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57章

燕赵文化志-第57章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真教“实倡金正隆、大定,自是以来,为其言者,雌从雄鸣,百千为曹……势如风火”。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20年),全真教龙门派首领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召见,十九年(1224年)回到北京。成吉思汗在宫内建万安宫赏赐给他,并将他暂住的天长观改为长春宫,下旨由丘长春统辖全体道士,掌管道教的一切事务。全真教在燕赵大地迅速发展起来。《长春宫碑铭》载:“长春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及大辟玄门,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带黄冠,而持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于生者,无虑二三钜万人。”正大四年(1227年),丘长春去世,葬于白云观内丘祖殿。

  元朝初年,由于全真教宣扬“老子化胡”说,引起僧徒不满,导致元宪宗八年(1258年)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教惨败。宪宗召令全真道归还侵占寺院200余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僧道再辩,全真教再次失败,失去蒙古统治者支持后,全真教由盛转衰。清顺治时,白云观方丈龙门派王常月被封为国师,康熙皈依于王的门下。全真道中的龙门派再次中兴。王常月普度众生,传道放戒主持白云观20余年,扩建宫观,整肃道门,严行清规戒律,住观道士常达二三百人,白云观成为全真龙门第一丛林。康熙以后,全真教逐渐衰落下去。

  (二)大道教

  大道教是金元时期刘德仁所创道教教派,刘德仁(1122—1180年),号无忧子。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聊城西南),后徙居盐山(今河北属县)。早年丧父,家境贫困。21岁时,自称遇一白发老叟,授以“道德经真言”(一称“玄妙道诀”),开始传道。初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金大定元年(1161年),刘德仁奉诏入京,得东岳真人赐号,住于天长观。五传至怀来县人郦希成(诚),受到元宪宗蒙哥召见,被赐太玄真人名号,在北京南城建天宝宫道观。大道教被赐名为“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不讲飞升化炼之术,不尚符箓,不化缘乞食。“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敬侈于己”(《元史·释老传》)。此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同时吸取儒、释思想。自刘德仁起,便订戒条九则:“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运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宋学士文集·书刘真人集》)九条戒律既迎合统治者要百姓安份守己的愿望,又符合劳动人民希望摆脱战争苦难的心理,充分体现了金代燕赵地区的历史特点。

  金人统治燕赵,人民饱尝战争之苦。真大道教的教义深合民心,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于郡县。元初兴盛时,奉其教者,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大道教已远远逾出燕赵之域,发展成为全国性宗教。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大道教内部发生内讧,元泰定(1324—1327年)年间便销声匿迹了。

  (三)太一教

  金天眷年间(1138—1140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元史·释老传》),创立太一教。太一之祠,起源极其古老。以太一作教名,则从萧抱珍开始。《元史·释老传》称太一教之名源于“太一三元法箓之术”,《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为太一之含义,太一教之教理源出于此,太一三元法箓则是与太一教教理相应的传教方法,它体现了太一教极重符箓法物的传教特点。

  萧抱珍创教之初,“郡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引自陈垣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112页。萧抱珍弟子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侯澄,深得其师之法,在赵州真定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其子侯元仙继承父业,死后火葬时,送葬者几万人。太一教第二祖被金世祖召至燕京,任天长观住持,不满一月,太一教徒在天长观内已容纳不下,不得不挤在观外。金末元初,北方动荡,人们纷纷信奉太一教。六祖萧全佑在大都与文人名士密切交往,颇有声誉,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赐以承化纯一真人名号。太一教势力迅速发展,东起山东,西至陕西,北至哈剌和林,几乎遍及整个江北地区。

  太一教以老子思想为教旨,认为“弱者道之用”,又倡导人伦品行,笃守孝道。太一教与全真教、大道教的不同,便在于太一教极重符箓,以巫觋之术御世。因此,传至第七祖以后,太一教逐渐与正一派合流。

  四、名山、宫观、经幢

  道教名山、宫观、经幢,是道教发展传播的历史见证。道教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在燕赵有着广泛影响,因此,道教宫观、名山、经幢等遍布燕赵大地。

  (一)北岳恒山

  道教徒的信仰之一便是得道成真,出世成仙。神仙所居世界,便谓洞天福地,河北省曲阳县恒山被称为“第五小洞天”。《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载:北岳住有岳神安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此地。《恒山志》载,西汉名士茅盈18岁(前127年)在恒山修道,返家后隐居句曲山(在今江苏句容),被尊为茅山派祖师。被传为八仙之一的张果(亦称张果老)也曾修道恒山。清顺治中,祭北岳恒山之地才改为山西浑源县。在恒山上,存有纯阳宫、九天宫、白云洞、果老岭、望仙亭、会仙府等道教遗迹,这些遗迹现已成为北岳恒山的著名景点。

  (二)宫 观

  宫观为道士修道、祀神、举行宗教仪式的专门场所。太平道称为“茅室”、“幽室”、“精舍”、“靖舍”等,五斗米道则称为“静室”、“靖”、“草屋”等。唐初称观,唐宋以后,道教“宫观”之称基本定型。金元以后,全真派融合三教,亦称其修道场所为“庵”、“堂”。

  燕赵大地的道教宫观,隋代以前所建基本已不存在。唐代崇尚道教,在燕赵兴建天长观(北京)、开元观(河北邢台市)、龙兴观(河北易县)、天庆观(河北定州市)等重要道观。宋代,燕赵建有总玄观(河北曲阳)、九峻观(河北唐县)、北极层观(河北安新)、清虚观(河北栾城)等。金元时期,新道教宫观遍布燕赵,全真教宫观占十之七八,长春宫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全真教宫观。大道教在大都(今北京市)南城建有天宝观、玉谷观,在平谷(今北京属县)建延祥观,在房山(今北京)建隆阳观。太一教在赵州(今河北赵县)建太清观、真定(今河北正定)建迎祥观。元明清时期,新道教与正一派在燕赵建有许多道观,现存道观大多为明清建筑。在众多道观中,北京白云观是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

  白云观坐落于北京西便门外,是全国著名道观,启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称作天长观。十二世纪金军攻取燕京,此观被毁,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重建,先后称为“十方大天长观”、“太极宫”。元代改称“长春宫”。明初扩建,更名白云观。

  白云观建筑格局以八卦方位布局,以子午线为中轴,座南朝北,主要殿堂位居中路,东西两路对称安排四合院落。中路主要建筑入山门分为五进,有灵官殿、玉皇殿、七真殿、丘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山门有三洞,象征天神、地祗、人鬼三界,走入山门,意味跳出三界,步入仙境。白云殿中心建筑为丘祖殿,殿堂下埋葬丘处机的遗骨,道教称为“仙蜕”。七真殿,供奉着王喆和其七大弟子。最北端的双层楼阁,上层为三清阁,下层为四御殿。三清阁供奉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内设经坛和各种法器、经书,每逢重要祀典,要在这里做隆重道场。四御殿东有“抱元洞府”,西是“会仙福地”,均为道士修炼之处。其中元长殿又叫六十甲子堂,殿内奉祀道教六十位星宿神,诸神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而命名,每年有一神值宿,60年一轮。白云观的山门殿堂、亭台楼阁、园庭回廊,都充分体现了道教思想。全真派实行丛林制度,道众共聚一处,推选贤者管理。全真派重要传人丘处机、王常月都常住于白云观,死后皆葬于白云观,因此,白云观被尊为天下第一丛林。

  (三)经 幢

  燕赵之域所存道教经幢有邢台道德经幢和易县道德经幢,易县道德经幢最为著名。

  唐代,玄宗崇尚道教,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亲注老子《道德经》,颁之全国,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龙角山记·唐明皇诏下庆唐观》),并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颂读。易县与邢台的道德经幢便是此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易州刺史兼高阳军史田仁琬奉玄宗之命,在易州开元观督建道德经幢,并请当时大书法家苏灵芝书丹,镌刻唐玄宗的《道德经》注本,这便是著名的“易县唐玄宗注道德经石幢”。经幢位于易县城内龙兴观旧址,高约6米,分为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幢座为一石雕仰莲,幢身为汉白玉雕造而成,竖立仰莲幢座之上为八角形柱体,主要雕刻为唐玄宗注《道德经》。幢体上为一莲宝盖,其上为幢顶,呈屋顶状,八角形,用一巨大青石雕成,雕有脊、瓦垅、檐板、飞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斗拱承托。造型简朴,典雅美观。

  易县道德经幢是全国保存较好、形体较大的道德经幢,它对校译老子《道德经》,研究唐代道教及其有关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邢台道德经幢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邢州刺史李质遂所立。“文革”时期遭破坏,现仅存两块幢体,字迹清晰可辨,存于邢台市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



第二节 佛教
  创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燕赵有广泛影响。中国佛教的诸多流派如成实、涅槃、毗昙、净土、律宗、禅宗、华严宗等在燕赵均有流传。成群的佛寺,高耸的佛塔,是佛教文化在燕赵大地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一、佛教在燕赵的传播

  (一)佛教的传入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龟兹僧人佛图澄来到邺城,受到石勒、石虎尊崇,佛教自此开始在燕赵大规模传播,“中州胡晋,略皆奉佛”,“皆营造寺庙,竞相出家”(《高僧传·佛图澄传》)。佛图澄前后门人近万人,所历州郡,兴建佛寺893处,邺城成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

  佛教传入不久,燕赵便出现两位著名僧人。道安(312—385年),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市)人,佛图澄弟子。道安一生总结前人译经,撰写《经录》,为佛教寺庙定立规制,划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