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58章

燕赵文化志-第58章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传入不久,燕赵便出现两位著名僧人。道安(312—385年),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市)人,佛图澄弟子。道安一生总结前人译经,撰写《经录》,为佛教寺庙定立规制,划一僧人姓氏,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竺道生(355—434年),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幼年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曾游学庐山,受业于僧伽提婆门下,后入长安,拜鸠摩罗什为师。竺道生一生翻译、著述颇多,他所提出的“顿悟成佛说”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影响长达数百年。

  东魏北齐时,佛教传播很快。不仅帝王信佛,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河间邢氏、勃海刁氏等世家大族也都信奉佛教,南北响堂寺、雀离佛寺等著名寺院相继建立。据《大唐内典录·历代三宝记》所载,邺城内寺观达4000所,僧尼8万人,佛教极盛一时。

  (二)隋唐佛教与临济宗的创立

  隋唐时期,燕赵佛教发展较快。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开皇元年(581年),“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京师、并州、相州等地“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隋书·经籍志》)。唐代,燕赵佛教继续发展,各宗各派,名目繁多。唐朝后期,禅宗分为南北二派,不久南派又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临济宗始创于燕赵。

  慧能六传弟子义玄,受法于洪州黄檗山希运,唐大中八年(854年),他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创立临济宗。咸通八年(867年),义玄圆寂,敕谥慧照禅师。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一卷,简称《临济录》。

  临济宗“应机”多用“棒”与“喝”,棒打喝斥成为其交流某种道理的中介,时称“棒喝”。义玄接引学人,有三玄、三要、四料简之法。三玄即“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三要与三玄配合,指示言说不失本宗的要点。义玄把三要三玄的理论基础概括为“得意记言”。“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为四料简,意思是说义玄的言说全在临机发挥,没有定规,但并不因此迷失本宗。义玄的宗旨,便是打破一切枷锁,他认为,佛即是心清净,法就是心光明,道则是所思所行“处处无碍”。因此,真正的学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觅”,作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义玄号召“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禅宗反对偶像,轻视教条的风气,至此达到顶端。

  因临济宗不需要繁琐经典,也无须苦修,而是“直指人心见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流传日广,元、明、清时期,临济宗以绝对优势在汉地佛教中占据统治地位。南宋时,临济宗传入日本,在日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藏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此后,佛教与西藏地方宗教结合,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时期,蒙古军进入西藏地区,而藏传佛教却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称大汗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命其统天下释教事务。1264年,忽必烈自开平迁都燕京,于中央设总制院,以“掌天下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治之”,任命国师八思巴领总制院事。同年秋,忽必烈从八思巴受佛教秘密戒,正式皈依藏传佛教。蒙古后妃、皇子和诸王、贵戚等接踵灌顶受戒。1269年,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忽必烈在燕京称帝后,更加热情地扶植藏传佛教,在大都、中都开平、上都和林等地,大量兴建佛教寺院,八思巴在大都举行盛大法会,藏传佛教在燕赵地区迅速传播。

  明代,皇室提倡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京畿地区继续发展。永乐晚年,“在京僧寺,多有番僧”。武宗、神宗之世,尤宠藏僧,京师诸寺法王至禅师437人,喇嘛诸僧789人,亲近武宗的番僧与权贵结成一伙,以兴佛寺,“瑙宫佛阁,外省直纵佳丽,不及长安(指北京)城十之一二”(《广志绎》)。

  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的最大教派格鲁派(又称黄教)开始在燕赵北部的蒙古地区传播,蒙古土默特俺答汗首先皈依黄教,在库库和屯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供奉八宝装饰佛像的甘珠尔庙,内蒙古出现第一座黄教寺庙。此后,著名的黄教寺庙大召寺、席力图召等在呼和浩特相继建成,呼和浩特成为明末清初黄教传播中心。万历十五年(1587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应蒙古左翼察哈尔部图门汗的重礼聘请,到蒙古东部讲经说法,黄教从此传入左翼蒙古各部。图门汗长孙林丹汗等信仰藏传佛教,在察哈尔部建立许多藏传佛教寺庙。十七世纪初,林丹汗组织人力,将藏文《大藏经》中的《甘珠尔》译成蒙文,丰富活跃了蒙古的思想文化。

  清奠都北京后为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尤重喇嘛教,1652年,五世达赖应顺治帝之约来北京,受到顺治帝优厚礼遇,并得顺治所赐金册金印与封号,此后北京地区的喇嘛越来越多。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迎接喀尔喀蒙古归顺清政府,在蒙古故地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清圣祖组织了著名的多伦会盟,内外喀尔喀12部参加会盟,为尊重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在多伦诺尔建一座喇嘛教寺院汇宗寺,多伦诺尔很快发展成喀尔喀蒙古朝拜的宗教中心。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圣祖召一世章嘉到北京,驻锡法源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来到北京,清高宗先在承德避暑山庄淡泊诚敬殿和万树园等地设宴隆重欢迎,后回京在南苑德寿寺亲切接见。六世班禅在京驻锡西黄寺,在那里传经说法。顺治至乾隆诸帝时期,漠南蒙古多伦诺尔、热河(今河北承德市)、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新建许多寺庙,僧人激增,一些上层喇嘛被敕封为呼图克图、国师等封号。到清末,漠南蒙古“旗旗有庙”,藏传佛教寺庙达千所之多。藏传佛教成为燕赵最有影响的宗教教派。

  二、佛寺、佛塔

  (一)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是佛教徒活动场所,它既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产物,同时也是传播的载体。佛寺建筑需耗费巨大资财,除佛教徒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建寺外,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统治或宗教的目的,也在佛寺建筑上投入巨大的财力。燕赵佛教寺院体现了燕赵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基本内容。

  1。五台山寺庙群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它和峨眉、九华、普陀并称佛教四大名山。北魏孝文帝时,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清凉寺、佛光寺、观海寺等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此后北齐、隋唐到明清,五台山寺庙屡有修建,形成庞大的五台山寺庙群。台内现存寺庙37处,各寺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壁画彩塑到处可见。五台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已声名远播,中唐时五台山图传到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画进了敦煌壁画。唐宋以后,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僧人与五台山均有来往。

  现存五台山寺庙群的分布,台怀中心区有显通寺、塔院寺、罗睺寺、万佛寺、广仁寺、善财洞、黛螺顶、文殊寺、灵应寺、普化寺、圆照寺、菩萨顶、三塔寺、殊像寺、广宗寺、三泉寺、寿宁寺、慈福寺;台怀北部有碧山寺、集福寺、七佛寺、广华寺、普寿寺;台怀南部有南山寺(包括极乐寺、善德堂、佑国寺)、万佛洞、镇海寺、观音洞、龙泉寺、金阁寺、古佛寺、海会庵、普济寺、台麓寺、千佛洞等。在这些寺庙中,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金阁寺最为著名。

  显通寺位于灵鹫峰脚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时称大孚灵鹫寺。唐武则天时更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时重修,形成现今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有7座大殿,自南向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七处九会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七处九会殿为一座砖结构建筑物,取释迦佛曾经于七处讲经九次之意而命名。因殿内供铜铸毗卢佛圣像,又称无量殿。此殿型制奇特,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位于中轴线后部的铜殿是一座罕见的青铜建筑物,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所铸。妙峰曾以舌尖之血和着朱砂书写《华严经》,万历皇帝的母亲拜其为师。此殿面阔三间,高不足5米,小巧精致,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上层4面,各装6块格扇;下层4面,各装8块格扇。格扇内壁铸有铜像,重重叠叠,号为万佛,格扇外壁铸有花卉图案,非常精美。殿内供文殊菩萨铜像,连同殿壁佛像,共称为万佛朝文殊。大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它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誉。

  菩萨顶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宣讲道法,成道修道时就住在菩萨顶。此寺始创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重修。明永乐年间,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将黄教传入五台山。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住在菩萨顶,菩萨顶成为著名黄庙。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在菩萨顶。此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装绘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金碧辉煌,极为华丽,是五台山清代佛寺建筑的典型。

  罗睺寺在显通寺东,始建于唐,据《清凉山志》载,唐时张天觉在此见灯,有感而建寺。因相传文殊菩萨经常在这里讲经说法,故寺院落成后,名为“落佛寺”。明万历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过愿,以巨款重建寺院。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推重喇嘛,多次修饰罗目侯寺,遂成为五台著名黄庙。罗睺寺内第一层殿为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的塑制不同于青庙踏八怪的形象。西方广目天王的脸不是红色,而是棕色;不是手执绢索,而是一手抓长蛇,一手握宝珠。北方多闻天王的脸不是绿色,而是黄色;不是手执宝幢,而是一手攥老鼠,一手拿巨伞。这些均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造。第二层殿文殊殿内的文殊塑像也与青庙不同;文殊菩萨的坐狮不在砖台或地面,而是卧在莲台上;文殊面容不是金色,而是白色;两肩膀上添了肩花,肩上一边放置智慧剑,一边放经书。这种塑法和着彩,体现了喇嘛庙文殊菩萨的一般特征。第三层殿为大佛殿,殿内三世佛及八大供养菩萨,也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矩塑制。

  金阁寺座落于台怀西南金阁岭上,始建于唐。唐代宗命不空和尚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名金阁寺。金阁寺内有高达17。7米的千手观音像,为五台山第一大佛像。观音两侧有二十四诸天环侍。千手观音殿是金阁寺主体建筑,也是五台山佛教寺庙中的大型建筑之一。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塔院,以院内舍利塔而出名,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