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泱泱大唐 >

第101章

泱泱大唐-第101章

小说: 泱泱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饔镁咴谀戏酵乒悖绱思腹芷胂拢甘巢慷ɑ嵛榷ǖ卦龀ぃ砘嵊姓饷匆蝗眨航鲜欤煜伦恪�

    第三十一章良策

    第三十一章良策

第三十二章 希望朕授你何职

    第三十二章希望朕授何职

    江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称,在有宋一代,及至后面一些朝代,当然包括后世时候,江南差不多是人间天堂的同义词。江南一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物产丰富,风景秀丽,非常适合居住,但现在,江南的名称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称呼,是大唐的一个道,一个占地非常宽广的道,而且在统治阶层中,江南道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还不及河南、河北诸道重要,更不是人间天堂。若是能让以李世民为首的大唐统治阶层明白过来江南及南方一带对于整个大唐帝国的重要性,王易觉得,贞观盛世的繁盛程度,就可以比历史上记载的更甚数倍了。

    若江南一带能得到充分地开发,真正成为大唐的粮仓,那现在大唐才差不多两千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光光江南一带的粮食产出,王易想着,应该就可以解决全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民以食为天,在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就可以称之为盛世的古代,粮食产出颇丰,百姓吃穿不愁,那有为的执政者才会心安,王易相信,他所的,肯定能打动李世民这个担忧着天下百姓吃穿问题,以勤政出名的皇帝的心,因此王易也准备把他后世时候研究的一些心得,及来穿越来大唐后一些总结体会全都讲出来。

    李世民听了猛地把自己杯中的酒喝干了,重重地放下杯子,大声道:“好,此话朕听了甚觉得有道理,江南熟,天下足,从江南之地来,亲自看过江南一带的土壤、种植情况,所言自不会是无凭无据,朕一定会派员去细细了解,待日,朕会让民部的官员,来和细这些事!”

    李世民这样有点失态的表现,让王易先是吃了一惊,心里还在责怪这皇帝这么大惊怪,但在听了李世民这话后,王易也大喜过望,同样猛喝了一口酒,大声道:“陛下,民深得,这些年朝廷所施政策深得民心,无论何处之地,百姓都安心种地,专事生产,如此情况下,粮食产量定会大幅增加,再加上一些改进的措施施行的话,那天下的粮食定会大大丰富起来,陛下一定不需要再为百姓吃穿问题犯愁!”

    王易着,话锋一转,换了另一个话题,“民觉得,如今天下人口相比较前隋时候,减少的太多,在劝课农桑之时,还需要鼓励人口生育,尽快让人口恢复到前隋鼎盛时候的水平,甚至超过…”

    隋朝最盛的时候,人口差不多有五六千万的规模,但到了唐初的时候,因为多年的战乱,人口快速下降到了差不多两千万左右,这是王易从历史资料中看到的数据,相信不会相差很多,多年战乱下来,人口大幅减少,如此广阔的国土上,才不到两千万人,那实是太少了,人口的多少,当然是国力强盛的一个象征,至少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就是如此,人口多了,兵源才会多,才能应付可能的征战,但人口问题,却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这正是朕非常头痛的问题!”李世民扔了手中筷子,身子也往后靠了靠,“据下面的官员报告,许多原本人口稠密的地方,在经历了战乱后,都成了无人烟的地方,即如山东这样富庶之地,也是如此,朕甚是心忧,晨阳,有什么好的建议,尽管来,朕洗耳恭听!”

    “陛下,鼓励人口生育是最基本的措施,但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罗那些流落在塞外的我汉人子民,不知臣所了解是否有错,这些年,因为战乱,我汉人的子民,流落到塞外的至少有数百万,落这些人能回归中原,那自然可以让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一部分,民觉得,若朝廷广发布告,并许以一些优惠措施,那些流落在外的汉人百姓,一定会举家携口回来的!”

    “陛下,再者,民觉得,要使人口大幅增长,那心定要让粮食先大幅增长,若粮食大幅增长了,百姓不再饿肚子,心安了,才会起着生育更多的子女,如此人口才会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兵源有保证,军队的战力才能提升;军队战力提升了,才能更好保卫大唐国土,如此,天下百姓才会更心安,更专注于生产,也必定会进一步支持朝廷的政策,这样的良性循环,国力强盛指日可待”

    “的在理!”李世民听了,细想了一下,立即开口赞道。

    王易挺满意自己又把话题绕了回来,当下再道:“所以臣觉得,如今朝廷应大力推广种植水稻,及稻麦复种技术,并加大开发南方的力度,这些措施有效施行了,依民所想,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如李刺史在杭州所采取的措施一样,杭州之地,粮食问题已经不需要担忧了!”

    李世民这下是真的被王易动了,拿着酒杯,看着王易沉思着,在想着王易今日所的这些话。

    王易见李世民并没回应他的话,再把心一横,把占城稻的事也了出来:“陛下,臣手下的人无意中新得一稻种,是从交州以南林邑境内传来的,此种稻从种植到收割只需要五十天左右,不择地而生,需水量少,产量高,杭州一带的江南之地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稻,稻收后还可以种植麦,一亩田内一年可以种植三熟,产量比一年一熟作物翻上好几番…”

    “子乱讲,哪里有这样好的稻种!”王易话还未完之际,却被李世民打断了,心忧天下事的他对作物种植之事了解的自然不少,当然知道一般水稻从种植到收割需要的时间,那是要两个多月,这种所谓的占城稻,只需要五十天,这不是瞎还是什么?

    “陛下,民没有乱,民要杭州所置的一些私田内已经种植过这种稻,今次来长安,也带了一些稻种来,在我大哥属下的一些田里有种植,马上就可以收割了,若陛下不信,我可以带您去看看…”李世民不相信并不奇怪,想必没有见过之人自然都不相信的,因为这种稻与现在普通种植的水稻,无论在生长周期,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及每株颗粒数,饱满度上都相差太多,若不是亲眼看到,自然不会相信的!

    “如此,看来是真有此事了?”李世民忍不住吃惊了。

    “正是,陛下,民此次来长安,原本就想将此稻种献于陛下,在长安附近试种,只是刚来长安之时,陛下就去了九成宫避暑,无以得见,只要下种在大哥属下的田里,那些稻子收割后,可以作为新的稻种,陛下可以择一田,明年开春后试种,到时自然就明白此稻种的习性了!”

    “哦!那朕倒有兴趣想去看看了,这样吧,待朕哪日有闲了,派人传,带朕等去所的那种植了占城稻的田里去看看!”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更加多了,看向王易的眼神更多了些欣赏。

    这个少年人头脑太不简单,实无法与十七岁的年龄相匹配,若身后真的没有高人教授,那只能是一个奇才,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奇才,李世民对他的兴致更加的大了!

    “是,陛下!”李世民对占城稻的事感兴趣,王易自然也是高兴,只有通过朝廷的名义,才能收集到大量的种子,才能将此种稻种推广开来。

    若占城稻真的能在唐初时候就在中国大地上推广种植开来,王易有理由相信,大唐的粮食产量会似火箭般飞升,一定会让世人震惊的。

    民以食为天,若经他这个穿越人之手,天下间不再为粮食问题担忧,无论如何,王易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成就感,他已经在改变历史了,而且这个变幻的幅度还是非常大的。

    “这样吧,待回去后,把今日所的一些事,写一份奏折呈上来,让朕细细看看!”

    “是,陛下!”

    李世民又举杯敬了王易一杯酒,“晨阳,关心民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杭州的百姓都以的姓氏命名西湖上新修的长堤,不简单,朕也听为西湖写了好几首诗,朕看了甚觉不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还有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朕看了的诗,都很想去杭州看看西湖的美景!”

    “若陛下前往杭州,民相信,您所看到的景色,一定会比您所想的更加的美!臣才疏学浅,无法用更好的诗形容出西湖的美景来,甚是惭愧!”

    “哟!竟然谦虚起来了,朕怎么看都是挺傲气的人,刚刚话时候不是一副傲然的样子,再听那《出塞》诗中所吟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是自诩为龙城飞将,拒一切胡人于塞外,满朝武将,有何人有这般气度?没有…连朕都甚是佩服这等傲气,哈哈!听一身武艺也是非常不错,如此文武兼备者,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朕自然不能埋没,朕今日也想问问,今番入朝,希望朕授何职?”

    “陛下,这…”王易没想到李世民会问的这么直接,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第三十二章希望朕授何职

    第三十二章希望朕授何职

第三十三章 亲临

    第三十三章亲临

    (第八更送上!感谢光猪归来、怀仙酒、书友430145016的月票!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

    王易离开皇宫时候,心情可是非常复杂。

    李世民请他在宫内饮酒,王易自然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待遇,是李世民这位皇帝对臣下表示恩宠的一种手段,有可能有此殊荣和享此待遇的人并不多,而且在饮酒聊天之时,李世民直接问他,想谋取何职,这般问询让王易心内起伏很大,他当然知道如今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并不适合为官。

    才十七虚岁未及冠的年龄,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年龄无论是学识、阅历,还是经验还很欠缺的,但李世民却不似这么看,在话间并没把他当作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再加上他的身份不同于一般的士子,又刚刚从杭州过来,手下还有一些“不安定”分子,但李世民却似一切都未放在心上,在刚刚和他聊了两次后,就问他是否愿意入朝为官,还是很出王易的意外的。

    不过呢,以历史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为人来看,如此做并不太意外,贞观初,李世民几次下令让百官举荐有用之才,只要才学好,就会给予重用,那个王易在入长安前曾遇到过的马周,不是就因为一篇议论时政的文章被李世民看到了,李世民请他到宫内聊了一通后,就封马周官职了。

    只能他遇到了比马周还要好的机会,而且在杭州所作所为是一片非常好的垫脚石。

    不经科举,就可以入朝为官,这应该是天下大部士子梦寐以求的事,但这种机遇极少能临到普通人头上,即使在贞观初科举并未全盛的时候,一般人还是寄望于参加科举及弟而入仕途的。

    这难得的机遇临头,王易却迟疑了,并不是他不愿意为官,而是他必须得考虑的更长远。

    自己刚从杭州来,一手提议的疏浚西湖的工程刚刚完工,效果还需要观察,种植水稻及稻麦复种计划刚刚开始推广,成效还不被人所知,身居高堂的许多朝臣有可能对偏安一隅的杭州并未在意,不知道杭州那个地方的变化产生的效应足以让整个大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王易希望再等一段时间,待到今冬,或者明年初,杭州一带收成情况报上来,朝臣们惊异于杭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