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岸到达佩斯卡腊(十四法里),在那儿和第三条大路相衔接。这条路全长是六十二法里。
法军四个师团沿着四条大路进攻:列伊将军沿特腊契纳至丰迪的大路前进;总司令带领麦克唐纳师团沿伊左拉大路前进,到伊左拉之后从切普兰诺①桥上过加里耳亚诺河。当总司令到达河边时,敌军已放弃麦克所建筑的用来防卫这条河的防御墙及八十门大炮而逃走了。商皮奥纳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于1799年1月1日安抵圣则尔马诺。列木安将军沿第三条大路前进,先后抵达阿克维拉、波波利和索耳莫纳。杜格姆将军指挥第四师团向佩斯卡腊前进,他占领了这个要塞并抓了三千名俘虏;他从佩斯卡腊跟着列木安师团向波波利前进。
①切普兰诺在利里河畔,从切普兰诺以下,利里河就与萨科河形成加里耳亚诺河。——法文版编者
麦克原驻扎在卡泽尔塔掩护那不勒斯。12月31日他派副官皮尼亚帖利前来请求停战,但是被拒绝了。
1月3日,商皮奥纳把总司令部移到卡耳沃。旅长马特耶参加了卡普亚附近的战斗,由于疏忽而打了败仗,受了损失,他本人也受了重伤。商皮奥纳在获悉敌军占据着坚固的阵地,而列伊、列木安、杜格姆等师团又无任何消息之后,就下令撤退几法里,以便改善自己的处境,并等待这几个师团前来会师。撤退刚刚完毕,商皮奥纳就得悉列伊将军在克勒曼从维特尔博附近带来的一个旅团的支援下,已占领加埃塔要塞,并在那儿俘掳四千敌军,缴获许多大的仓库。他在渡过加里耳亚诺河以后,现在正沿沃耳土诺河下游向他的右翼前进。列木安将军也在韦纳弗罗之前逼近这条河,而杜格姆则已从佩斯卡腊出发。由此可见,全军正在会合或者在最短期间就会会合。这几个师团到处都打了胜仗。
然而这时各个乡村里都在鸣钟,号召农民拿起武器举行暴动。加里耳亚诺河流域和亚平宁山脉的全体居民都开始行动起来了。暴动分子占领了加里耳亚诺桥,破坏了列伊师团的辎重车,杀害了大批掉队的法国士兵并在谢萨设立暴动司令部。派去镇压他们的两营法军被打败了。法军总司令部也遭到这些农民群众的袭击,差点儿被他们占领,只是由于第九十七联队的两个营的英勇抵抗才得以幸免。法军各部分之间所有的交通线都被截断。由于暴动分子战斗很顺利,所以暴动的声势日益扩大。这时麦克重新建议停战。这个建议被法军接受了,并于1799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卡普亚移交给法军,法军除那不勒斯及其郊区以外,还占领了王国全部的土地。国王答应立即拿出一千万法郎作为法军给养费,并禁止英国人和俄国人使用他的港口。有了这个停战消息,再加上几营法军进攻,就足够驱散那些暴乱分子并把他们赶回各人的村社去。
国王于12月23日离开那不勒斯,把王国管理权交给皮尼亚帖利公爵,自己躲到西西里去了。这个大城市的居民人人心情激动,情绪昂扬。1月12日他们得到实现停战和割让卡普亚的消息。14日他们看见几名法国军官出外闲逛时,就急忙拿起武器,举行了暴动。在事变爆发时期,几艘护送舰载着占领过里窝那的那不勒斯师团回到那不勒斯港口。暴动分子就把他们当作胆小鬼看待,解除了他们的武装。武器库的武器被抢光了,有三千至三千五百名流浪汉①拿起武器,保卫京都。1月16日他们选举莫林帖尔诺公爵为自己的首长,并占据了圣厄耳姆要塞。他们行动时喊着下列口号:“圣·亚努阿里万岁!”“耶苏基督万岁!”“腓迪南国王万岁!”他们在大街上殴打法国人和那不勒斯的爱国分子。好些住宅被洗劫了。贵族和富有的资产阶级因为忠于法国而受到公开的威胁,他们就参加到早已和商皮奥纳秘密通信的爱国分子的队伍里来。21日和22日,法军开近那不勒斯城。23日,以业已受到流浪汉猜疑的莫林帖尔诺为首的爱国分子占领了圣厄耳姆要塞。法军进入那不勒斯城。许多共和党派活跃起来了。流浪汉的情绪转变了。1月24日,法军总司令组成了一个由二十一名爱国分子参加的临时政府。不久,就宣布成立巴顿诺佩共和国,而那不勒斯革命就这样结束了。
①乞丐。——俄文版编者
督政府拒不批准1月10日的协定。这件事情以及行政上的一些考虑促使它召回商皮奥纳,改任麦克唐纳将军指挥那不勒斯方面军。受到那不勒斯人痛恨的麦克做了俘虏并被送往巴黎。
四
评论一。
1.1798年所有驻意法军都处在和平状态之中。要塞里没有供应弹药,炮兵没有供应牵引大炮的马匹,参谋官员四散走开了,许多军官长期休假。总司令只在开始军事行动以前八天才回到司令部。虽说关于那不勒斯国王入侵的事情好久以前就有预报,但结果仍然象是出乎意料似的。
2.商皮奥纳撤出罗马是太晚了。他应当提早四十八小时撤出来。他在契维塔-卡斯帖兰(博尔格托桥前面)所占领的阵地是安全可靠的。他在任何时候只要花几个小时就能够从那儿过到台伯河左岸,在特尔尼附近集结自己的兵力。不过,只是在必要时他才应当这样作,因为他不应当不战而把通往契维塔-韦基亚及锡耶纳的大路让给敌人。他不能指靠通往安科纳和法诺的大路。换句话说,他只剩下通往阿雷左的一条大路。列木安将军进行的特尔尼战役是这次进军中最精彩的事件。
评论二。
毫无疑义,最好是不进入那不勒斯王国,而乘敌人张惶失措之际,迫使他们签订和约并立刻退出联盟。可是,既然已经向那不勒斯进军,那就应当迅速行动。拿三万人来担负这个任务,力量勉强够用,所以不能分成四路进军。加之,这四条路线都被山、河隔开了,并且住有不可靠的居民。一个三万人的军团应当经常集中行动。按人数而论,这个军团已等于古罗马一个军团。罗马人每晚都是把这样一个军团布成方阵宿营。方阵每边长三十三法尺。所以法军不应当分成四条战线,而应当只有一条战线,即由罗马到伊左拉和卡普亚的战线。杜格姆师团应当越过深入罗马领地的亚平宁山的主要山岭,进到山西斜坡上。列木安和列伊两个师团应靠近先头部队驻扎,以便永远不和先头部队失掉联系。如果商皮奥纳按照这样的方式进军,那他在1月6日或7日便能到达那不勒斯。他若占领这个都城,也就容易占领加埃塔、佩斯卡腊以及其他地方。对于暴动民众,只要派出几支机动纵队就能解除他们的武装。一条统一的战线只需少数兵力就足以保证各个极关重要的据点的安全。这样,他带领二万六千人就能进入那不勒斯。反之,若分四条战线行动,商皮奥纳就不得不在加埃塔和佩斯卡腊要塞里,在阿克维拉及沿路其他城堡里留下一半兵力作为卫戍部队或保卫军医院。此外,他在等待各师前来集合时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杜格姆师团需要在敌军面前通过一条较长的道路,而敌军又开始来和他们争一个多山洪、河流及峡谷的地区,所以他们也不能象只需走五十法里远的总司令部那样迅速前进。这正是法军在卡普亚附近受挫折的原因。这次挫折鼓舞了暴动分子并引起了许多冲突。由于这次挫折,大家才认为1月10日的停战协定是件幸事。在巴黎的督政府不能透彻了解这些错误的详细情节。它仅仅因为看到三万大军被阻在一个防务不巩固的京都前面而感到愤怒,因为这个京都是由一些溃军防守着。它是对的。最好是不要让军队远离罗马,把它们置于那不勒斯大门口,让它们受到意外袭击的危险,那显然是不合理的。
评论三。
麦克将军假若带的是奥地利军队,他的军事行动就会获得好的效果,因为那样对他可能比较适合;可是他带的是那不勒斯军队,他们要以两个或三个才能对付一个法国兵,这样他怎能驱使他们去和法国兵进行白刃战呢?那不勒斯士兵是没有战斗经验的士兵,他决不应当用他们去进攻,而应当让他们打阵地战,以迫使法国军队首先进攻。对于进攻有利还是反击有利这个问题,在军人中间意见十分分歧。但是,当作战的一方拥有久经锻炼的、运动能力很强的然而只有少量炮兵的军队,而另一方虽说人数比较众多,炮弹供应充足,可是官兵的战斗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问题是不会成为问题的。
如果在军事行动开始的那一天,麦克将军就带领四万军队出现在契维塔-杜卡列,晚上赶到特尔尼,第二天早晨在占据博尔格托桥和一个有利的阵地以后,就向罗马展开进攻,难道仅有九千人和十二门大炮的法军能够击退人数多四倍、大炮也多四倍并且还有防御墙掩护的敌军吗?当然,为了给自己打开一条退却的道路,他们迫不得已是会作出这种尝试的!
评论四。
麦克将军沿台伯河左岸退却是太匆忙了。他迟一天退却是可以平安无事的。由于这样匆忙撤退,他把留在右岸的一整师人都牺牲了。他在那不勒斯王国保卫加里耳亚诺河这一条战线,他应当……①但麦克始终没有士兵。那不勒斯军队即使在它出征罗马的时候也不能算作别的,而只能算作满怀善良意愿的民兵。他们在打了败仗以后就变成一群心怀不满的、喧哗闹事的老百姓。他们的行动不能作为军事评论的根据。
①原稿这儿有遗漏。——法文版编者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①
一、秋季战役计划。二、蔼尔维提方面军②和下莱因方面军的行动,苏黎世战役(1799年9月24日)。三、英俄联军远征荷兰,卑尔根战役(9月19日),埃格蒙特战役(10月2日),卡斯特里库姆战役(10月8日),英俄联军投降(10月18日)。四、意大利方面军和阿尔卑斯方面军的行动,诺维战役(8月15日),热诺拉战役(11月4日)。五、评论。
①②指瑞士方面军,瑞士人自称蔼尔维提人。——译者
一
苏沃洛夫的辉煌胜利使保罗皇帝更加疯狂地反对共和国。他派出了几个军团远征:柯尔沙科夫将军统率三万人开往瑞士,加尔特曼将军统率一万八千人乘英国军舰开往列韦尔,另有一万一千人开到意大利补充苏沃洛夫的部队。这样就使得俄国参加这次战争的兵力达到九万人。但俄国人忍受不了伦巴迪亚的炎热天气。来自各个不同民族的官兵混合在一个军队里只会引起一些不便。奥地利的将军们不大满意苏沃洛夫的战术,后者的粗野作风也惹得他们生气。各盟国政府议定四个方面军同时配合行动,即:在梅拉斯指挥之下的由奥地利人组成的方面军在意大利作战;在苏沃洛夫指挥之下的由俄国人、瑞士人及法国逃亡分子组成的方面军在瑞士作战;在查理大公指挥之下的由奥地利人和帝国军队组成的方面军在莱因河下游作战;最后,在约克斯基公爵指挥之下的由英国人、俄国人及奥兰治派①组成的方面军在荷兰作战。约克斯基军队在占据阿姆斯特丹和恢复总督政权以后,就应当进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