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23章

简明西夏史-第23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和买绢等额外负担。“两川和买绢给陕西,而蜀人苦于烦敛”③。
其次,陕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即以陕西鄜
延路为例,史载: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边、栲栲寨,破五龙川,边民焚
掠殆尽”④。
至于宋夏沿边党项羌熟户,经过多次战争的烧杀强掠,“亡失太半”⑤,
而没有遭到屠杀的也往往迁徙他处,致使陕西人口锐减。
第三,宋朝国库空虚,公私匮竭。随着西夏入侵宋朝规模的扩大,
陕西驻军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包括钱帛粮草)。史载:
“宝元元年未用兵,??陕西入一千九百七十八万,出一千五
百五十一万,??用兵后,陕西入三千三百九十万,出三千三百六
十三万。”①
这是庆历三年(1043 年)户部郎中、权三司使事王尧臣,取陕西路
用兵前后岁收支财用“会计以闻”的数字。该数字表明:陕西用兵后的
军费开支,比用兵前大约增加了三分之二。如此众多的军费开支,除了
部分由陕西本地供给外,大部分要由中央和其他地区调拨。由于数量太
大,供不应求,国家积聚的财物有限,结果必然要造成国库空虚,民穷
财尽,国家元气大伤。
第四,加深了宋朝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宋夏陕西之战加重了老百
姓的负担,使宋朝本来就很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宋臣富弼在将陕
西之战前后农民起义概况作一对比时指出:
②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二月。
① 《温国文正公集》第38,《横山疏》。
② 《长编》卷140,庆历三年四月壬戌。
③ 《宋史》卷304,《曹颖叔传》。
④ 《宋史》卷311,《庞籍传》。
⑤ 《温国文正公集》第38,《横山疏》。
① 《长编》卷140,庆历三年四月己未。
“臣伏思西贼未叛以前,诸处虽有盗贼,未尝有敢杀戮官吏者。
自四五年以来,贼入州城打劫者,约三、四十州。向来入城,尚皆
暮夜窃发,今则白昼公行,擅开府库,其势日盛。??今张海、郭
邈山等数人,惊扰州县、杀伤吏民,恣凶残之威,泄愤怒之气”②。
在张海、郭邈山等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西京诸州的农民起义相继发生。
“襄、邓、唐、汝、光、随、均、房、金、商、安、郢等十余州,尽见
盗贼”,一时农民起义“遍满天下之渐”③。大有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
势。
总之,宋夏陕西之战,加大了宋朝的积贫积弱之势,加深了阶级矛
盾。仁宗年间,自庆历三年十月至庆历四年五月的“庆历新政”之所以
产生于宋夏三大战役刚刚结束,并非偶然。它与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
韩琦等曾经领导过陕西之战,目击赵宋王朝由于长期因循守旧,不思更
张而形成的种种积弊,在这次战争中暴露无遗,不无关系。
宋夏三大战役,对西夏来说,虽然达到了掠夺邻国财富,消灭异己
(如山遇惟亮等因反对入侵宋朝,被元昊用乱箭射死等),迫使宋朝承
认他所建立的大夏国家的目的,但总的来看仍然得不偿失。这场战争不
但加重了西夏老百姓的负担,破坏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严重
影响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屡有点集,人多失业”①,“黄鼠食稼,
干旱”②。反映战争破坏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用兵以来,牛羊已悉卖契
丹”③。反映战争严重影响了西夏的畜牧业。榷场关闭,“互市不通”④。
反映战争中断了宋夏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和商业贸易。这些,同德明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了明显的对照。德明加速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元昊在刚刚立国之初,在西夏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之时,却使西夏人民
卷入战争的漩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⑤
五、宋夏战争的性质
关于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的性质,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它是
一场反抗宋朝民族压迫的自卫战争。元昊是西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因
此,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以为是
很成问题的。实际上这场战争,对西夏来说,其性质是非正义的。其理
由如次:
第一,这场战争对西夏来说,自始至终是一场掠夺成性的战争。史
称:
“贼来利在虏掠,人自为战,故所向无前??。故贼不患不能
入也。既入汉地,分行钞略,驱掳人畜,劫掠财货??。”①

③ 《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
① 《长编》卷135,庆历二年二月辛巳。


④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二月。
⑤ 参阅拙作:《试论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 年第4 期。
① 《宋史》卷292,《王尧臣传》。
说明元昊发动对宋战争的目的,除了用武力迫使宋朝承认他所建立的西
夏国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掠夺邻人的财富和扩大
已经感觉不够的领土。
第二,发生在陕西的三次大战,每次都是元昊主动挑起的。他在经
过一番战争准备之后,总是先发制人,发动对宋军的进攻,然后屠掠而
行。因此,元昊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决不是什么自卫者,而是入
侵者、掠夺者。
第三,宋人也认为曲在元昊。北宋著名的史学家苏辙在评价这场战
争时指出:
“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连年入寇,边臣失律,败亡相继,
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
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朝)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何
者?知曲在元昊,而用兵之祸,朝廷之所不得已也。顷自出师西讨,
虽一胜一负,而计其所亡失,未若康定、宝元之多也。然而边人愤
怒,天下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何者?知曲在朝廷,非不已
之兵也”②。
苏辙以时人对战争是否支持为标准,对比元昊时期的对宋战争与宋神宗
的五路伐夏,认为前者曲在元昊,后者曲在宋廷,可谓言之成理,持之
有据,当不失为中肯之论。
六、宋夏和约的缔结
元昊在对宋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西夏是小国寡民,人力、
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史称:
“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
之谣以怨之”①。
在此情况下,为了巩固新建的封建政权,不如乘战胜之威,以胜利者的
姿态,向富裕的宋朝提出缔结和约,通过谈判,从中捞到经济上的好处。
元昊在三川口之战获胜后,就向范仲淹作出和平姿态,他一面“使
人于泾原乞和”②,同时又释放宋塞门砦主高延德,让他回到延州,转达
其希求和平的愿望。范仲淹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和平是有条件
的,只有元昊同意宋方提出的要求,和平才会到来。他写信给元昊道: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于中国,甚善。??
大王果然以爱民为意者,言当时之事(指称帝建国),由众请莫遏,
以此谢于天子,必当复王爵,承先大王保国庇民之志,天下孰不称
大王之贤。? 。况宗庙有先大王誓书在,诸路之兵,非无名而举,
钟鼓之伐,以时以年,大王之国,将如之何!他日虽请于朝廷,恐
有噬脐之悔,惟大王择焉”③。
这封信的意思很清楚,即恢复和平的条件是取消皇帝称号,依旧向宋称
臣纳贡。否则,只有继续战斗下去,一旦宋胜夏败,那时再向宋朝提出
② 《栾城集》卷38,《论兰州等地状》。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② 《长编》卷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③ 《长编》卷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取消帝号和称臣,以换取和平,那就成为不可能而后悔莫及了。因为条
件苛刻,加上元昊又取得了好水川的胜利,态度强硬,只好暂时作罢。
庞籍知延州后,宋政府处境艰难,曾密令庞籍寻求媾和途径,“会帝厌
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①,公元1042 年九月爆发的定川砦之战,宋
朝又遭失败,更加迫切需要和平,西夏因“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②,
也感到战争难以继续下去,于是双方又恢复了和谈联系。公元1043 年,
元昊派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与文贵到汴京(今开封市)进行和谈,因
西夏方面坚持元昊“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
称臣”③,未能得到宋朝同意,接着宋仁宗派邵良左,张士元、张子姡А
王正伦前往西夏首都兴庆府商议,“且许册为夏主”④,因元昊不肯让步,
和谈未能取得进展,于是元昊再派如定、聿舍、张延寿、杨守素到汴京
继续谈判,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
和约终于成立。
宋夏和约议定后,元昊于公元1044 年(庆历四年)五月,向宋进“誓
表”(接受议和的保证书),而宋仁宗也给元昊颁降了“誓诏”。同年
十二月,宋朝派尚书祠部员外郎张子姡С洳崂袷梗饭┓罟匍x门祗候
张士元为副使,前往西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赐“夏国主印”,至此,
完成了宋夏和约的全过程。
宋夏和约的主要内容,根据《长编》、《宋史·夏国传》等有关史
书的记载,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六条:
(一)夏主对宋称臣,奉正朔(按指循奉宋朝所颁历法)。
(二)宋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并承认西夏现有领土。
(三)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绵帛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总
数为二十五万五千两、匹、斤。(包括净赐二十万,回赐五
万五千)
(四)置榷场于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及高平砦,(宋属镇戎军,
在今宁夏固原)但不通青盐。(即西夏青盐不得远销宋境)。
(五)双方以前所俘军民各不归还,今后如有边人逃亡,不得越界
追逐。
(六)两国边境划中为界,界内听筑城堡。
六条主要内容,除了第四条对双方有利,西夏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尤其
是第三条宋朝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换取了什么呢?西夏对宋称
臣,奉正朔,而这点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西夏名义上虽
然对宋称臣,但他们在实际上照样称帝,国号大夏,设置州郡,“自置
官属”①,一切同宋朝几乎没有差别。正如宋臣韩琦、范仲淹所指出:“(元
昊)所获者大利,所屈者虚称”②。“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③。

② 《宋史》卷311,《庞籍传》。

④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② 《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寅。
③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第四节 辽夏战争
一、战争的起因
西夏同辽的战争是辽夏矛盾长期发展恶化的必然结果。元昊时期辽
夏矛盾发展和激化,大体上由下列四种因素所造成。
第一,元昊同兴平公主不睦,引起辽的不满。早在元昊被立为太子
之时,其父李德明为了加快称帝的步伐,孤立宋朝,获得辽的支持,继
续同辽结盟,主动为元昊向辽圣宗提出求婚,辽圣宗欣然许诺。但不久,
辽圣宗去世,联姻之事暂时被搁置起来。公元1031 年(辽景福元年,宋
天圣九年)十二月,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随即将其姐姐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