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瑜伽菩萨戒本之心理与伦理观-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违犯者,'*1' (1)若自无知,(2)若无气力,'*2' (3)若转请他有力者说,'*3'
(4)若即彼人自有智力,'*4' (5)若彼有余善友摄受,'*5' (6)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
说如前,'*6' (7)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
(8)若复知彼性弊龙悷,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第三六、有恩不报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
(aaghaata) 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30'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2' (2)若欲方便调彼伏
彼,广说如前,'*3' (3)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第三七、患难不慰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
愁恼,怀嫌恨 (aaghaata) 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第三八、希求不给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悕求饮食等事,怀
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
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
…
'30'《伽论》卷46列出五种现酬报恩人的相状:「一者,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者,方
便安处令学他德;三者,无依、无怙、有贫,随力随能作依怙等;四者,劝令供养诸佛
如来;五者,令于如来所说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大30,546a…13ff。)
无违犯者,'*1' (1)若现无有可施财物,'*2' (2)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
'31''*3' (3)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4' (4)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
意,'*5' (5)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第三九、不如法摄众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32' 徒众,怀嫌恨 (aaghaata) 心,而不随时
无倒教授,无倒教诫,'33' 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
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
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2' (2)若护僧制,'*3' (3)
若有疹疾, (4)若无气力,不任加行,'*4' (5)若转请余有势力者,'*5' (6)若知徒众
世所共知,有大福德,
…
'31'《伽论》卷39(大30,505c1ff。)「。。。。是诸菩萨,以其种种内外施物,于诸众生,
或有施与,或不施与。云何施与?云何不施?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
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
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如是
略说菩提应施、不应施已。次当广辩。。。。」
'32'《伽论》卷48 (大48,563b28ff。)「于一切住菩萨行中,当知菩萨略有六种,于诸
有情无倒摄受,何等为六,一者顿普摄受,二者增上摄受,三者摄取摄受,四者长时摄
受,五者知摄受,六者最后摄受。」
'33'《伽论》卷38详列八种教授,如先了知众生之心,之后,应机示现种种法门令其趋
入,并为说对治常、断二边之中道行,令众生舍诸增上慢等:「云何教授?当知教授略
有八种:。。。。于教授时先当审谛寻思其心,如实了知寻思。如实了知心已,寻思其根。
如实了知寻思,如实了知根已,寻思意乐。如实了知寻思,如实知意乐已,寻思随眠。
如实了知寻思,如实知随眠已,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其趣入。。。。
令趣入已,为说能治常边邪执,处中之行。为说能治断边邪执,处中之行。令其除舍未
作谓作,未得谓得,未触谓触,未证谓证,诸增上慢。」(大30,504b1ff。)
同卷亦详言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五种教诫:「云何教诫?当知教诫略有
五种:一者,遮止有罪现行;二者,开许无罪现行;三者,若有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暂
行犯者,如法谏诲;四者,若有于彼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
意乐,如法呵摈与作忆念;五者,若有于所遮止、开许法中能正行者,慈爱称叹真实功
德,令其欢喜。」
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 (7)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6' (8)
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
﹝第四十、不随顺众生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 (aaghaata) 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
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彼所爱,非彼所宜,'*2'(2)若有疾病, (3)若无气力,不
任加行,'*3' (4)若护僧制,'*4'(5)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
'*5' (6)若为降伏,诸恶外道,'*6' (7)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
无违犯。
﹝第四一、不随喜赞扬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 (aaghaata) 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
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2' (2)若有疾病, (3)若无
气力,'*3' (4)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4' (5)若护僧制,'*5' (6)若知由此
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6' (7)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
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7' (8)若为降伏诸恶
外道,'*8' (9)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第四二、不行威折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
(kli。s。ta) 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
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
'*2'(2)若观待时,'*3' (3)若观因此斗讼诤竞,'*4' (4)若观因此令僧諠杂,令僧破
坏,'*5' (5)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
摈,皆无违犯。
﹝第四三、不神力折摄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
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
越,非染违犯。'34'
…
'34'《伽论》卷37 中详言诸佛菩萨之威力神通,及其对众生之利
益,如:
无违犯者,'*1' (1) 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
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三、瑜伽戒本的心理观
今根据瑜伽行派的定义,将瑜伽菩萨戒本有关之心所(心理作用),分染、非染、
无违犯三类,并配合根本烦恼、小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瑜伽行派的烦恼心所分类说明
之。并将此等心所做如下表所示之略称,以便用于后文统计。
(一)染违犯主要之心所
1。 根本烦恼
略称 全名 瑜伽行派的定义
贪 贪、 《伽论》卷8:「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
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
贪欲、 界,若分别不分别染着为体。」(大30,313c18)
贪着 「云何贪欲﹖谓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起染污心,
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
业。」(大30,317b21)
卷58:「贪者,谓能耽着心所为性。」(大30,621c14)
《成论》卷6:「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
生苦为业」(大31,31b19)
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
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
作贪欲、贪爱、贪着。略称欲、爱。《佛光辞典》(以下
简称《佛光》)p。4792
…
「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二事: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现
种种神通惠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大30,493c14ff。)
瞋 瞋恚 《伽论》卷8:「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
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
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大30,313c21)
「云何瞋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
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大30,
317b24)
卷58:「恚者。谓能损害心所为性。」(大30,621c16)
《成论》卷6:「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
不安、恶行所依为业。」(大31,31b21)
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据俱舍论卷十六
、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
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名为瞋。《佛光》p。6114
慢 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