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孤立宋朝,争取宋境内的党项羌背宋,里应外合,“阴诱属羌
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导”⑥。说明元昊的暗中策反在一些
地区取得了成功。
及时召开党项部落酋长会议,讨论入寇宋朝方略,同他们歃血盟誓,
“(相)约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门寨、赤城路三道并入”①。对于那
些反对者严惩不贷,“诸酋有谏者辄杀之”②。
总之,元昊战前所做的充分准备工作,同宋朝处于“我无边备”③的
被动挨打状况,成了鲜明的对照。
元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宋方的种种失误是西夏获得胜利的根本
② 《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二月丙戌。
③ 《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三月壬寅。
④ 《长编》卷142,庆历三年七月辛亥。
① 《长编》卷127,康定元年六月。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
④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⑤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⑥ 《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① 同注③。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原因。
西夏方面作为指导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元昊,自幼熟读兵书,心娴
韬略,年轻时即带兵打仗,长期的战争锻炼使他成为西夏历史上最杰出
的指挥者。他结合西夏国情摸索出一套克敌制胜的用兵之法。宋人将它
概括为“包藏变谲,图全择利”④,“先谋而后战,啬财用,爱惜人命”
⑤,他的这一套,为此后的西夏统兵者所遵循。“大抵夏人用兵,皆本元
昊之法”⑥。
元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首先表现在同宋对垒的战略方针之上。
欧阳修云:
“(元昊)假僭名号以威其众,先击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悦其心,然
后训养精锐为长久之谋。故其来也,虽胜而不前,不败而自退,所
以诱吾兵而劳之也;或击吾东,或击吾西,乍出乍入,所以使吾兵
分备多而不得减息也。吾欲速攻,贼方新锐,坐而待战,彼则不来。
如此相待,不三四岁,吾兵已老,民力已疲,不幸又遇水旱之灾,
调■不胜而盗贼群起,彼方奋其全锐击吾困弊。??此兵法所谓不
战而疲人兵者,上策也。??自初僭叛,媪书已上,逾年不出,一
出则其锋不可当。执劫蕃官,获吾将帅,多礼不杀,此其凶谋所畜,
皆非仓卒者也”①。
可见,元昊对宋战争确有一套灵活的多变和比较完整的方略。
其次,突出表现在对陕西三次战役的正确指导之上。元昊是怎样正
确地指导这些战争呢?根据宋人的记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为时出偏师,先发制人。元昊根据当时宋朝西北边防线自东
至西长达2000 余里的特点,时出偏师以困扰之,使宋朝分兵处处设防,
防不胜防。司马光把元昊的这种战术叫做“先发制人之术”。并认定这
种战术是从周世宗那里学来的。元昊之所以常常获胜,就是因为运用该
战术使宋由逸变劳,西夏则化劳为逸,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夫兵分
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
在彼,所以往年贼常得志”②。
其二,为主动有次,先易后难。正如集贤校理余靖所指出:
“臣观贼昊虽曰小羌,其实黠虏。其所举动,咸有次序。必先
剪我枝附,坏我藩篱,先攻易取之地,以成常胜之势??此乃贼知
先后之计也”③。
试举例以证之。如金明寨离西夏最近,其守将李士彬骄傲轻敌,故用诈
降之计,里应外合以取之。接着,见丰州(今内蒙古河套东部)形势孤
立,援兵难集,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出兵攻取。后来又发觉泾原路将
帅庸懦无能,于是率大军深入宋地,接连获胜。
其三,为择有利地形以深入,据胜地以诱宋师。在择有利地形方面,
④ 同上。
⑤ 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40,《边防门》,张舜民:《论进筑非便》。
⑥ 《诸臣奏议》卷140,《边防门》,张舜民:《论进筑非便》。
① 《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二月。
② 《长编》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③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
如元昊三次亲率大军深入宋地,一不从秦凤路,二不从环庆路,三不从
鄜延路,唯独选择泾原路,就是因为该路地势平坦,“略无险阻”①,有
利于西夏骑兵的进攻,且地当要冲,一经突入,势难阻挡。
在择胜地设伏以诱宋军方面,元昊所指导的陕西三次战争,都是因
为运用了该战术而取胜的。正如宋臣王尧臣所指出:
“延州、镇戎军、渭州山外三败之由,皆为贼先据胜地,诱致
我师,将佐不能守险击归,而多倍道趋利,方其疲顿,乃与生兵合
战,贼始纵铁鹞子冲突,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致掩覆。
此主帅不思应变以惩前失之咎也”②。
这段平允而中肯的分析,真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其四,为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宋军。就宋朝在陕西布防所投入
的兵力,及西夏入侵宋朝的军队看,宋最多时为40 万,西夏为10 万。
也就是说宋军在数量上占了压倒的优势,但就每次战役宋夏双方集中的
兵力看,西夏在数量上又往往占了绝对的优势。如好水川之战,西夏并
兵一路而来,集中了10 万军队,而宋由于战线太长,处处设防,兵力分
散,总共集中不到2 万人。三川口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西夏军队同样占
了压倒的优势,在“彼常以十战一,我常以一战十”③,众寡悬殊,强弱
势异的情况下,加上宋军骄傲轻敌和将领的贪功冒进,宋军的失败就成
为不可避免的了。
其五,为及时刺探情报,作为指导对宋战争的依据。元昊早就重视
对宋朝各种情报的搜集,尤其注重派遣间谍刺探宋朝军情。正如宋臣田
况所指出:
“自古用兵,未有不用间谍而能破敌者也。昊贼所有谍者,皆厚其
赏赂,极其尊宠,故窥我机宜,动必得实”①
间谍所得情报对于元昊制定对宋战争正确的战略战术无疑起了重要的作
用。
与西夏的情况相反,宋朝指导战争的失误和弊病较多。主要有以下
四个方面:
其一,为命将非人。从指导三次战争的最高司令官看,范雍、夏竦、
韩琦、范仲淹等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以儒臣委西路,不能身当
行阵,为士卒先”②。其中尤其是范雍、夏竦很不称职。史载:
“范雍在延州,屡贪小利,贼遂激怒其众,执以为辞”④。
范雍的贪功生事,为元昊的入侵宋朝找到了藉口,可谓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庸碌之徒。继范雍之后的夏竦,除庸懦寡谋之外,还加上好
色和享乐。正如台谏交章抨击时指出:
“竦在陕西,畏懦苟且,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
① 《宋史》卷292,《王尧臣传》。
②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七月癸丑。
③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乙亥。
①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②
④ 《长编》卷140,庆历三年三月乙已。
常出巡边,置侍婢中军帐下,几至军变”③
真可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从具体负责指挥冲锋陷
阵的将校看,他们虽然出身戎武,但同样是一些庸碌无能“暗懦险贪”①
之辈。如参加三川口之战的宋将刘平“勇而无谋”②;负责好水川之战的
大将任福“论其才力,只一卒之用”③;具体指挥定川寨之战的宋将葛怀
敏,更具“以善承迎得虚誉”④,“猾懦不知兵”⑤。由于参与作战的宋
方将领大多“空疏辍住敝剑肮蚀缶偌创蟀埽≌介”肌雹蕖
其二,为兵不习将,将不知兵。正如宋臣韩琦所指出:
“(陕西)沿边总管钤辖下指挥使臣甚众,每御敌皆临时分领
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服将之威惠,以是数
至败恤”⑦。
以未经“训练服习”之众,对训练有素、斗志旺盛的西夏精兵,其屡战
屡败,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为兵分势弱,互不应援。由于陕西边防战线太长,需要扼守
要冲的地方很多,因而兵分势弱,被动挨打。韩琦、范仲淹在论述这一
弊病导致战争失败时指出:
“窃计陕西四路之兵,几三十万,非不多也。然分守城寨,故
每路战兵,大率不过二万余人,坐食刍粮,不敢轻动。盖不知贼人
果犯何路,其备常如寇至。彼则不然,种落散居,衣食自给,或忽
而点集,并攻一路,故其众动号十余万。以我分守之兵拒彼专举之
势,众寡不敌,遂及于败。①
他们的精辟分析,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即使已经集中的军队,大敌当前,其领兵将领也往往互不为援,从
而导致战争的失败。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朝军政的腐朽。
其四,为不察彼己,如坠云雾。在宋夏的间谍战中,宋方间谍由于
无厚赏,所得情报多不真实。因此,指挥作战的将领对西夏的真实情况
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耳目闭塞,几乎成了盲人瞎马,如坠云雾之
中。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宋军之所以贪功冒进,其原因固然
颇多,但与领兵主将对元昊设伏以待的情况一无所知,不无关系。
以上仅就宋夏双方指导战争的得失利弊去分析夏胜宋败的原因。如
果我们再从每一次战役去做更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就能找出更为具体的
原因。如定川寨之战,从宋朝指挥方面去看至少有如下失误:
“定川之败,其失有四:不住瓦亭,奔五谷口,一失也。离开
远堡北,不入镇戎军,由西南直移养马城,二失也。自养马城越长
③ 《长编》卷140,庆历三年三月乙巳。
① 《长编》卷145,庆历三年十二月戊申。
② 《长编》卷133,庆历元年八月戊午。
③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戊。
④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丁酉。
⑤ 《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二月癸卯。
⑥ 《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二月甲寅。
⑦ 韩琦:《安阳集》甲集,《家传》卷2。
① 《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
城壕赴定川,三失也。定川见贼不能尽死,四失也”②。
四失之所以产生,固然与统兵将领葛怀敏“贪功冒进”有关,但更主要
的是由于他暗于知兵所造成。
四、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这场战争给宋夏双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由于三大战役都发
生在宋朝陕西境内,在战争中西夏统治者又实行屠掠政策,因此,这场
战争对西夏的影响较小,而对宋朝的影响最大,后果也最严重。
这场战争对宋朝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后果呢?
首先,它加重了宋朝全国老百姓的负担。据司马光奏称:
“及元昊背恩,国家发兵调赋以供边役??东自海岱,南逾江
淮,占籍之民,无不萧然,苦于科敛。自其始叛,以至纳款,才五
年耳,天下困敝,至今未复”①。
其中尤以关陕和四川人民负担最重。“自关陕兵兴以来,修完城垒,馈
运刍粟、科配百端,悉出州郡”②。四川人民除了承担层出不穷的科■外,
还有和买绢等额外负担。“两川和买绢给陕西,而蜀人苦于烦敛”③。
其次,陕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即以陕西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