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阴骘文广义节录 >

第14章

1.阴骘文广义节录-第14章

小说: 1.阴骘文广义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进七宝案,至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他化天王进七宝几;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夹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脚。结集既成,阿阇世王写得五本,梵王写三本,帝释写七本,娑竭罗龙王写八万本。皆以金银七宝印,印之。
  [按]佛言:此阎浮洲,三十二国(阎浮提共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遗教。东弗婆提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国,亦可并行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指北俱卢洲)。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遣蔡愔(yīn)、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梵僧摩腾、竺法兰,及佛经、图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腾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处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传教往化。”时帝大悦。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梵僧较试优劣。帝敕尚书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经。道士皆以荻(dí)火绕坛,临经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风衰替。敢延经义在坛,以火验其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灰烬。种种咒术,皆不能验。道士相顾失色。太傅张衍曰:“卿今既无一验,宜从佛剃发矣。”褚善信等,惭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得未曾有。摩腾禅师踊身高飞,神化自在。法兰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许之。遂建十寺,广兴佛法(至今洛阳尚有燔经台遗迹)。
  [按]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有北界妇人,忽作外国语,观者如市。遂索纸笔,作外国书,俄成五纸,投笔教人读,人皆莫识。有数岁儿,偶在妇旁,妇即指曰:“此儿能读。”小儿得书,即以外国语读之,观者惊愕。德慎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梵僧。僧惊曰:“斯乃佛经中语也,此土偶亡数行,正忧道远难得。”遂留写之。
  下附征事(六则)

  得免驴胎(《法句喻经》)
  昔有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生陶家,受驴胞胎,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依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胎。时驴践坏其家坯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得入故身,复为天帝。佛言:“善哉,能于陨命之际,归命三尊。”遂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按]《涅槃经》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

  得免猪胎(《折伏罗汉经》)
  忉利天宫,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五种衰相已现。自知命终之后,当生鸠夷那渴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愁惧不知所为。有一天人告曰:“今佛在此,为母说法,何不往求?”即到佛所,稽颡投诚〖稽(qǐ)颡(sǎng),屈膝下拜,以额触地〗。佛授以三归依,遂如佛教,精诚七日。天人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按]大富贵人临终,欲舍官爵财宝,田宅妻孥,如割身肉,其苦无量。天人寿终,亦复如是。《正法念经》云: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

  经救全城(《法苑珠林》)
  晋刘度,平原人也。其乡有千余家,俱奉佛法,供养僧尼。值北虏有逃人,多匿城内。虏主大怒,将屠此城。刘率城内大小,尽诵观世音菩萨。未几,虏见天上有物坠下,入其庭中,绕于屋柱。视之,乃《观音普门品》也。虏心大喜,此城由是得释。
  [按]平时既知植福,临难又能哀恳,虏之回心也,固宜。

  枷锁自脱(同前)
  晋河内窦传,永和中,为并州刺史高昌部曲,被吕护所虏,及其同伴六七人,共闭一狱,克日当杀。传乃专心念观世音菩萨,凡三日三夜不懈,枷锁渐宽,忽然自脱。心虽窃喜,然念同伴尚多,不忍独去,仍复至心兼祷同伴。俄而诸人枷锁,以次得脱。遂开户走出,逾城夜遁,走四、五里,隐于榛中。天明,人马四出追捕,纵火烧野,唯传所隐亩许之地,人火俱不至。
  [按]此所谓“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也。至于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种种灵验,见于他书者,不可具述。

  僧作天王(《唐高僧传》)
  隋相州释元景,姓石,沧洲人也,仰慕大乘,礼诵不辍。后卧病三日,告侍者曰:“吾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王?”又自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众问之,曰:“非尔所知也,有天众来迎耳。”遂异香盈室,奄然而逝,时大业二年六月也。遗命葬紫柏河极深处。三日后观之,水中突起一高坟,而河遂分为两道云。
  [按]发光地菩萨,每现作夜摩天王,然则吾乌乎测师?

  盲者得视(《北史》)
  后周时张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昼夜礼佛,以祈福佑。一日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语,遂请七僧,燃七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经》。且拜且泣曰:“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元代暗,使祖目明。”如是殷勤,经于七日。其夜梦一老翁,以金鎞(bī)刮其祖目,谓元曰:“勿忧,三日后,乃即明耳。”元梦中喜踊而寤,遍告家人。越三日,祖目果明。
  [按]善医病者,莫如对症发药。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谤佛谤法,故欲救生盲,须是点金刚正眼。《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又《付法藏经》云:障人出家,必堕恶道,恶道罪毕,得生人中,生盲无目。张孝始可谓对症发药者矣。

“报答四恩”
  [发明]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也。父与母,生育我之形骸,如来、法师,长养我之智慧,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
  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至于如来之恩,尤难言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下附征事(三则)

  礼塔度亲(《缁门崇行录》)
  唐范某,母王氏,素不信三宝,范谏不听。遂依庆修律师出家,号子邻。后归,母已没三载。因诣岳庙,志心诵《法华经》,誓见岳帝,求母生处。梦岳帝告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可往鄮(mào)山,礼阿育王塔,庶可免也。”邻即诣塔,泣拜久之,忽闻其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按]阿育王者,佛涅槃后一百年,所出之铁轮王,王一阎浮提者也。能役使鬼神,将如来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塔,每有一亿人处,方置一塔。此方见于记载者,凡十九处,此特其一耳。

  诚感父骨(《高僧传》)
  后周李氏子,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值驾幸洛,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时谷涌贵,丕自辟谷〖辟谷,不食五谷〗,惟乞食供母。母问食否,必曰:“已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遂往霍山,拾白骨聚一处,昼夜诵经,忏父杀业。且祝曰:“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父遗骸也。”一心持诵,目不暂舍。数日间,有髑(dú)髅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丕擗踊抱持〖擗(pǐ)踊,捶胸顿足〗,赍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后应诏入京,名播朝野。
  [按]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师盖兼而有之矣。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法云,居丧而毁瘠;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kū);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如斯之类,罄竹难书。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

  酬恩护法(《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寮,得安意书史。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赐紫袍以旌之。所得恩俸,悉与寺僧,以酬宿德。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
  [按]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恩过之,何哉?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诸佛之恩,尽未来劫。父母之恩,但养色身。诸佛之恩,济人慧命。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发瞋恨。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广行三教”
  [发明]三教圣人,皆具救世之念,但门庭施设不同耳。儒用入世之事,佛行出世之法,道则似乎出世,而实未尝出世者也。孔颜虽圣,然欲藉以却鬼驱妖,则迂。佛道虽尊,然欲用以开科取士,则诞。此三教所以有不得不分之势也。
  人非一途可化,故圣教必分为三。譬如三大良医,一精内科,一精外科,一精幼科,术虽不同,而其去病则一也。若三人共习一业,所救必不能广。故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余阅贵州《铜仁府志》,知向来本名“铜人”,因其地有铜人山,故名。后改“人”为“仁”,而地与山,俱更其旧。山在巨浸中,其下皆水。曾有一年大旱,见山下尽空,但有三大铜人,头顶此山,岿然直立。而三人,恰是三教服式。窃思此山,乃开辟时物,尚无三教名色,而铜像又非人力所铸。始知三教门庭,本天造地设,合下当有。况帝君德位,超乎人类之上,岂不知孔颜大道,已如日月经天,而必欲牵合释、道,以之训饬(chì)士子乎?又考南阎浮提,名虽一洲,其中国土甚多。每一国土,各有圣贤持世立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