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2章

简明西夏史-第2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湟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尖扎北)、叠州(今甘肃迭部)、
宕州(今甘肃岩昌县)和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其政治中心则在青
唐(今青海西宁市)。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居板屋”,兼营畜牧,
“以毡为幕”。盛行佛教。如青唐城,广建佛祠,“城中之屋,佛舍居
半”。③
在唃厮罗统治期间,无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均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
农业。经由青唐城北的湟水两岸,土壤肥沃,水利灌溉发达,生产
① 《宋史》卷480,《高昌国》。
① 《宋史》卷490,《高昌国》。
② 《宋史》卷490,《高昌国》。
① 张方平:《乐全集》卷22;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0。
② 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
③ 李远:《青唐录》,见陶宗仪《说郛》卷35。
粮食较多。如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处的粮食积蓄,就可供1 万
军队十年之用,反映了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出产马、牦牛、羊等,其中以马的产量最多。宋每年需马
量最高时为4 万余匹,最低时为2 万余匹。这些马匹几乎全部都依赖吐
蕃各部落供给。
手工业。境内有专门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行业,如铁甲制造业、
铜器制造业、银器制造业和采盐业,等等。这些手工业除了能生产一般
农牧民所需要的日用品外,还能制造质量较高的贡品,如铁甲、铜印、
银枪、银装椅等。
商业。唃厮罗统治时期商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城市商业的繁荣。如
唃厮罗政权的首府——青唐城里,就居住着“四方往来贾贩之人数百
家”。①“厮罗居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卖,
以故富强”。②
除青唐之外,邈川、喀啰(今青海乐都东北)、嘉木卓(今青海乐
都东北)等地,也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
10 至12 世纪,吐蕃与宋、回鹘的关系十分友好。吐蕃与宋的朝贡贸
易十分突出。大中祥符九年(1016 年),唃厮罗一次送给北宋马达582
匹。自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至哲宗元符元年(1098 年)91 年中,
唃厮罗共向宋进贡39 次。进贡的物品有马、金、银、珍珠、玉石、象牙、
犏牛、乳香、硇砂、银枪、铁甲、铜印、银装交椅等十余种,但其中主
要贡品为马匹。③同时,吐蕃与回鹘贸易也很频繁,回鹘商人到青唐鄯州
(今青海乐都)贸易的很多。
公元937 年(后晋天福二年)白族继南诏之后所建立的大理国,是
我国西南边疆的封建国家。其统治地盘以洱海四周地区为中心,统治着
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统治者段思平,虽然继承了南诏的一切制度,
但同南诏相比,其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农业方面,注意兴修水利,
开辟了许多梯田。手工业方面,制铁、制毡、织绫等手工业相当发达,
所制的剑锋利精美。
大理同宋王朝不仅在政治上保持着友好关系,而且在经济上进行着
频繁的贸易。大理以刀、甲胄、弓箭、披毡、药材等交换宋的手工业产
品。由于朝贡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有利可图,“进奉实利于贾贩”。
①因此,他们经常向宋朝贡。如公元1076 年(宋熙宁九年),“遣使贡
金装碧健㈦Y、刀剑、犀皮甲鞍辔”。②政和七年二月,“至京师,
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街钗铩薄"墼诖罄硐蛩问涑龅
物品中,尤以马为大宗。大理每年向宋供给数以千计的马,宋金战争爆
发后,大理的马成了宋朝军用马匹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理和宋的文化联系也很密切。汉文成为大理的通用文字,汉文书
① 李远:《青唐录》,见陶宋仪《说郛》卷35。
② 《宋史》卷492,《吐蕃传》。
③ 以上进贡次数、物品,散见于《宋会要辑稿》、《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
① 《宋会要辑稿》第197 册,《蕃夷》4 至59。
② 《宋史》卷488,《大理国》。
③ 《宋史》卷488《大理国》。
籍在大理广为流行,宋曾赠送给大理很多儒家经典和其他书籍。
大理佛教十分盛行,寺庙遍布全国,有“妙香国”之称。
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 年),大理被忽必烈所灭,不久,建立云南
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是12 世纪前后中国境内民族政权林立的简要概况。这一简要概
况说明:
第一,有宋一代是我国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时期,12 世纪前后
中国境内林立的民族政权,尽管其政治、经济、文化在宋朝的影响下,
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均已进入了封建制阶段,
并且根据各自的国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封建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其基本特征的。而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又是以一家一户(或一帐)为单位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为
其基础的。而小农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上述民族政
权,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文化联系(诸如朝贡贸易、在
边境设立榷场、和市等等),但这些交往和联系,并不足以影响其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占的支配统治地位。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其基础的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正是12 世纪前后中国民族政权林立割据的经济方面的原
因。
第三,在上述民族林立的割据政权中,以宋朝的疆域最大,封建经
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真可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繁荣昌盛,
在众多的民族政权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在唐末以来,分裂割据日益
缩小,大统一的趋势日臻成熟的情况下,赵宋统治者本应在全国范围内
完成更大规模的统一,但由于赵宋王朝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发展,积贫积
弱之势早在真宗之时即已形成,顾此失彼的内忧外患,严重削弱了赵宋
统治者的实力,无力进一步彻底消灭当时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相反,
经过激烈的民族冲突和较量,出现了辽、宋、夏、金的新的割据均势,
这种均势,大体上维持了300 余年,最后被元朝统治者所打破,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统一。
西夏正是在上述的历史条件下,称帝建国的。①
二、西夏的国名及其立国长久的原因
“大夏”——这是元昊立国时的自称。为什么要国号“大夏”呢?
因为赫连勃勃,曾于东晋末年所谓“五胡乱华”之时,在今宁夏一带建
立过大夏国,并自称大夏天王,元昊国号大夏,显然与此有关。
“西夏”——这是宋朝对它的称呼。为什么称大夏为西夏呢?因为
西夏在宋朝的西北方,习惯上称之为“西夏”。从西夏同宋辽官方的往
来文书看,他们之间还有以下一些自称和互称。如西夏自称“西朝”,
称宋为“东朝”,或“南朝”,称辽为“北边”,辽则称宋为“南朝”,
宋有时称辽为“北朝”①。这种称呼,显然是为突出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白上国”(■)——西夏语音译为“痝■领”,也译作邦泥定。
白上国是义译。在西夏文碑铭、经典和诗歌里,经常出现“白上国”或
① 参阅拙作:《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宁夏大学学报》1996 年第1 期。
① 田况:《儒林公议》。
白上大夏国”(■)或“大白上国”(■)之称。为什么称“白上”?
中外史学界学者曾对此展开过热烈的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
一,“白上”指的是白河之上。所谓白河,即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白
水,也叫白龙江。白河上指其上流。《西夏赋》云:“黔首石城漠水边,
赤面父冢白河上”。“赤面父”,即“猕猴种”。因党项羌自称“猕猴
种”,其发源地当在白河之上,故称“白上国”②。
其二,“白上国”即“尚白国”。因为汉文的“上”与“尚”相通,
“白上”就是“尚白”,即崇尚白的颜色。西夏统治者为什么要崇尚白
的颜色呢?因为尚白是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固有的风俗习惯。不仅
党项族尚白,就是与西夏为邻的一些少数民族,诸如女真、蒙古、吐蕃
以及中亚的一些民族也都崇尚白的颜色,“以白为好”。同时“尚白”
还为了适应当时立国的政治需要(对外摆出一副独立自主的姿态),以
及随着党项统治者的日益汉化,很自然地会采取汉族的五行学说。由于
西夏在宋西边,西方属金,金为白色,金为五行之首,故曰白上③。上述
两种意见,各持一端,虽然都已讲了一番道理,但因其未能举出较多的
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加以佐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因此,该问题仍然是
一个有待于发掘新的史料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番”、“番国”——党项人自称。如西夏《凉州碑》中凡提及党
项人多称“番”。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也称番。
“梅那国”——如榆林窟15 窟墨书西夏文题记云:“梅那国番天子
国王大臣官律菩萨,当为修福”。这里的“梅那国”可能是藏族对党项
族的称呼。
至于“唐兀”、“唐古特”,那是后来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
西夏立国,如果自1038 年(宋宝元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景
宗元昊正式称帝建国算起,至1227 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夏宝义二年)
末主■(音贤)被蒙古所灭,首尾190 年。如果上溯至唐末拓跋思恭因
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靖难军节度使,建立夏州地方政权的
公元881 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则其立国为347 年。如果将它同辽、
宋、金的立国时间作一比较,辽立国为210 年(916—1125 年),宋立国
为320 年(960—1279 年),金立国为120 年(1115—1234 年)。即比
辽长137 年,北宋长27 年,比金长227 年。
西夏立国为什么如此长久呢?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地形险要,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是西
夏赖以立国,并能长期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
宋人蔡襄在谈到西夏的险要地形时指出:“西虏之地亦多险隘”。①
西夏境内北有阴山与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直贯其中,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更是依山带
河,形势雄固,至于靠近宋朝边境的横山,“延袤千里??其城垒皆控
险,足以守御。”②
西夏境内的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的一些地区,如甘州(今甘肃张
②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计有前苏联学者聂历山和我国学者罗福成,等等。
③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王静如、吴天墀诸先生。
① 《蔡忠惠公文集》卷19,《论不利攻战》。
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及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
州(今宁夏宁武西南)等地,宜农宜牧,水利素称发达。为西夏的粮仓
和良马的产地,是西夏赖以立国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选拔人才,注意培养人才,
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国家对外职能。这是西夏立国长久的又一
重要原因。
对人才的尊重、选拔和重用,突出表现在景宗元昊之时。元昊除了
十分重视在其统治境内延揽人材之外,还特别注意招揽重用宋朝投奔过
来的失意知识分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