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32章

燕赵文化志-第32章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青瓷大量出土。河北景县封氏墓中发现的瓷器,是北朝青釉瓷器的典型作品。此墓出土瓷器100多件,有绿釉陶、栗壳黄釉,还有很多浅青釉和淡黄釉的杯碗,一件豆青杂釉高脚盘,4个高约3尺的堆雕莲花青釉大尊。莲花尊造型奇特、雄伟。受佛教影响,尊上堆雕两朵大莲花,一仰一覆,颈部贴着浮雕飞天和飞龙,上加宝珠形顶盖。制造精美,施釉均匀,装饰瑰丽,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堆雕等艺术手法,工艺水平相当先进。隋代,青瓷仍为燕赵瓷器的主流。在河北磁县贾壁村,发现隋代青瓷窑,此窑瓷器的瓷质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绿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贾壁瓷器以轮制成形为主,只有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等用模印、手捏好之后再粘接上去。冯先铭:《河北磁县贾壁村隋代青瓷窑址初探》,《考古》1959年第10期。

  唐朝初期,燕赵白瓷的制作技术已非常先进,其工艺技术已可与青瓷平分秋色。唐代邢窑所制白瓷,成为燕赵白瓷制品的代表作。皮日休《茶瓯诗》云:“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邢窑白瓷质量很好,胎骨坚实、致密,故叩击有金石之声。现存邢窑所出瓷器胎土色白而细洁,坯体极坚硬。釉白而润泽,有微微闪黄,带一点儿乳白色,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俗称护胎釉,烧成温度已达1000℃以上,器物造型有浑厚凝重之感。邢窑白瓷产量极大,“天下无贵贱皆用之”(李肇:《国史补》),类雪的邢窑白瓷与越州青瓷齐名,当时远销海外。在埃及福斯塔特、印度勃拉名巴古代遗址中,都发现邢窑白瓷。在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出土的唐代白瓷中也有邢窑制品。参见《文物》1981年第9期。

  二、定 窑

  宋代是中国瓷器全面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有五大名窑,燕赵定窑产品名列瓷中之冠。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磁村,窑址遍布村东、北、西三面,面积11。7万平方米。此处瓷土、釉土品质优良,为定窑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定窑出现于唐,兴盛于宋。它继承了邢窑的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由单色釉发展到多色釉,由素瓷发展为各种刻花、印花、贴花和剔花瓷器,甚至出现彩绘和模仿木纹或犀皮漆纹的绞釉器。

  定窑的生产采用覆烧法,凡有纹饰、质地高的器物,均系覆烧而成。出土的“支圈”即是覆烧时的一种工具。配釉以白云石代替石灰石,釉中三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成分与明清瓷器接近。施釉很薄,一般只有0。1毫米左右。定窑白瓷有镀金口、银口或铜口的做法,这样既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尊贵,显示了豪华,又弥补了覆烧法器口无釉的缺陷,用包镶口的办法把漏釉部位包了起来。

  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此外还烧颜色釉。由于定窑地位很高,仿造者颇多。仅定窑白瓷便孳乳出土定、粉定、紫定、黑定等。新中国建立后,还发现有绿定。

  定窑器物花纹也颇突出,“定窑花瓷瓯”、“定州花瓷琢红玉”,都是对定窑花纹的称颂。定窑划花、刻花用刀或竹片划刻,印花用模,花纹多作牡丹、萱草、飞凤之形。印花工艺过程特别精细,艺术效果极强。划花虽逸笔草草,艺术水平却很高。定窑还有金彩描花器,制作时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工艺水平很高。时人称“定窑器珍于天下”。

  三、磁州窑

  宋代,在青瓷、白瓷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以磁州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也得到发展。成就最卓越者,便是开始使用瓷器釉上用笔彩绘的装饰方法。在白釉上面用黑色、赭色、茶色等色料作画,运用新的技巧,创造刻花兼绘画、剔花、刻填等种种技法。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装饰成为北方各民窑装饰艺术的主流,此种装饰风格被称为“磁州窑风”。

  磁州窑广泛分布在漳河两岸,其中以观台窑最为有名。磁州窑以磁石泥为坯,此种磁石“非吸铁引针之磁石,亦非烧料为磁粉之类,乃另一种石,其色光滑而白,其性埴而松,其器美而不致,实与瓷土异,惟磁州、许州有之”(郑廷桂:《陶录余证》)。磁州窑生产白瓷与黑瓷,其黑瓷的黑釉与定窑黑瓷有别,呈铁砂色,其中多有铁锈花。其白釉纯白如牛乳,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磁州窑烧制的白地绘划黑花、白地绘划制酱花、绿地黑花、白釉剔花、白地赭花、黑地白花、黄地黑花、珍珠划花器物,代表了磁州窑的工艺技术水平。

  磁州窑的赭色、茶色、绿色等彩绘,是在小窑中用低温再烧而成,属釉上彩,俗称“宋加彩”,是在唐三彩、贴花、剔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磁州窑在中国瓷器装饰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彩绘技术为以后元明青花、五彩瓷绘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四、辽 瓷

  辽代,契丹和汉族工匠继承了唐、五代制瓷技术并加以发展,创造出著名的辽瓷。在辽南京、中京、上京、东京等地,出土大量辽瓷,发现许多辽代陶窑遗址,反映了辽瓷的工艺特点和技术水平。

  辽白瓷胎质很细,色纯白,不透明,瓷化程度高。辽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高温细胎白黑瓷器,一种是高温缸胎茶绿、黑、赭杂色大型瓷器。另外还有一种低温釉陶器,称“辽三彩”,上有多种印花,形象逼真传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辽瓷的造型体现了契丹族的民族风格。各地出土的代表性作品鸡冠壶、扁背壶、杯口长颈瓶、鸡腿坛之类,都适应了契丹人的生活需要。以鸡冠壶为例,它是从利于马上携带的皮囊演化而来,充分体现了契丹人以车马为家的生活需要,极具独创性。

辽瓷的另一特点便是素胎装饰上普遍使用堆花。有的将印好或塑好的花堆贴在器身上,如蟠龙、牡丹、人物、小象等,形象甚为逼真,艺术水平颇高。



第七节 纺织工艺技术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纺织技术

  燕赵纺织业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燕赵大地发现众多的陶纺轮和石制蚕,原始丝织业当已发生。商代,燕赵丝织技术发展很快,纺织工具有很大改进。(唐云明:《浅述河北纺织业上的几项考古发现》,载《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5辑。)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用作加捻工具的两只锭轮,经王若愚先生鉴定,它们是纺织用的纺绽,由此可见,此时手摇纺车已具雏形。台西商墓中出土几块丝织物,经科学鉴定,有平纹的“纨”、平纹纱类、平纹绉丝的“縠”、绞纱类的纱罗等。縠质地轻薄,丝缕纤细,表面起绉纹,经丝由两根丝并捻而成,捻度为2500—3000捻米,纬丝则由多根丝并捻而成,捻度为2100—2500捻米,均属强度捻丝。(高汉玉等:《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品》,《文物》1979年第6期。)此縠片是首次发现的商代丝织品,縠的纺制是丝织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纱罗与平纹纱比较,具有织物结构稳定的优点,是织造技术新发展的产物。

  西周时,燕赵出现织锦技术,丝织品出现经二重和纬二重组织。1970年在辽宁朝阳西周墓中出土了20多层丝织品,其中多层属于经二重组织的丝织品,正反面均为三上一下的经重平组织。(赵承泽等:《关于西周丝织品的初步探讨》,《北京纺织》1979年第2期。)这种丝织物便是当时的锦。经二重组织和纬二重组织的出现,表明燕赵丝织物组织方面已突破了简单组织的框框,迈进了复杂组织的行列。朝阳西周墓丝织品中的丝线均呈扁平状,可能是使用砑光整理技术时碾压所致。

  两汉时期,燕赵蚕丝生产较兴盛,丝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据《西京杂记》载,巨鹿陈宝光妻创造一部高级提花机,复杂至120蹑,须60日方成一匹,所织蒲桃锦、散光绫匹值万钱,成为当地名品。何晏《九州论》、左思《魏都赋》都将清河(今河北属县)的缣和房子(今河北高邑)的锦,列为丝织品中的精品。

  汉代,燕赵丝织品图案花样非常精美,蒲桃(葡萄)刚刚传入中国,便被燕赵人民引作锦绣中的最新图案。河北怀安五鹿充墓出土汉绣残片,有飘缈的卷云、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层叠的群山,狩猎和供养的人物及秦汉铜镜上常见的带状花纹,非常精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燕赵蚕桑业发达,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邺城成为北方纺织中心。“河北妇人,织纴组训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颜氏家训·治家》)。陆翙《邺中记》载,邺都设有织锦署,产品很多,“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班文锦、凤凰朱雀锦、稻文锦、核桃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端,不可尽名。”

  三、唐代燕赵纺织贡品

  唐代,燕赵盛产蚕丝,丝织业非常发达,“定州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太平广记》卷二四三《治生》“何明远”条引《朝野佥载》。)颇似一个大型手工作坊。据《通典》所载,博陵郡(定州)每年向朝廷贡细绫1270匹,两窠细绫15匹,瑞绫255匹,大独窠绫25匹,独窠绫10匹,总数多达1575匹。丝织品贡数居全国第一,定州成为当时北方的丝织中心。燕赵其他丝织贡物还有范阳绫、二包绫、熟线绫、春罗、孔雀罗、瓜子罗、白縠、平纱、花䌷等。这些贡品工艺精美,质地精良,技术精湛,均为当时丝织物中的佳品。

  四、宋辽金丝织工艺

  宋金时,真定所出锦绫、透背,大名所产绉縠,相州所产缬,河间府所产无缝锦,都是当时名品。定州所产刻丝,更是天下珍品,它是用各色丝线交织而成,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形象如雕刻一般。庄季裕《鸡肋编》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木争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由于定州刻丝使用纬线非通梭所织的技法,因此收到随心所欲的效果。定州刻丝在技巧与图案上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优秀传统,丝纹粗细杂用,纹样结构既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北宋著名作品缂丝紫天鹿(故宫藏)、紫鸾鹊(辽宁博物馆藏)和北京双塔寺出土的紫阳荷花,均为定州刻丝产品。

  契丹族非常重视丝织业,尤其在夺取幽云十六州以后,辽的丝织业得到空前发展,质量之高非常惊人,辽之析津府“锦绣组绮,精绝天下”。(钟邦直:《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载《大金国志校证》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辽廷赠宋丝织品有:刻丝花罗御样透背御衣、细锦透背清平内制御样合线缕机制品、涂金银龙凤鞍勒红罗押金线绣方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