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太平经-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尊者無憂眩牡谝话倨呤
(插圖十頁)
右令尊者無憂邪自除
§ 〖JZ〗太平經卷一百六(庚部之四)
德行吉昌眩牡谝话倨呤
(插圖十頁)
右德行吉昌每留每荷法
§ 〖JZ〗太平經卷一百七(庚部之五)
神佑眩牡谝话倨呤
(插圖九頁)
右藏之幽處神佑之
§ 〖JZ〗太平經卷一百八(庚部之六)
要訣十九條第一百七十三
其為道者,取訣於入室外內批之。滿日數,開戶入視之,於其內自批者,勿入視也;其
內不自批者,即樂人入視之也。開戶入視,欲出者便出之。
其三道行書者,悉取訣於集議,以為天信,即其之人上建也。
其正神臁撸≡E於洞明萬萬人也,以為天信矣。
其凡文欲正之者,取訣於拘校,以為天信。
其欲樂知吾道書信者,取訣於瞀疾行之,且與天響相應。善者日興,惡者日消,以為天
信。
其欲署置得善人者,取訣於九人。
其問入室成與未者,取訣於洞明白也。形無彰蔽,以為天信。
其欲知身成道而不死者,取訣于身已成神也,即度世矣,以為天信。
其欲洽洞知吾書文意者,從上到下盡讀之,且自昭然心大解,無眩梢病R坏闷湟猓
能眩ヒ病
其欲效吾書,視其真與偽者,以治日向太平,以為天信。
其欲知壽可得與不者,取決於太平之後也。如未太平,先人流災為害,難以效命,以為
天信矣。
太陽欲知太平者,取決於由斷金也。
水與火欲厭絕奸臣妖不得作者,取訣于由斷金衰市酒也。
欲得天道大興法者,取訣於拘校眾文與凡人訣辭也。
欲得良藥者,取訣於拘校凡方文而效之也。
欲得疾太平者,取訣於悉出真文而絕去邪偽文也。
欲樂思人不復殺傷女者,取訣于各居其處,隨其力衣食,勿使還愁苦父母而反逆也。
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於丹書吞字也。
欲知集行書訣也,如其文,而重丁寧,善約束之。行之一日,消百害猾人心,一旦轉而
都正也,以為天信。
瑞議訓訣第一百七十四
“請問瑞者,何等之名字也?”“子何故因為愚邪?”“不敢,故愚也,實不及。願天師
不棄,示以一言。”“行,安坐。瑞者,清也,端也,正也,專也,一也。心與天地同,不
犯時令也。”“願聞以何知其清靜、端正、專一邪?”“善哉,子之問也。夫天地之性,自
古到今,善者致善,惡者致惡,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術,無可怪也。故人心端正
清靜,至崭刑欤瑹o有惡意,瑞應善物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拢t皆用心清靜專
一,故能致瑞應也。諸邪用心佞偽,皆無善應,此天地之大明徵也。子知之邪?”“唯唯。
亦有應邪?”“然邪者致邪,亦是其應也。不眨咧虏徽{,和者致和,此天之應明效也。”
“善哉,善哉!愚生解矣。”
忠孝上異聞訣第一百七十五
“請問人之為善也,上孝子、上忠臣、上順弟子當思上何等於其君、父、師哉?”“當
上其異聞珍寶希見之文而得上者是也。”“忠臣、孝子、順弟子常可樂為也,何不上同聞而
上異聞邪?”“同聞上自有之,何須眩闲埃俊薄坝奚粫云湟狻!薄靶校沂棺又鋵弻崱
天下所來所珍,悉未嘗見而善珍者也,以上其君,是上忠臣也。未嘗見善食以上其親,是上
孝子也。未嘗見之說以上其師,是上善順弟子也。子知之邪?”
“唯唯。願聞上同事,上之所有,而重上之,何也?”“然皆應故其上,罪不除。”“何
其重也?”“子應不曉之生,人之所常有,重皆厭之,何須眩现埃可先怂鶇挘麨楣势渖
也。下而故其上,于子意寧當坐不邪?”“愚生已覺矣。”“故得瑞應善物,希見之珍,當
上于君、師、父也。上之所自有,慎無上也。是故自古及今,大拢ǚ彩乱玻ネ‘悾
乃得天地之心意,此之謂也。子曉邪?”“善哉,善哉!”
災病證書欲藏訣第一百七十六
“請問,天師書以何知其欲見行,以何知其欲見逃也?”“子欲明之邪?以災病為證也。
出而病人,即天欲藏也;逃而病人,即天欲出行也。”“以何重明之?”“以天行四時氣,
生養萬物,隨天意也。凡物樂出,而反逃藏之,大凶矣。凡物欲逃藏,而反出之,亦大凶也。
悉為逆天命,後皆有大災矣。子欲樂知吾天天樂行,不以是為古也。真人知之邪?”“唯唯。”
“是故自古到今,舉事不詳悉,失天道意,故生承負也。是故使民至於無道而治,共亂天正
道,人異政治,故人民萬物多被冤也。”
“願請問夫無道,乃重死罪之法也。天師何不為製作重刑死法,而各以其罪罪之?”“今
天下之事,各以其罪罪之為平也。”“今天師不以其無道罪之,何也?”“不可也。”“何
故?”“夫先人但為小小铡У溃杏兄蛔阋宰镆病a嵘苏叱胸撝蠓e為過也。
雖其樱溃湫行皞慰仗撜撸嵘私詫W于先生人,雖失天道,為無道而治者,皆師師相傳,
更以相教示,非一人造此過也,故不可予其重刑也。念下古人罪過,皆足以死,又神拢秊榉ǎ
不可一旦予人重刑,滅人世類也。故天遣吾下者,革其行,除其責,而不章更,天地人且共
治之,使神病災之也。後世人見是,吾受天教之明效也。子知之邪?”“唯唯。”“行,語
竟天辭絕,傳之德君。”“唯唯。”“行去,勿眩龁枴!薄拔ㄎā!
右凡訣瑞應說在下竟
§ 〖JZ〗太平經卷一百九(庚部之七)
兩手策字要記第一百七十七
“天有兩手,乃常共成凡事。其一手有病邪惡,則無有成事。天大怨之,地以為忌,天
下亂而無成功,一由此一手邪惡而不並力。凡事盡不理,六方不太平,亦由此兩手有病邪惡,
而不並力所致。吉凶安危,一由此兩手。真人亦豈深知之邪?”“不及。唯天師開示其要意,
使得知之,則知之。不者,終古冥冥昏亂,無從得知之也。夫師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
雖難,安得不言哉?”“善哉!真人之求問事之辭也。天使子主問乎?其言要而。諾。安坐,
為諸真人具說其意。天下象而行之,無眩讈y事。天上諸神名為兩手策字為要記,國家行之
則長存,凡人行之則久富。要道將出,近在凡人之身。今為諸真人分別言之。”“唯唯。”
“天地者,主造出生凡事之兩手也。四時者,主傳養凡物之兩手也。五行者,主傳成凡
物相付與之兩手也。男女夫婦者,主傳統天地陰陽之兩手也。師弟子者,主傳相教通達凡事
文書道德之兩手也。君與臣者,主傳治理凡事人民諸物之兩手也。此有六事,才舉其綱,見
其始耳,不可勝書也。凡事相須而成事者,皆兩手也。天上名為重規遝矩,皆當相應者也。
一手邪惡不等無成事,天上名為大亂之治,六方八達名為鰥寡斷嗣,日以高衰。無成事,即
由此兩手不並力也。”
“善哉,善哉!請問天上何故正名此為兩手哉?”“善乎!子之問也,得其意。兩手者,
言其齊同並力,無前無卻,乃後事可成也;兩手不並力者,事不可成也。故凡事者,象此兩
手,皆當各得其人。並力同心,象此兩手,乃吉安太平之氣立至也;不象此兩手者,儯鼉|萬
年不能出上皇太平氣也。太平氣常欲出,若天常欲由此兩手,久不眨R之,故使椋Р坏猛ǎ
出治悒悒可訾,咎在此兩手不眨H魞墒制秸{者,此上皇太平氣出,前後至不相須。善哉,
善哉!是故天地不並力,萬物凡事無從得出;四時不並力,凡物無從得長;五行不並力,凡
物無從得成;君臣不並力,凡事無從得理;夫婦不並力,子孫無從得長,家道無從得立;師
弟子不並力,凡結事無緣得解,道德無從得興,¤務無從得通,六方八遠大化無從得行。是
故皆當並力,比若兩手,乃可通也。不若兩手,故日致凶也;雖治療之,無益也,猶無從得
成功也。但空久愁苦,而日日凶凶。
“故凡象此兩手者,選舉當得其人;不得其人者,天上諸神,名為半死,不持一手獨作,
安有能成功成事哉?真人為天來遠問,凡疑事宜深思此意以赤心,心生於火,還以付火,為
治象民,則延年益壽,萬不失一,吾不欺子也。以示德君,以示凡人,賢者各思其意,無敢
犯者也。用之名為自厚自養,不用之名為自愁自苦。神哉!吾之為道,純天意也。但可前不
可卻,但可順不可逆,順之純得天心也,逆之事亂。亂禍¤¤,人意西,天意枺麨榕c天
意不同。”“善哉,善哉!”“行,子可謂已覺知之矣。”
四吉四凶訣第一百七十八
“真人前,今凡人舉士,以貢帝王,付國家,得其人幾吉,不得其人幾凶,得其人何所
能成,不得其人何所能傾,諸真人自精且對。”“然,得其人有四吉,不得其人有四凶。得
其人,天地六方八遠安;不得其人,天地六方八遠不安。”“願聞其要意。”“然,貢士得
其人,上得以理,有成功而常安,日有益於上,一大吉也。所舉人可任,得成器,二吉也。
得成器,能彰明其師道,恩及其師,三吉也。所舉者信事有效,眩钌闲湃斡弥募病
共並力同心,所為者日有成功,月益彰明,歲益興盛,天地悅喜,善應悉出,惡物藏去,天
地悅則群神喜。守而不失,上可以度世,中可以平理,下可以全完,竟其天年,舉士得其人,
善如斯矣,天上明此續命之符。”
“請問,何故正名為續命之符?”“然,所以續命符者,舉士得人,乃危更安,亂更理,
敗更成,凶更吉,死更生。上至於度世,中得理于平,下得竟其天年,全其身形。夫舉士不
得人,上無益帝王,國家令其理亂,帝王愁苦,天地不悅,盜贋淖內f種,是一大凶也。所
舉人不能理職,佞偽日欺,久久坐俟不安,不得保其天年,或天地鬼神害之,或為人所贇ⅲ
辱及其父母,惡流及妻子後生,已下世類,遂見知過失為惡人,是二大凶也。其人惡,則其
學棄,污辱先師拢t業,禍及其師,是三大凶也。又舉之者不信,共欺其上,貢非其人,亂
天儀,汙列宿,天疾之,地怨之,國君惡之,拢t非之,是為世大佞妄語之子;當坐是事,
不得天地鬼神誅,則人當害之,辱其先人,禍及妻子後生,是四大凶也。犯四大凶,貢非其
人也,乃使帝王愁苦,治雲亂。凡害氣動起,不可禁止,前後不理,更相承負。天地大怒,
群神戰鬥,六萬不喜,八遠乖錯,終古不理,天上名是為曰減年短命之符。”
“何故名是為短命之符哉?”“然,治當長,反為其短;年當多,反為其少;舉事逢凶,
無益於身,天地不悅,除算減年,故天上名為短命之符也。”“善哉,善哉!愚生聞命矣。”
“然,子可謂□□知之矣。慎此天上文以示德君,以示凡賢,下及民間。為人上求士,不可
不詳;為人下貢士,不可不忠。後世傳誦此書文,結於胸心中