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12章

简明西夏史-第12章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阶段,自公元996 年(至道二年),至1002 年(咸平五年),
首尾7 年。即自继迁开始围攻灵州,至灵州失守。这是继迁竭尽全力攻
占灵州的阶段。
灵州之战:灵州位于兴庆府的南面,在黄河与浦洛河交汇之处。其
地形险要,“大河抢流,群山环拱”①,“北控河朔,南引庆、谅,据诸
路上游,扼西陲要害”②。灵州为宋朝咽喉,“西北要冲”③,“西陲巨
屏”④,其地域辽阔,宜农宜牧。“灵武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水深土厚,
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战之地”⑤。灵州文化发达,人材辈出,“文臣武将,
产于该地者代有其人”⑥。争夺灵州对于西夏和宋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
义。对继迁来说,如能攻占灵州,那么,他就可以“西取秦界之群蕃,
① 《西夏书事》卷4。
② 《西夏书事》,卷5。
① 《嘉靖宁夏新志》卷3,《学校》。
② 《西夏书事》卷7。
③ 《宋史》卷266,《李至传》。
④ 《宋史》,卷277,《刘综传》。
⑤ 《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戌午。
⑥ 《嘉靖宁夏新志》卷3,《学校》。
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⑦。对宋朝来说,如能守住灵州,“则足以
张大国之威声,为中原之捍蔽”⑧。如果灵州失守,“则缘边诸郡皆不可
保”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鉴于灵州的战略意义极端重要,宋朝政府为了守住该地,早就做了
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主要准备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以裴济为灵州知州
兼都部署,让他在那里“谋缉八镇,兴屯田之利”①,积粟练兵,长期固
守;自陕西关中等地运去大批粮食,如太宗命白守荣、马绍忠率领兵护
送陕西刍粮,“分三番抵灵州”②;让大臣就灵州弃守的得失利弊展开辩
论。史载:
“今之议边事者不出三途:以灵武居绝塞之外,宜废弃之,以
休中国飞挽之费,一也;轻议兴师,深入穷追,二也;厚之以恩,
守之以信,姑息而羁縻之,三也”③。
但实际上大臣们发表的意见,并非只有上述三种。经过激烈的辩论,宋
政府权衡利弊得失,最后决定“固守灵州”,推行“联蕃制夏”之策。
即联合凉州吐蕃、甘州回鹘,以及贺兰山的大凉、小凉和秦陇以西诸戎④
等等,要求他们配合宋政府讨伐继迁;增兵灵州。如公元1001 年(咸平
四年)以马步军都虞候王超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张凝为副都部署,率领
步骑6 万,增援灵州⑤。
正当赵宋君臣在灵州弃守问题上犹豫不决,和采取一些防御措施、
行动迟缓之时,李继迁早已抓住战机,当机立断,发动了一系列的旨在
夺取灵州的战斗。
李继迁夺取灵州的战争前后计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996 年(太宗至道二年)。这一年的五月,李继迁率
领1 万余人,进攻灵州。宋太宗为了守住灵州,“躬自谋度,未尝宁息”
①。他以李继隆为灵环十州都部署,并于同年九月,下令兵分五路,增援
灵州。命李继隆出兵环州,范廷召出兵延州(今陕西延安市),王超出
兵夏州,丁罕出兵庆州,张守恩出兵麟州,但进军的结果,因“请将失
期,士卒困乏,相继引还”②。
宋朝五路出兵救援虽然未能成功,但由于灵州守将窦神宝临危不
乱,坚守有方,“间出兵击贼,卒全其城”③。说明继迁首次攻取灵州未
能达到预期目的。
⑦ 《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丁卯。
⑧ 《宋史》卷205,《杨亿传》。
⑨ 《宋史》卷277,《刘综传》。
① 《宋史》卷308,《裴济传》。
② 《宋史》卷277,《宋太初传》。
③ 《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④ 参阅《宋会要辑稿》第195 册,《方域》21 之16。《宋史》卷6,《真宗本纪》。《长编》卷53,咸平
五年十二月己巳。《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丁未。
⑤ 《长编》卷50,咸平四年闰12 月甲午。
① 《长编》卷40,至道二年9 月己卯。
② 《宋史》卷283,《夏竦传》。
③ 《长编》卷39,至道二年五月辛丑。
第二次是公元997 年(至道三年)。这一年的十月,李继迁再次进
攻灵州,被合河都部署杨琼所击退。但这次战争仅见于《宋史·真宗本
纪》,《宋史·杨琼传》、《宋史·夏国传》均不见于记载,可见其规
模不大。
李继迁鉴于两次攻取灵州失利,于是决定暂时停止对灵州的进攻,
而将他的主力用于扫清灵州外围的战斗,即夺取清远军与怀远城。
李继迁于公元1001 年(咸平四年)九月,攻占清远军,接着又于同
年十月攻占怀远城。从而使灵州陷入孤立无援、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第三次灵州之战,发生于公元1002 年(咸平五年)。这年三月,李
继迁下令“大集蕃部”,包围灵州,并切断灵州粮道,灵州危在旦夕。
知州裴济亲写血书,十万火急,派人请求朝廷派兵增援,但“大军讫不
至,城遂陷”①。知州裴济以身殉职。
继迁攻占灵州后,鉴于该地地形险要,决定改灵州为西平府,作为
夏州地方政权的都城。
灵州之战之所以以夏胜宋败,原因之一,是宋军素质下降,缺乏破
敌帅才。正如知代州柳开所指出:
“今兵革虽众,不及太祖之时人人练习,谋臣猛将则又悬殊,
是以比年西北屡遭侵扰,养育则月费甚广,征战则军捷未闻”②。
说明灵州之战,宋方之所以失败,与士兵缺乏训练,以及朝廷缺乏运筹
帏幄的谋臣和决胜千里之外的猛将,有着很大的关系。
原因之二,灵州地理位置对宋军固守极端不利。知制诰杨亿上疏在
评价灵州地利时指出:
“(灵州)盖朔方之敌墟,匈奴之旧壤。僻介西鄙,邈绝诸华,
数百里之间,无有水草,烽火不相应,亭障不相望??”③。
这种无险可守,在地理上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孤城,即使守将有三头六臂,
也是无法长期固守下去的。
原因之三,是缺乏厚偿存恤以激励将士。正如李继和在奏疏中所指
出:
“灵州孤垒、戍守最苦,望比他州尤加存恤。且守边之臣,内
忧家属之窘匮,外忧奸邪之憎毁,忧家则思为不廉,忧身则思为退
迹,思不廉则官局不治,思退迹则庶事无心,欲其奋不顾身,令出
惟行,不可得已。良由尝未厚、恩未深也。尝厚则人无顾内之忧,
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①。
如果能厚偿存恤,本可以激励灵州官兵奋勇抵抗,众志成城。但灵州粮
道断绝,士兵连吃饭都成问题,在此情况下,要想守住灵州,只能是一
种幻想。
灵州之战对于宋夏双方大体上有如下作用与影响。
第一,灵州之战是李继迁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灵州初临于赵保吉,
① 《长编》卷51,咸平五年三月。
② 《长编》卷43,咸平元年十二月。
③ 《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
① 《宋史》卷257,《李继和传》。
从此西夏遂成强敌”②。
第二,使一些党项羌人对宋怀有二心,时叛时服。“自灵武失守,
绥银割弃,中国所得役属者不过河外诸小羌,余皆心怀去就,叛服不常”
③。
第三,使宋沿边的一些熟户转向继迁。“今朔方陷没,所虑缘边蕃
族中有从来二心者,因此转更扇惑熟户,改令向背,贼迁因而乘之,为
患非浅”④。
第四,使宋退保环庆,设防关中。由于灵州失守,关中受到威胁,
宋政府只好“益兵备关中”⑤,并于永兴军设正副都总管来统帅关中军队。
第五,使贡路断绝。如回鹘向宋朝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
但这条贡路却因继迁攻占灵州而中断。“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⑥。
关于李继迁对宋战争的性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
为“西夏的兴起有封建王朝内部地主阶级分裂割据的性质,也有民族起
义和农牧民起义的性质。只承认前者必然要否定各族人民反民族压迫和
反封建剥削的正义性。反之,过份强调后者,又将忽视少数民族地主阶
级野心家制造分裂割据的罪恶”①;另一种意见认为“继迁的抗宋斗争有
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是一场正义的战争”②。
我认为李继迁所进行的对宋战争纯粹是一场具有封建王朝内部统治
阶级分裂割据性质的战争,并无正义之可言。
首先,李继迁所处的时代是原始公社制直接向封建制迅速过渡的时
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发动对宋战争的目的,决不是什么为了反对
赵宋统治者的民族压迫而进行的自卫战争,而是代表党项封建农牧主贵
族的利益,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战争。其具体目的有二:其
一,为了“兴复故土”,“成霸王之业”。前者表现在向太宗上表:“乞
取残破夏州,奉拓跋氏祭氏”③。后者表现在继迁攻占灵州之后,立即改
州为府,作为夏州地方政权的都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然后统一河西,
向东发展,同宋争霸。“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借此为进取之资,
成王霸之业”④,表明李继迁对宋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已经感觉不
够的领土,同宋、辽争霸天下。其斗争实质是宋夏两个统治集团为争夺
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剥削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第二,区别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要看它是掠
夺性的战争还是非掠夺性的战争。“凡是掠夺性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凡是反掠夺性的战争都是正义的”①。在李继迁对宋的长期斗争中,我们
② 《朔方道志》卷2,《舆地志·总论》。
③ 《西夏书事》卷7。
④ 《长编》卷51,咸平五年三月癸亥。
⑤ 《宋史》卷324,《石普传》。
⑥ 《宋史》卷210,《段思恭传》。
① 王忠:《论西夏的兴起》,载《历史研究》1962 年第5 期。
② 徐庄:《试论李继迁的历史作用》,载《宁夏大学学报》1981 年第4 期。
③ 《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
④ 《西夏书事》卷7。
① 毛泽东:《第二次帝国主义讲演提纲》,载《八路军军政杂志》1 卷9 期。
一方面看到了宋朝统治者血洗党项族帐的掠夺压迫情况。如环庆路部署
张凝领兵自白豹镇入蕃界,“焚帐族二百余,斩首五千级,降九百余人,
毁刍粮八万,获牛、羊、器甲二万”②;但另方面,李继迁对宋同样奉行
了一条“寇掠”的错误政策。“灵州及通远军皆言赵保吉攻围诸堡寨,
侵掠诸民,焚积聚”③。在近20 年中,继迁掳去宋朝沿边人口、牛羊以
万计。既然李继迁所进行的战争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当然谈不上有什
么正义性,而是一场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性质的斗争。
第三,区别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还要看其对社会发展起过什
么样的作用。“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
非正义的”④。李继迁领导的对宋战争,不仅使宋沿边人民损失惨重,而
且还直接损害了党项人民的利益,对党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馈饷
劳扰,民不堪命”⑤,“蕃部被役者怨”⑥,“死亡创痍者相半”⑦,“银、
夏州民衣食稍丰者并西徙。蕃落数年荐饥,道■相望,下多咨怨”⑧。这
些,充分说明李继迁所领导的对宋战争,尽管对于恢复和巩固夏州地方
政权,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