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第6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6章

小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心现前,这才平静,这个是念佛三昧现前,在本经经文上非常明显。韦提希夫人所祈请的,确实都是属于定善。散善没有人请,而是佛无问自说,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因为韦提希夫人没有祈请三福,也没有祈请九品。三福九品是佛在此地自己说出来的。
  下面有一大段,这个第六大段,这段很长,也非常重要。对我们同学来说,因为我们道场,多年来都是专门宣讲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因此大家信心可以说是相当坚定。如果是初学,或者是曾经涉猎过其他的经论。 俗话说:,先入为主。听了很多人的意见,再听听佛在这个经上讲,免不了起了疑问、起了疑惑,这个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碍,这个很重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叫根本烦恼。我们要建立信心,一定要断疑生信。古德看我们这一部经,确实不免有看错的地方。所以善导大师在此地,开示里头劝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菩萨所说的,如果与佛讲的有出入,我们都不要听。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一个提醒非常重要。这个话他在此地说过两遍,就是重说,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开示。这是和会经论相违,特别给我们断疑建立信心。这个疑问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古来的那些祖师大德说的,都是很有声望的,在历史上很有地位的那些大德,他们把经说错了。这个麻烦大了,善导大师为我们一一来辨别,指出他们错在那里;而且大师也是引经据典,不敢说我自己说。自己也许我说错了呢?举出经典来作证明。
  这个里头有六段,第一段里面,在第十六面倒数第三行:‘言诸师解者’。这个从前有一些法师们对这个观无量寿经的解释,解释这个三辈,‘上辈三人’。我们把它念一念:‘言上上者’,这个上辈里头,上辈上上、上中、上下就这个三等。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这个地位就高了。‘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这些人是因为看到经上有这个句子,他就判定这个上上品往生者是四地到七地菩萨,他们往生的,才会到那个地方,就证无生法忍。上中呢‘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这个都是登地的大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从这个地方判断,他们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这个上辈下品的‘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换句话说,从古大德来看,上三品是三贤十圣去往生的,那我们凡夫没份了。再看中三辈。‘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了四果了,那当然三果才会证四果上,所以断定这个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回小向大去往生的。‘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须陀洹是小乘初果。‘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换句话说,它是中三品,是小乘圣者从初果向到三果圣人,这些人回小向大,求愿往生去的。这就说明上辈、中辈,凡夫没份。下辈三人是大乘始学凡夫,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个三品,随过轻重。这个过就是罪过,每个人造的业障不同,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到这一句这个是诸师所说的,从前一般法师所说的。后面这一句,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未必然也。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说法。为什么不同意呢?他有道理。所以在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者’。 这个来说个道理说明, 绝对不是大乘菩萨、小乘圣者,不是的。这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我们看第十八面第一行‘上言’,这个‘上言’是前面讲的诸师所说的:‘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才是上品上生的。下面大师就告诉我们:‘如华严经说’,这是用华严经来解释:‘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这个分段就是六道轮回这个身没有这个苦。
  ‘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满’。这个须臾就是刹那之间,他就能够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有这样大的神通能力。  ‘更忧何事’,他还有什么忧虑的?还要藉着韦提希夫人祈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这回事,这讲不通。‘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这是古大德把这个文看错了。我们要晓得,他在这一大篇里面,将这个上三品、中三品,根据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条一条都把它揭露出来,说明古德看法不能成立。怎么才是正确的呢?他在结论上就为我们开导了。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看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这个是他老人家下的结论:‘然诸佛大悲于苦者’。苦者是指谁呢?六道众生。六道里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人苦、饿鬼、畜生、地狱苦,这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特别怜悯六道当中最苦的这些众生。‘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六道里头,头出头没,生在三善道就好比头伸出来,像人掉在水里面,头伸出来呼吸一些空气,栽一个跟斗就栽到水底下去,就得去灌水受苦了。三善道就是水面,三恶道是水底,头出头没。‘愍念常没’,常常堕落到三恶道这些众生。‘是以劝归净土’,所以开这个法门,这才是正理,这是先从道理上来驳斥古大德看法错了。
  我们心才安,信心才坚定,不至于受古人说法的影响,古大德讲这些话的人,跟诸位说都可以说是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尚且把它看错了。现在这些人如果不深入经藏细心体究,错误决定不免,那个麻烦就大了,要负因果责任。下面一段再从九品,经文里面反对批驳他们,希望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三卷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前面曾经说到,古大德对于本经有些偏差的看法。这些看法呢对于后来的修学人,会有一定不良的影响。善导大师在此地,一条一条为我们列举出来,指出错误的所在,使我们真正能够明了,佛度众生的苦心。
  前面一段是从道理上来说,说明他们确确实实是疏忽了,错解了经义。今天第三段重举九品,以这个经义来观察,也很明显看出这个见解的错误。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是古德这样说法。
  下面呢,这就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的: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那不是讲的四地至七地,他是讲三种众生。那三众生呢?底下就说得很明白了。这是本经佛说的: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这是一种众生;另一种,不能持戒修慈。这个持戒做不到,但能读诵大乘。第三,不能持戒读经。这个连读经的能力也没有,唯能念佛法僧等,那就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不要四地菩萨,不要四地以上,这个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个都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这个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此文证’,我们用经文来作证明。‘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得判同上圣也。’这就是说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圣人。古大德说四地到七地,我们就没份。善导大师根据经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欢喜,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份。不要说是下品,上上品我们也有份,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能生上上品,诸位要晓得。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浅深,功夫浅深怎么说呢?我们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浅;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深;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那就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读诵也好,持名也好,完全在功夫,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不是随便讲,不是感情用事,推翻古大德的说法。人家引经据典,句句话都有根据,根据佛所说的,所以他的这几句好啊!
  看这个法门,净土三经,九品往生是佛去世后。佛去世,佛入般涅槃以后,这个入般涅槃,大家听了不好懂,说佛去世后好懂,我们很容易明白。大乘根性的人,这个大乘是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也要为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心,这是属于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圣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呢?只要问问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为众生着想。我们得到佛法的好处了,如何把这么好的法门,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是要靠福报,没有那个福报不行;但是他有心,有心,我尽心尽力的去做,虽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那功德是圆满的。为什么圆满?已经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可见得佛法里头修圆满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做多少多少好事,这功德才圆满,不见得!随着个人福报的差别,只要尽心尽力,统统都是圆满功德。
  底下反过来说。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看一段就行了。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这是讲的大菩萨们,登了地的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这是反过来,对这个说明上上品,四地到七地菩萨还要藉着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还要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才能成就,没有必要。由此显示出,确确实实是为凡夫,凡夫有份。
  底下是讲上中品,上中品古德讲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萨,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佛在本经里面说不必受持大乘,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够受持大乘当然好,受是什么?受是接受,持呢是我要把它做到。这个大乘,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大乘。我们每天读诵,能明白经典里面的意思,把经典的教训运用在生活当中,这叫受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教训,我都把它做到,这叫受持大乘。那么上中品的人,受持不受持没有关系,这个不必受持大乘。那怎么样呢?
  底下说: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文在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那这就行了。这个比前面更容易、更简单了。这那里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萨呢?这明明是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话虽然这么说,怕的是大家又在这里发生误会。‘深信因果’,我们对于因果大概总有几分信心,若说深信呢?恐怕就未必了。为什么呢?深信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没有做到,就是还信的不深。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说我们信的不深呢?是我们把事实真相迷惑了。怎么迷的呢?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呢?那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