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文思院管供御仪物及服饰制造。蕃学与汉学是党项贵族子弟及汉官
子弟学习文化的教育机关。其任务是为西夏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材。
中央官职,自中书令、枢密使、御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都可
由党项人和汉人担任。
在中央机构的官职,除了有如上述的汉官名称,还有党项语名称,
即史书上所谓的“蕃号”名称。如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祖儒、
吕则、枢铭、领卢、昂星、谟箇、芭良、鼎利、春约、祝能、印吴、广
乐、叶令吴箇、令能、庆唐、磋迈、昂聂、令逊、程谟、吕厄、僚礼、
创祐、阿克泥、德明,等等。
在西夏官制问题上,有的西夏史专家认为,西夏官制除了由党项、
汉人均可担任的汉官之外,还有一套仅限于党项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
① 《西夏书事》卷11。
② 同上。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①,即存在着两套官制,两个系统。
我认为西夏官制,是一套官制,一个系统,而不存在两套官制,两
个系统。其理由如次:
第一、主张西夏官制的汉官、蕃官两套官制的同志,主要依据是《西
夏书事》卷11 上的那段话:
“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努,有素赍,
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蕃号名之”。
这段话关键的一句是“而其专授蕃职? 。”。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
把蕃职理解为专门给党项人设立的蕃官蕃职,因为只有党项人才能担
任,所以叫做“专授蕃职”,按照这种理解,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两套官
制两个系统的结论。另一种把“蕃职”,理解为“由党项人担任的官职,
(但)以蕃号命名”②。结果得出了一套官制,一个系统的结论。但两种
理解显然以第二种比较正确和科学。因为从全文的内容看,吴广成只说
官分文武班,并未明确指出其官分为汉官和蕃官两套官制。我们如把“专
授蕃职”理解为只有党项人才能担任的蕃官蕃职,则与史实不符。因为
西夏的蕃官蕃职并非只有党项人才能担任。如公元1054 年(夏福圣承道
四年,宋嘉祐元年)西夏派遣到宋朝的告哀使者是祖儒嵬名聿则和庆唐
徐舜卿,其中庆唐为蕃号官称。徐舜卿为汉人,说明蕃官并非党项人所
专授。同时,党项人可以兼任汉官。如党项人嵬名济乃任夏西南都统。
西南都统为汉官。党项人可以兼任汉官以及汉人也可以担任蕃官的史
实,说明了“蕃官”为党项人的“专授蕃职”的不可信,表明蕃官与汉
官本是一套官职两种名称罢了。
第二,西夏的一些蕃官如领卢等明显是汉官的党项语音译。史载:
“夏人遣使入贡,僭汉官移文于州,称其国中官曰枢密,(程)
戡止令称副使不以官,称枢密曰“领卢”,方许之”①。
这里“领卢”就是枢密的西夏语音译。
第三,作为研究西夏的基本史料,如李焘的《长编》、《辽史·西
夏外纪》、《金史·西夏纪》都只说“官分文武班”,并未说官分蕃官、
汉官两个系统。
第四,西夏仁宗仁孝时,党项人骨勒茂才所著《蕃汉合时掌中珠·人
事门》记载西夏官制时,仅罗列了一套汉官,并未记载汉官之外,还有
一套蕃官。既然当代人记载当代人之事没有留下蕃官的记录,那么,蕃
官作为一套与汉官并列而存的官制,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第五,西夏与辽、金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按理在他们的交往
中,西夏派往辽、金的使者应该出现蕃号官名,但西夏蕃官却不见于《辽
史》和《金史》的记载。
第六,在夏宋交往过程中,西夏使者并非自始至终都用蕃号官称。
这种蕃号官称,据《宋史·夏国传》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1042 年(夏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宋庆历二年)。但到公元1099 年(宋哲宗元符二年,
①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6 册,第四章《西夏兴亡》;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第201—202
页。
② 钟侃等著:《西夏简史》,第二章第一节。
① 《宋史》卷292,《程戡传》。
夏永安元年)乾顺亲政之后,西夏蕃官不再出现于汉文的记载①。
当然,关于“蕃号”官称,是一个不易搞清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除了少数几个知道它的含义外,大部分至今很难作出解释。其中有些虽
是汉官的党项语音译,有的则不一定是严格的官职称谓的党项语音译,
而是党项贵族首领一种封号或尊称的称呼。如“谟宁令”,汉译为“天
大王”。而野利仁荣被称为“谟宁令”,后官居太尉,十分显然,“谟
宁令”不是党项语音译明矣。
元昊所设立的中央官职,至公元1039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
宝元二年),又有所发展。其中央机构增加为十六司,用来管理政务,
又设“尚书令”以总理庶务。
元昊将地方机构分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通判,县设县令等官。
公元1036 年(夏广运三年,宋景祐三年)七月,元昊攻占瓜、沙、肃诸
州,为了加强这一带回鹘、吐蕃的管理,还设立了特别的机构——郡和
府。“以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②。这里的郡兼理军
民。至于宣化府,则是一种管理少数民族的宣抚机关,用以妥善处理鹘、
吐蕃等少数民族事务。
元昊在设置西夏官制之时,虽然参考了宋朝官制,“其设官之制,
多与宋同”③,但并非完全照搬。同宋比较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
宋为一套官职,一种名称。西夏虽然也是一套官职,但却有汉蕃两种名
称;(二)宋朝官职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自中央到地方均用汉人担
任。而西夏担任汉官者,既有汉人,也有“蕃人”;(三)一些官职名
称与宋名同而实异。如中书令,北宋虽设,但很少真正授官(主要是赠
送),形同虚设,到南宋时干脆废除;西夏的中书令有职有权,但位于
宰相之下。大约相当于宋朝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乾祐二年)
夏五月,以斡道冲为中书令??百僚师贰之。未几,任为相”①;(四)
宋朝的地方官为州县两级,与州平级的有府、军、监,西夏虽然也实行
州县两级制,但在一些比较麻烦的地区还设有专门管理当地少数民族的
郡和府;(五)宋朝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西夏则完全摒弃了这种
混乱的制度;(六)宋朝官员享有优厚的俸禄,西夏虽有俸禄,但并不
优厚。
三、定兵制
公元1036 年,元昊在彻底攻占河西地区以后,即着手完善改革各种
军事制度。
西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带有氏族血缘色彩的部落兵制。
这是一种征兵制。这种兵制的特点是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支
武装力量。征兵时以帐(一家为一帐,相当于一户)为单位派征。大体
上男年满15 岁叫做成丁,要服兵役。每2 丁征取1 人为“正军”,每4
丁中抽2 人随军服杂役,叫做“负担”,一个负担叫做“一抄”。每个
① 参阅拙作:《西夏蕃官刍议》,1985 年《西北史地》第2 期。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37。
正军需用二个“负担”。由“正军”与“负担”共同组成的“抄”,是
军事组织的最小单位。所征之兵由各部落首领管带,“各将种落之兵,
谓之一溜”②。
西夏军队的装备,规定凡属“正军”,配给“长生”马、骆驼各1
匹,死了要赔偿;团练使以上:配给帐1 幅,马1 副,箭500 枝、马1
匹,骆驼5 匹。此外,还发给“旗、鼓、枪、剑、棍、棓(同棒)、唬
袋(唬魋hā,唬晌啊觥敝焯遄帧!黾闯疵住⒏闪钢啵⑴薄
浑脱(水上交通工具)、背索、鍬、钁(同镢jué,刨土工具)、斤、斧、
箭牌,铁爪篱等兵器和军需品;刺史以下:无旗鼓,每人骆驼1 匹,箭
300 支,兵3 人。无帐幕,住在用木架支撑覆盖着毛织物的“幕梁”之中。
一般士兵规定3 人住一“幕梁”①。
元昊厘定军制之时,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除了组织由党项羌组成的“族内兵”之外,还增加了“族外
兵”。所谓“族外兵”,指的在被俘掳的汉人中挑选勇敢善战者组成军
队,取名为“撞令郎”,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这样可以减少党项军
队的伤亡。
第二,健全军队指挥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驻军的领导。元昊为了
便于对军队的管理和调遣,仿照宋朝“厢”、“军”的设置。以黄河为
界,将全国划分为左、右两厢,共设立十二个监军司,各立军名,规定
驻地。其军名和驻地如下:
左厢:
神勇军司——驻夏州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一说在明堂川)。
祥祐军司——驻石州(今陕西米脂西北确切地说早期应在绥州,后
期移至石州)。
嘉宁军司——驻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
静塞军司——驻韦州(即威州,今宁夏同心县境)。
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在兰州的东北面,实际应在兰州南
面的定西城)。
右厢:
卓罗和南军司——驻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侧。
朝顺军司——驻贺兰山区克夷门(一说在天都山)。
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今甘肃张掖市)。
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今甘肃敦煌)。
黑水镇燕军司——驻黑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泰兰,一说在
盐州,即宁夏盐池县北)。
黑山威福军司——驻汉居延故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
每个监军司都设有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中央任命党
项贵族充任。监军使之下设有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等官,分别由
党项人或汉人充任。
第三,除健全军事机构外,还建置了如下兵种:
② 戴锡章:《西夏纪》卷8。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铁鹞子”——又叫“铁林”,西夏最著名的骑兵。这种骑兵约有
3000 人,分为十队,每队300 人,队有队长,担任队长的“皆一时之悍
将”①。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元昊除了用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护
卫外,还用它来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这支骑兵装备精良,乘善马、
重甲、刺斫不入;骑士以索贯穿于马上,虽死不坠②。
“擒生军”——一种在战争中专门俘掠生口的军队,计10 万人。
“卫戍军”——由党项贵族子弟中挑选能骑善射者组成的轮番宿卫
的军队,计5000 人。“另选豪族善弓马5000 人,号‘御园内六班直’,
分三番宿卫”③。每人每月给俸米2 石。
此外,还有泼喜军。此为西夏的炮兵部队,只有200 人。“陟立旋
风炮于骆驼鞍,纵石如拳”①。可知这种炮兵所发出的炮弹为石块。
西夏军队总数为50 余万人,其兵力的具体部署大体上是这样:以首
都兴庆府为中心,面向四周邻国:自河北到午腊蒻(音弱)山驻兵7 万
以防辽;自河南洪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南)白豹、安(西安州)、盐州、
罗落、天都山、惟精山一带驻兵5 万,防备宋朝的环、庆、镇戎、原州
的军队;左厢宥州路5 万人,防备宋朝的鄜、延、麟、府;这两地是专
一防宋的。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