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出水--台湾成功企业管理模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蛟龙出水——台湾成功企业管理模式》石油化工三人的完美合作,使“长
春”不仅成为台湾石油化工领域的开路先锋,也如同它的字义,永远欣欣向荣,
充满活力。
一、长春集团——石化工业的开路先锋1947年,长春集团的三位创始人合伙
设立了长春人造树脂厂,生产第一项产品——电木粉,开启了台湾塑胶工业的发
展序幕。
长春集团的崛起,犹如沙漠中绽出的花朵,经过公司上下共同的披荆斩棘,
细心的灌溉及尽心尽力的努力,使得长春逐步壮大。
该集团以化学原料的生产为其经营主体,为避免专业化投资风险而辅以电子
工业。其规模的发展形成,则持垂直发展式的成长策略,由长春人造树脂公司、
长春石油化学公司以及大连化学公司的投资设立,均为追寻其产品上游原料工业
之开拓,如醋酸乙烯为制造聚乙烯醇(PVA )的原料,双氧水为生产环氧大豆油
的原料,冰醋酸为醋酸丁酯之原料,而甲醇又为形成福尔马林、尿素树脂的原料。
长春集团自1947年创业以来,虽然历经二次石油危机,石油化学工业遭遇不
景气波及的困境,而长春不仅能平安度过,而且更能不断的成长扩充,乃因三位
创始人高瞻远瞩,在 10 年中随时准备迎接这一挑战,而在平时已先巩固了基础。
廖铭昆、林书鸿、郑信义三位长春集团企业的核心,创业卅多年来,从资本
额500 元,至今拥有6 个工厂遍及全省,占地总数约60甲,员工1200人60余亿资
产,年营业额超过70亿元,每年尚有平均15%的成长。
长春集团的分子企业长春石油及长春人造树脂厂两家公司在企业界均居相当
的地位,列入台湾中华征信所出版《TOP —500 》一书的产业排行榜内的首位。
其中长春石油化学公司为发展台湾石化工业的先驱,其所产的产品如聚乙烯
醇、双氧水、冰醋酸等,为医学、纺织、油漆及多项工业产品的基本原料,外销
多达30余国,扭转台湾由此种原料进口地区为出口地区的地位。
长春是台湾最早从事石化生产的厂商之一,从少数产品电木粉、尿素胶开始,
到今日的压克力树脂、油漆原料,以及长春石化的双氧水、冰醋酸、醋酸乙酯、
环氧树脂、PVA 与大连化学的醋酸乙烯等多种产品,从苗栗厂、新竹厂、高雄厂
的逐步设立扩充,而达今日的规模,管理阶层决策措施的正确,是主要原因,而
其所孕育出来“研究创新”的精神,更主导着整个公司政策的方针。
□完美的三人合作提起“长春”的发展,首先必须谈到三位领导人廖铭昆、
林书鸿及郑信义的金三角结合,1947年,两位刚从台北工职(台北工专前身)毕
业的机械科学生廖铭昆、郑信义合资500 元及学化工的林书鸿,合伙开设工厂。
那时,塑胶这个翻译名词还没有出现,但是他们隐约知道要生产人造的“天
然原料”,所以把公司取名为“长春人造树脂”。
除了脚踏车外,长春没有任何机器资产,所以长春的第一项产品电木粉,是
郑信义趁着父亲厂里每天下班后,借来滚桶彻夜赶制成的,到清晨才回去,三人
白天还继续上班。
两年后,学化工的林书鸿在家里的桶子里调出了尿素胶水,开始了长春
发展的历程。
三位合伙人搭配得天衣无缝,郑信义有冲劲,坚信没有开拓不成的市场,所
以专管业务;廖铭昆内向保守,做董事长专管财务,坚持负债和自有资金必须维
持1 :1 ;林书鸿有耐力及精力,又学化工,负责厂务及开发。
长春三位创始人今日的成就,是因他们:一、重视适应经济变迁,随时吸取
最新、优良的知识及技术,加以融合应用,使企业血脉永远畅通。
二、凡事能不只顾近利,尚能远虑其影响及结果,处事果断,待人诚恳亲切。
三、重视劳资关系,改善员工生活及工作环境,激励上下团结一致,努力不
懈。
四、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以身作则为员工楷模。
台湾内谈起合伙作生意,大家都向往于长春集团三位主要股东的组合,多年
来大家互信、互谅、互助,同心协力把“长春”这块招牌打响,而三人本身都竭
尽能力,贡献自己的心力,全心全力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集团全体上下一心,
事业基础更为稳固。
□创业的楷模廖铭昆、林书鸿、郑信义三位长春的主要负责人,当年从台北
工专毕业时,凭着一股青年创造事业的热忱,投身于蛮荒初开的石化产品界中,
以他们所学致力于事业的开创,鉴于当时台湾地区对树脂的使用量将大增,乃凭
一股毅力满腔热血致力于此一产品中,经过几次的挫折终于成功。
“长春”集团的成立与扩张,可以说是凭国人的智慧创造事业的一项明证。
而由于长春的茁壮,也使许多年青人步上他们的后尘,合伙来开创事业,或单枪
匹马的投入某一行业中。以目前的尺度衡量,当年长春可以说是“青年创业楷模”
中的楷模。
台湾石油化学工业尚未完成规划之前,长春集团的三位负责人即已关注到此,
先期成立以石油化学产品为主体的长春石油化学公司。目前此一公司已较长春树
脂厂成就更高,营业额高达30亿元以上,更证明了他们眼光的独到之处与对事物
研判高人一等的能力。
常言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此一句
话道尽了合伙生意的难处,尤其是从白手起家到创业,这一段心路历程,更不是
一般投身合伙做生意者所能了解。
许多年青人甚至中年人,由于志投意合而有共同的理想,兴起了所谓合资创
业的热情,当然,如果家世不错且未投资前交情也够,很可能一帆风顺,相处得
甚为融洽,甚至也能充分配合,达到事业成功的地步,但大多数都半途拆伙,甚
至互有怨言。
然而,长春的金三角结合,却都能发挥所长,建立事业互信心,大家共同披
荆斩棘,共同致力于事业,彼此互相支援,不论顺境与逆境,都能同甘共苦去克
服去开创,使事业更为发达,这在岛内创业史中实为少见。
由于长春的“老板们”能同心协力,当然员工们也受到感化,包括树脂厂、
石油化学、印刷电路板、大连等也有上千人员工,但上下一心,大家对公司都能
尽心尽力,促使该公司能不断地成长。
由于上下一心,大家对工厂付出心血,因而“长春”这块招牌所生产的产品,
普遍受到欢迎,也普遍受到大家的重视,而这一招牌下的公司,也受
到企业界的尊重。
□长春树脂奠基石长春集团,自长春人造树脂公司创立奠基之后,经不断地
研究创新,不断地投资,目前已拥有4 家关系企业,1984年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已
提高至70亿元以上,在岛内集团排行中已属中型企业集团的规模。长春集团,其
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造树脂开发时期,第二阶段为石油化
学开发时期,第三阶段为人造树脂、石油化学及电子工业平衡发展时期。
1949年台湾化学工业尚在萌芽中,一切原料均赖进口,当时工业国家正大力
发展塑胶工业,他们鉴于塑胶工业发展在台湾具有远景,乃设立长春人造树脂厂,
深入研究热硬化性塑胶原料,于1950年开发成功电木粉,此为台湾塑胶工业的开
始。
1951年间,台湾社会渐趋安定,建筑业兴起,合板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
生产合板所需合板胶全需进口。他们乃费时年余潜力研究成功耐水合板胶,促使
台湾合板工业在短短数年快速拓展国际市场,进而执国际合板市场之牛耳。
由于合板胶及电木粉的大量需求,简陋的设备已不合要求,乃于 1957 年间
设立长春人造树脂股份有限公司,厂设石牌,以当时最新的生产设备及作业方式,
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各种规格的电木粉、尿素塑胶粉、合板接着剂及各类树脂等,
并于1971年在高雄仁武设厂,增设新式生产设备,奠定了长春集团发展的基石。
□大连厂更上一层楼60年代的十年,正是台湾经济飞跃成长时期,工业先进
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逐渐取代钢铁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国际经济的演
变必然会影响台湾。长春三位主要负责人权衡台湾经济之结构,深信台湾也将走
向开发石油化工工业之途径。乃毅然决定不惜风险投资石油化工,于 1963 年设
立长春石油化学公司,厂设苗栗,利用当地天然资源,兴建甲醇厂,1964年顺利
开工生产,这是台湾石油化学工业先锋。
长春集团为了分散单一产品所冒风险,自1969年起即积极研究开发甲醇系列
产品,如甲醛、六甲基四胺、聚乙烯醇、冰醋酸、聚合醋酸乙烯乳胶,以及双氧
水、过硼酸钠、环氧大豆油、压克力树脂,使长春集团产品可经多层次加工,生
产出高品质而廉价的化学及塑胶原料,供应各业之需。
如今,石油化学工业遭遇不景气波及的困境,而长春仍能维持其稳定的成长,
乃因长春决策人员的高瞻远瞩,朝向多元化的经营,避免单一产品遭受不景气的
冲击而影响公司的营运。
1979年后,台湾产天然气逐渐枯竭,长春石化失去了做甲醇的原料,加上中
东、加拿大低廉的甲醇厂纷纷开工输销全球,使长春的甲醇厂遭到停工的命运,
也因甲醇厂的停工而失去了当时20%左右的营业额,但是赖着产品多元化,很快
的就填满了这项“真空”,否则单靠两三项产品,营运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目前长春集团的四家公司,长春石化、长春人造树脂、大连石化、台丰印刷
电路板有百种以上的产品,与岛内一般只生产一两种产品的石化公司有很大的不
同。
长春企业经营观念也随着经营环境变迁而改变,为减少投资风险及适应未来
事业发展的需要,由纵的经营而逐渐向横的发展,因电子业将成为台湾
经济发展重要的一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成
为未来人类生活的重心。乃于1959年间与外资合作,设立台丰印刷电路板工业公
司,产制各种用途的印刷电路板,全部直接外销或加工外销世界各地,每年成长
率高达30%。
此外,为掌握生产聚乙烯醇(PVA )年需原料醋酸乙烯(VAM )5 万公吨,
乃于1979年底成立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与南宝合资),投资10余亿元,兴建年产
85000 吨工厂于高雄大社工业区,并开发其相关产品,已于1983年10月正式开工,
1984年营业额即达18亿余元。
□重视研究创新长春三位领导人,早在60年代末,即认识到台湾经济如欲维
持成长,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业升级到重
工业及精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成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1969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层次
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10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