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萧乾 >

第5章

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萧乾-第5章

小说: 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萧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可比鞭子还灵。秃葫芦即刻由被筒,由遐梦里钻了出来,身子在炕上佝偻成一匹受惊的幼兽,滴溜着一对淘气眼睛向条案上张望。 
  不行,看见他的龙睛鱼冻僵,他噘起嘴来了。妈,你得赔我。你得给我买去!于是,在被筒里,两只小脚鸭就捣蒜一般地踹蹬起来了,震得砖炕起了咚咚的响声。 
  妇人忙凑近炕沿,低声说:乐子,乖,讲点儿理!是妈给冻的吗?妈要有这本事就不在这儿了。等妈求舅舅给你买去。谁教房里没有火——刚说到这里,妇人咽住了。她意识到这话落在有火炉房里妯娌的耳里不受听。 
  然而孩子却接过来了:要火炉,妈,夜里我冻醒了,睁着眼直打哆嗦…… 
  其实,这是一片谎言。妇人把棉被、夹被、裤袄,一切可以御寒的东西全给他盖上了。打哆嗦的却是那勾起八年辛酸的妇人。在黑暗里,倾听着孩子平匀舒坦的呼吸,她对生命默默地发着愣。 
  这时,妇人赶忙拢住孩子的头,青筋凸起的手在那秃葫芦周围抚摸起来了。孩子,要火炉,等你长大了,挣白铜炉子咱们暖。你爸爸从前就点那么一座白铜炉子,炉边上还烤着风干栗子,还睡个大肥猫呢。他晚上回来总不爱点灯,一个人坐在那里烤火,偶尔对火苗叹一口气。我给他送碗茶,他都不许我走近。你爸真是个怪人——说到这里,母子两个都似乎浸沉在过去的日子里了。孩子这时咬了手指肚,却在推想过去的好日子。譬如上元佳节房檐下里里外外挂着多少灯:有沙子灯,走马灯,羊灯,还有冰灯。他小心窝里尽后悔生得太晚了些。
  有一次他问过妇人:妈,妈,你干么不早生我一阵? 
  你怨谁!你得怨你那个古怪爸爸。妇人带点伤感又混着诙谐地告诉他,爸爸在三个弟兄中是长子。然而他自幼打算独身。二叔先娶的亲,然后三叔也成了双,只剩他自己。弟弟们在他面前是不能开口的,婚姻事更没人敢提。在他四十生辰那天,寿宴席上有个长辈亲戚就试着怂恿他。他哪里肯!那天女客里面正有孩子的母亲。她随了家 人来吃寿酒。还送来一台面捏的八仙过海呢。论体面,论风度,吴家二姑娘那天是颇出色的。那位好管闲事的长辈就当面偷偷指给他相看,问他意向。他摇头不肯,可是弟弟们看出这难得的机会,就暗暗给撮合起来,五月初七的寿日,九月里就娶过来了—— 妇人这时由椅子上捧来一抱小衣裳。  

  起来吧,乖孩子。那小光身子瑟缩着。妇人先扶他套上贴身小褂,然后是那件印了竹叶的棉袄。她一壁为他扣着纽绊,一壁叮咛他学乖,给妈争气,对婶婶的妹妹弟弟要让些。听见了没有,这是他们的家—— 妈,不对,孩子撇起小嘴岔来。妈,他们屋里挂的钟,摆的盆景不都是妈的嫁妆吗? 
  坏孩子,谁教你这么小气!那也碍着你的事。以后不准再胡扯。 
  妇人拍了拍那个小胸脯。把这个放宽点,别鼠肚鸡肠的。你念完《六言杂字》了吗?
  快了,妈你听:自古人生在世,俱秉五行阴阳……孩子照着私塾里群唱的调子滔滔地背诵了起来,逗得妇人笑个不住。 
  好,下月你该念《名贤集》了,《名贤集》里有一句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你懂不? 
  孩子摇头。于是,妇人为他系着腰带,一壁为他讲说着。 
  这时,窗外有人在劈柴。随了干树杈碰在石阶上沉重的声音,时有锵锵的金属击响和短促的用力声。 
  姑娘,等我来劈吧!妇人低声向外面说着。 
  没有回答,石阶上那沉重声音继续着。 
  孩子下了炕。八岁的年纪,身量可算不得高;黑黑的脸膛,浓重的眉毛,小圆脸蛋上挂满了没边的顽皮。他第一件事就奔到条案去看那冻裂了的金鱼缸,他噘起嘴来,非要妇人去告假,他说得在家给龙睛鱼出殡。 
  这鬼孩子,刚才我的话你忘记了吗?你还告假。你跟书本怎那么没缘!你叫我寒了心。妇人叠着被,自己咕哝着。 
  不是,妈,不交学费,那臭老头子成天打得我好狠!—— 
  听到这个,妇人即刻惊愕地掉过头来。她扑到孩子身前,扶着孩子的肩头,好像在检验他的伤痕。这个私塾老师虽然还曾是她丈夫的属下,对他有过好处的,但彼一时,此一时了。明白炎凉世事的她,十足地了解孩子。她有些愁眉不展。她眼睛四下搜寻着。忽然她注视到房子的一角。那是炕上的一只木箱。她对自己点了头。 
  孩子,告诉老师,明儿后儿,束 我准送过来。 
  正说着,藏青布帘子冲开了一道缝,随着是一个矮小肥胖的女人捧着一盆热水进来了。  

  姑娘,真难为你了。妇人急忙接了过来。然后扯了孩子的耳朵说,你敢不好好念书,瞧你这好姐姐,给你劈柴,给你烧火。全为的你这两只小窟窿多认点字。来,把袖子挽上。 
  这矮胖姑娘用充满了希望的眼睛望着孩子。当她亲手烧的那盆热水洗净了孩子狼藉的脸时,她感到无上的欣悦了。这年近三十的老姑娘是这家的三代功臣。和宗良同母,她是三叔的前妻遗下的孤女,曾经享受过好日子,临到破败,她甘愿地成为众人的奴仆。祖母的痨病是她服侍的,大伯伯死时她在床侧。她抹着泪,在棺材后面默默地发着愿 :大爷,大爷,您疼我一场,您放心,我准帮大妈扶养起您这条根。 
  八年来,孩子的事她总同妇人抢着做。洗臭袜子,衲鞋底,黄昏里,还得坐在门墩上给孩子讲故事。 
  有一天,当她给孩子洗澡时,坐在澡盆里的乐子忽然好奇地问,姐姐,你这么大姑娘给个男人洗澡,不害羞吗?
  正为他擦着小脊梁呢,猛然听到这话,她即刻把毛巾抛到盆里,奔回房里呜咽起来。直到妇人回家,问姑娘,她尽红脸;问孩子,他茫然不晓。只是从那以后,孩子洗澡她再也不管了。她把水烧好以后,便悄悄地走出房来。  

  孩子的脸洗完,就不究来源地去桌边摸那块滚热的烤白薯。然后,把一块印了老虎纹皮的黄色包袱铺在炕沿上,把昨晚温背过的《六言杂字》、《弟子规》,那本有图 画的《孝经》和新买来 的一本《上论语》一一叠好、包上后还系了个蝴蝶扣。他背起书包要和妇人告别。妇人推他出房门。 
  先去给婶婶作揖! 
  于是, 孩子立在房外拱着揖说:婶婶,我上学去啦。连哼声也没有。 
  反过身来又对姐姐作了个大揖,哄得那胖姑娘高兴得快要流出泪。 
  她一直把他和妇人送出门外,立在昨晚坐着讲《司马懿》故事的石阶上,用一腔虔诚,目送着母子手牵手的背影。 
  十六年前,这个古城论阔绰比不得今日。那时街道窄窄的,晴天是香炉,雨天是锅粥。然而粥也罢,炉也罢,却没有洋楼遮蔽北方澄蓝遐远的天空。短短的一程路,行人熙攘,店铺林立,也尽有看不完的景色。那时的铺户,都悬着极具象征意味的幌子。绒线铺前飘着一束赭黄麻绳,铜铺门前摆的是黄亮亮一片。乐子爱这些幌子。他小脑袋里随时都在追溯着这些与那铺子的关系。他想门前那束麻绳一定代表柜里管账人的银白胡须。 
  孩子的手指是紧紧地握在妇人掌心里的。那便仿佛是秋千的顶梁,门的枢纽,不然就该是山喜鹊的脖链了。不这么样,谁敢担保他飞到什么地方去!腿脚并不会飞檐走壁如白眉毛徐老西,然而街上他看见活物就想追。曾经有一次被一个亲戚带出来玩耍,在一架脚踏车前面他要显显身手。于是,一个箭步,他嗖地由前轮横闯过去,为那车把拐倒了。害得那个赶路的人坐了半天巡警阁子,打铺保挂水印一堆手续。那个亲戚简直吓得没了魂,尽自说:出门再不带这种猴子!满城里找骨科,遍土地庙去烧香,折腾了总有一个多月。 
  以后呢,孩子的毛病并没有改。走在街上,那两只贪婪的眼睛还是什么都得看看。一家切面铺挂了红,那些闪亮发皱的金字即刻会吸引住他。如果逢到迎娶的行列,他就更不肯移动了。他眼巴巴地望着那团龙执事:宫灯,板扇,金锤,阔斧,还有那威风凛凛的吹鼓手。胖大的皮鼓后永是那么一顶鲜红璀璨的八人大轿,平稳如开屏孔雀似地压在后面。这时他会把自古人生在世忘得干干净净。整个的他都为那华贵的颜色和原始的节奏所占有了。如果妇人硬扯着他走,他会把指头挣脱出,飞奔到行列的跟前,看那喇叭手的嘴巴是如何吹成泡的。一桩他永不能明白的事:那红轿子里到底坐了一个怎样的俏人家? 
  有一回他可真遇到了一档子热闹。街心过着四五辆骡车,车上各坐着七八个面貌狰狞的汉子。街上黑压压地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连铺子里的学徒都趴到高坎处张望。车上的汉子把一瓶瓶酒豪放地往喉咙里灌,猜拳,骂街,还扯着沙嗄的嗓子唱二簧。一句孤王酒醉桃花宫唱完,随着是一片如潮涌般的喝彩。他小心窝里也颇为那所激动。他问妈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妇人告他这是囚犯,要拉去砍头的。 
  砍头,他一想,小小心坎上似有了道黑影。啊,一个整人,削去一段,而且最注目的一段!他不忍看下去了。他撒腿就向胡同里跑,喘着气嚷:妈,我怕,我怕!到家他发了一夜的烧,妈妈天天用马勺为 招魂。他时刻惦记那几个汉子。他们好像总醉醺醺地追踪着他。躺在炕上,他尽自奇怪着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些人围拢起来喝彩!他会不会有一天也坐在那么一乘骡车上呢? 
  从那以后,妇人每天都亲自接送他了,而且是绕着僻静的地方走。但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么一个感官易受激荡的孩子,什么也不是宁静的。为图抄近,他们得穿过喇嘛庙。大殿前那对铁狮成为他的好友了。
  还有,唱经楼里不时送来的号筒声,沉痛得怕人。随了那个,更有尖锐的胡笳颤抖如山羊鸣叫。然后,一簇戴笤帚帽披黄袈裟的喇嘛便由殿门走了出来。他有时独自去庙里拾松子,屈下腰,一壁拾一壁默想着。一个表舅曾恶作剧地唤他作小眼睛,他噘起嘴来走开了。他最恨人在他身上挑毛病。大年初一去舅母家拜年,竹蓝袄青马褂,穿得满整齐,想露露脸。偏偏一打帘子,那傻二姑娘就尖锐地喊了一声:哟,怎这么黑啊!登时他满脸红涨,抹头就折回家去。从那以后,他再不肯进那家门了。如今他看上了铁狮子的那对大眼睛。他立志把自己眼珠也练成那么大。他相信他能。于是,每走过那禅院,他必得伫立瞪着那只狮子,弄得妇人以为他发了疯。  

  走出喇嘛庙便是褡裢坑了。绕过那片为严冬削成乌黑枯骨的垂柳,就该进那蜿蜒迤逦的九道湾。这条左曲右弯的胡同宛如母亲的委屈心肠,那么凄凉,那么忧郁,两边那么重重为厚墙堵起。那个私塾所在的尼姑庵恰巧就坐落在这九道湾的末端。 
  进了这个幽谷,孩子除了妈妈一张愁苦的脸以外,再没有可看的了。路是这样窄,他紧紧地贴靠着妇人的身子,时刻担心墙缝里会跳出个毛毛神,抓住他的脖领。母子细碎的脚步,拖着一大一小两条影子,每转一个弯,孩子总抬头看一下。好像光明便在前面。只有熟悉路途的妇人知道前面还有没走尽的路。直到朱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