元1044 年十月,辽兴宗在做好讨伐夏国的一切准备之后,亲率骑
兵10 万,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以皇太弟天齐王重元为
马步军大元帅,率领骑兵7000 出南路,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领骑兵6
万出北路,东京留守赵王萧孝友率师为后应。辽三路大军渡过黄河,长
驱直入西夏境400 里,未遇夏军拦击。此时辽兴宗将其主力驻扎在得胜
寺南壁,而元昊率领的左厢夏军则屯聚于贺兰山北。兴宗命殿前副检点
萧迭里同先锋获卫经宿直古迭纵兵掩击。元昊率军迎战,辽军锋不可挡,
夏军抵挡不住,大溃。
元昊率军退守贺兰山中,因考虑到辽兵势盛,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决定暂行缓兵之计。派遣使者到辽军中向兴宗奉表谢罪请降。兴宗对此
犹豫不决。韩国王萧惠从容进言道:
“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天诱其衷,
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②?
辽兴宗同意萧惠的意见。命萧惠主动对元昊发起进攻,元昊率军迎敌,
辽军不断增援,士气正盛。为了避其锋芒,元昊命令夏军向后撤退100
里,每退30 里便烧掉了那里的房屋和粮草,并一连退了3 次。辽军所到
之处,人无粮,马无草,无法再战。辽兴宗在此焦土政策的压力下被迫
答应许和。但元昊却乘辽军人疲马饥之时,纵兵突击萧惠大营。萧惠率
军应战,元昊败退,辽军乘胜追击。正当夏军处于危急之时,突然狂风
大作,飞尘蔽日,天昏地暗,辽军大乱,元昊率军乘机掩袭,萧惠军败,
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元昊乘胜向驻扎在德胜寺南壁的辽军主力发
起进攻,辽军大败,俘掳辽国大臣数十人,驸马萧胡覩被活捉,兴宗狼
狈逃脱,其出征夏国随身携带的器服车骑成了元昊的战利品。
元昊在反败为胜的情况下,遣使同辽讲和。为了表示讲和的诚意,
对俘获的辽国驸马萧胡覩破例免其“劓鼻”①之刑。不久,在辽兴宗的请
②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③ 《西夏书事》卷16。
① 《长编》卷155,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② 《辽史》卷93,《萧惠传》。
① 《西夏书事》卷7。
求下,“以胡覩来归”②,将他放回辽国。至于辽军战俘元昊将一部分用
于交换被扣留的夏国使臣,另一部分献给宋朝,显示西夏对辽的胜利。
但宋仁宗只接受元昊上表,拒绝接受所献辽俘。
由于这次战争双方的决战地点在河曲(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
史称河曲之战。
三、夏胜辽败的原因及其对辽的影响
河曲之战最终以夏胜辽败而结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由于双方指挥上的差异所造成。
元昊在敌强我弱,辽兵锋不可挡的形势下,先求和以示弱,接着以
退为进,实行清野焦土之策以挫其锋,然后乘其人困马乏、军心涣散之
机,全力出击,一战而胜。这种胸有成竹,随机应变,调动有方的指挥
艺术,与辽兴宗的胸无成竹、优柔寡断,调度无方,一味只知硬打硬拼
的打法,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如清人吴广成所指出:
“曩霄此举,直以待宋者待契丹矣。是时辽主以十万众直逼贺
兰,志吞平夏,而曩霄乞降以骄其师,退兵以示之弱,直待契丹士
困马疲,成功一战,而乘其全胜之势,即作请和之举,使契丹不得
不从。与前之款宋者若出一辙,岂非玩二国于股掌之上乎?然宋之
许和,尚有契丹为先容,若契丹之和,直自与和耳。其不竞更出宋
下矣。噫!”①
这虽未对比出两者指挥上的差异,但指出元昊因势利导,指挥灵活的艺
术却是很正确的。
第二,与夏军训练有素,实践经验较丰,辽军缺乏临战经验有关。
北宋大臣欧阳修指出:
“臣谓北敌昨所以败于元昊者,亦其久不用兵骤战而逢劲敌
尔”②。
元昊所统帅的夏军,因经过对宋战争的锻炼和洗礼,不仅士气旺盛,而
且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对于久未参加战争锻炼缺乏临战经验的辽兵
来说,当然是“劲敌”。加上辽方指挥不当,其被“劲敌”战败,似乎
是很自然的事。
这场战争对辽国来说,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正如欧阳修所指出:
“(辽)累战累败,亡失人马,国内疮痍,诛敛山前,汉人怨
怒。往时北人杀汉人者罚,汉人杀北人者死。近闻反此二法,欲悦
汉人,汉人未能收其心,而北人亦以怒矣。又闻今春女真、渤海之
类,所在离叛攻劫,近才稍定”③。
这说明,第一,由于对夏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必然要加重人
民的负担。老百姓因诛敛无度对辽统治者极端不满,引起了汉人和北人
的怨怒;第二,激化了民族矛盾。由于在辽夏战争中诛敛无度,不仅引
起汉人的怨怒,而且还使在辽统治下的女真、渤海人,离心离德,“所
②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① 《西夏书事》卷17。
② 《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③ 《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在离叛攻劫”①。
第五节 党项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
在元昊建立西夏国家之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即已存在。元昊称帝
建国后,这一矛盾日益发展激化起来。究其发展激化的原因,大体上有
以下几点:
第一,元昊遇事独断专行,破坏党项部落贵族的军事民主主义制度,
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在元昊建立西夏国家前后,其社会生产关系虽然占主导地位的是封
建制,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奴隶制,甚至原始社会的残余,史载:
“(元昊)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
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②。
这说明元昊在称帝建国之前,遇事尚能与部落首领们商量,充分听取并
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保存了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主义的制度。
随着西夏国家的建立,封建经济的确立和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元
昊开始独断专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听不进臣下和诸酋的意见。如公元
1038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宝元元年)七月,元昊与诸族豪酋歃
血盟誓,相约分三道侵宋。在侵宋问题上,不允许诸酋给他提不同的意
见,“诸酋有谏者辄杀之”①。
第二,与元昊“多猜忌”、“峻诛杀”,杀戮太滥有关。史称:
“性凶鸷、猜忍”②。“曩霄用兵多诡计,其左右任事之臣,有
疑辄诛杀之??而国中数有叛者”③。
“元昊数诛诸部大人且尽??元昊所部有叛者,为元昊所诛”
④。
显然这种因“猜忌”“有疑”而任意诛杀,必然导致滥杀,对于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元昊后期的生活腐化,沉湎酒色,不问政治,大权旁落。为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创造了条件。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四次重大斗争
1。同卫慕氏的斗争
卫慕族是银州、夏州一带党项大族。早在元昊为太子时,其生母卫
慕氏被德明册封为皇后。元昊称帝建国后,也就很自然地被尊称为皇太
后。卫慕族首领山喜,野心勃勃,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以皇太后为靠
山,于公元1034 年(开运元年),密谋杀害元昊。机密泄露,“元昊沉
① 《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② 《长编》卷111,明道元年十一月壬辰。
③ 《东都事略》卷129,《西夏》。
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12。
山喜族于河,进鸩弑卫慕氏”⑤。即连他的母亲也用药酒毒死。当元昊打
算弑其母时,他的妃子卫慕氏(元昊表姐)责以大义,元昊不听。为了
斩尽杀绝,又杀死了他的妃子卫慕氏及其所生之子。说明元昊为了巩固
手中的权力,六亲不认。
2。同山遇惟亮的斗争
山遇名惟亮,弟惟永,从弟惟序,均为元昊心腹股肱之臣。惟亮、
惟永分掌左右厢兵,位高权重。公元1037 年(大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